读《静悄悄的革命》(一)

读《静悄悄的革命》(一)

文|潘丰洁

很早就听闻《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一直觉得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难读,所以没有勇气开始。在教学中一直践行共同体,光有形式还不够,要找到源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利用假期时间,拿出本书读一读,如获至宝。原先我认为懂得的道理,在实行中出现的问题,现在在书中都被诊断出来了。第二次看是和教研组的小伙伴们一起看,下面就第一章的内容,我做一点梳理和分享。

主体性神话

教室里的风景,应该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当下,我们还处在传统师为主教学往先学后教、学为主的课堂过渡。日本的课堂,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学为主的课堂。但这样的课堂出现了一个问题——“主体性神话”。从学生主体出发,自主学习没错,但把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理想化,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忽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这是有问题的。这种主体性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小手林立,非常活跃,实际上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

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假象?因为形式主义,只注重表面,课堂以发言为中心。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手势的运用。手势只有赞成,反对,提问三个意思,把价值很高的模糊的多义意见忽略了。这种多义意见,正是个性多样性的意识。我们的课堂也是一样,喜欢大声、清楚地表达观点的学生。在佐藤学看来,反而那些踌躇不定、没有把握的发言是很有价值的。他说,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

学生是从小声的不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高中,越往后越能活泼明确的发表意见,这是正常的成长。反观我们的课堂,小学闹哄哄,初高中静悄悄,以前想想是正常的,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可现在想想,人越长大思想越成熟,语言表达能力越强,不是更应该有话说?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

还比如“上课、起立”,站起来发言,指名回答,这些在佐藤学看来都是想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他建议我们从单方面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出来,在组织发言前,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这节有两个重点,一是润泽的教室,学生之间是安心,信赖的关系。耸耸肩,不能发言,也能得到同学们尊重。课堂是柔和、温暖、安全的状态。

被动的能动性——应对。这有点难懂,我是这么理解的。比如语文教学中,先有阅读课文的行为,阅读完学生被唤起某种印象,这种印象是油然而生的,所以称为被动的能动性。“被动”指的是教师提供的文章或者数学题目,“能动性”是学生对所提供的材料产生反应,“应对”是反应后做的思考,或者措施。

被动能动性——应对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礼貌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学生倾听比发言更重要。只有教师营造安全柔和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传达应对的信息。

应对型教师的身体和语言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接纳学生的发言,带着欣赏体味的态度去倾听,去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想我的下一步做什么,心不在焉听学生的发言,或者只赞许符合自己教学进程的学生发言。想起自己当老师的第一年公开课上,就是这样的,一直想着自己的进程,哪管生成不生成,连评价语都是事先准备好的、

这里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更新,倾听不只是倾听发言内容,而是听学生发言时的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这和我们所认知的倾听实在有差别。我们听学生发言流利不流利,精彩不精彩,对我的教学进程有没有帮助。这里的倾听,把学生的心情、状态都放进去了,教师听时与学生发生共鸣。我们实在忽略太多,课堂才会有越来越静悄悄。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学的字理“學”,上半部分,第一个×是表示祖先的灵,是说学生和文化遗产的交往;第二个×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的两侧是大人的手,表示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互相交往中共同成长。教师是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人。我的教学局限在单方面的,是老师对学生,点对群体。学生不是集团,学生是个体,所以不能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长期以来没有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就相对冷漠,我自己成绩好就可以了,对其他同学漠不关心。或者只是周边同学小团体活动,不能关注到教室里角落的同学。

如果每个学生相互作用,理想状态就是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书中有两个比喻很有趣。“服装裁剪”,我的第一想法是量身定做,从学生个体出发。是的,但除了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还要回归到学生个体。就像做衣服,裁量之后,衣服做成,要穿回到人身上的。对应到教学,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出发,还要在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应对,他们的反应,才能反馈出你的设计是否真的合适。看来,一次公开课活动,上课环节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课后的反思和讨论。

交响乐一般的课堂,关注学生是怎样通过活动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交响乐队的乐器各式各样,但共同演奏的声音是和谐美妙的。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想要有交响乐式的效果有两个秘诀,一是“连续性地询问”,把学生与教科书,学生与学生连接起来。二是“异向交往”,不同的声音,每个答案身后有自身的逻辑世界。书中豆太的例子挺有意思的,可以看看。

组织相互学习有一个前提,就是与学生息息相通。书里举了一个“蒲公英教室”案例,这让我想起我们在做的百草课程,番薯课程、小神农种植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在创造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交往的机会,为以后润泽、交响乐式的课堂打下基础。

第一章结束。这是一本值得仔细研读的好书,实践共同体不再是雾里看花,知道背后的理念,更加有动力有方向了。

(0)

相关推荐

  • 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

    听说这本书已经很久很久了.所以当我开始看的的时候,特地浏览了一下,这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第1版时间2014年11月.但是,印象中比这应该还要久,或许是其他出版社出的吧,译者李季湄. 这本书看起来很轻 ...

  • 炫酷!高校教室大变样!教室改造为何备受青睐?

    前不久,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智能化教学环境,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公共教学楼与八里台校区二主楼同步"上新"了16间研讨型智慧教室,将于2021年春季学期投入教学 ...

  • 【小哈读书】17 《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的思考

    静悄悄的-- 缘起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热度很高,而且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今年我才开始认真读它.读的很慢,因为每读一段内容,忍不住联系自己的课堂,对照许多实体教学中的问题,思考联想到许多 ...

  • 主体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即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 ...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一)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一)   孝和皇帝下 永元四年  壬辰 春,正月,遣大将军左校尉耿夔,授于除鞬(人名,北匈奴单于)印绶,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监控),如南单于故事(依照 ...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二) 孝和皇帝下 永元五年  癸巳 春,正月,乙亥,宗祀明堂,登灵台,赦天下. 半民:终于亲政,大功告成. 戊子,千乘贞王伉薨. 辛卯,封皇弟万岁为广宗王. 甲 ...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三)   孝和皇帝下 永元六年  甲午 春,正月,皇甫稜免,以执金吾硃徽(人名)行度辽将军(代行职权).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人名)不相平(不合),乃上书告崇:崇 ...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四)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四)   孝和皇帝下 永元七年  乙未 春,正月,邓鸿等军还,冯柱将虎牙营留屯五原.鸿坐逗留失利(被指控停留不前,没有继续追击北匈奴),下狱死.后帝知硃徽.杜崇 ...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五)   孝和皇帝下 永元九年  丁酉 春,三月,庚辰,陇西地震. 癸巳,济南安王康薨. 西域长史王林(人名)击车师后王,斩之. 夏,四月,丁卯,封乐成王党子巡 ...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七)   孝和皇帝下  永元十二年  庚子 夏,四月,戊辰,秭归山崩. 秋,七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九月,戊午,太尉张酺免.丙寅,以大司农张禹为太尉. 烧当羌 ...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八)   孝和皇帝下  永元十四年   三月,戊辰,临辟雍飨射(饮宴射箭,行飨射礼),赦天下. 夏,四月,遣使者督荆州兵万馀人,分道讨巫蛮许圣等,大破之.圣等乞 ...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九)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九) 孝和皇帝下 永元十五年  癸卯 夏,四月,甲子晦,日有食之.时帝遵肃宗故事(汉章帝把兄弟留在身边),兄弟皆留京师,有司以日食阴盛,奏遣诸王就国(有关部门以 ...

  •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十)

    读<资治通鉴·汉纪四十> (十)   孝和皇帝下 元兴元年  乙巳 春,高句骊王宫(人名)入辽东塞,寇略六县.夏,四月,庚午,赦天下,改元. 秋,九月,辽东太守耿夔击高句骊,破之. 冬,十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四)

    秋,七月,辛未,帝使使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封酂侯(这是当年刘邦封给萧何的开国第一侯,封邓禹,意义不一般),食邑万户:禹时年二十四.又议选大司空,帝以<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