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肾病的研究

古代中医肾病的研究_古今中医肾病辨治

第2章 中医肾病学发展源流

中医肾病学是由中医内科学分化出的一个分支学科。数千年传统中医实践经验的积累,融入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使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

一、古代中医肾病的研究

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各类肾病的名称,但与之相关的一些症状及证候,如水肿、尿浊、尿血、腰痛、淋证、癃闭、关格、溺毒等,均有记载,尤以水肿最为详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奠定了中医肾病学的理论与辨证基础。书中明确指出了肾的解剖部位,阐述了其生理功能,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也做了精辟的论述。水肿在《内经》称为“水”“水气”或“水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有:“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足胫肿,曰水。”《素问·评热病论篇》有:“诸言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肿在皮者,必使目下肿也。”

《素问·水热穴论篇》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指出肾空虚是外风客肾的内在病理基础。风邪犯肾,《内经》称为肾风。风水是肾风的一种临床表现。汉·张仲景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了其临床见证及治法。如《伤寒杂病论》:“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风病,面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是寒邪直中伤肾。《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五之气,惨令已行……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指出元阳内盛,肌腠固密,寒邪只能伤及太阳之表,而不能深入少阴,伤及肾脏。亦从反面论证了寒邪伤肾的内在病理基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又说:“凡此少阴司天之政……终之气……寒气数举,则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指出寒气太盛,或反复内袭,则肾阳不克抵御,而成太少表里两感之势。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也提到:“寒喜中肾。”《素问·调经论篇》有:“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指出气血失和是肾疾病的常见病机之一。《素问·水热穴论篇》曰:“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素问·逆调论篇》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是人者……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皆为论述水邪伤肾的病机。《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上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又曰;“岁土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甚则胕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则论述了湿邪伤肾的病机。

至汉代,张仲景著书《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有不少章节涉及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将水肿分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进行讨论,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水肿病治则,其中的方剂至今仍为临床治疗肾病所常用,从而为中医肾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历代许多医家均对水肿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症因脉治》将水肿分为外感肿证和内伤肿证。《杂病源流犀烛》将水肿按虚实分类。明·李健斋《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水肿·论阴阳》中云:“湿热变化总属脾经,下注肾经则阴腑肿,脾气上升则为喘。”张景岳认为水肿“惟在气水二字”,“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主”。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发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清·唐容川《血证论》则提出了“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的理论,丰富了中医对水肿的认识。

在水肿的治法上,《内经》确立了治水三法。《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云:“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开鬼门,洁净府”是治疗水肿之宗。《内经》亦云“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是三者相因而为病。……凡治肿,皆宜以治湿为主,所挟不同,故治法宜异。更宜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火退则肺气下降而水道通,脾土旺则运化行,清浊分”,指出水肿为肺脾心三脏相互作用而为病,治疗水肿应重视治湿。又曰:“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金匮要略》设有水气专篇,《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所创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治疗水气,其效甚好。晋唐时期,多以“发汗利小便”为治疗水肿的宗旨。严用和认为,“治疗之法,先实脾土,脾实则能舍水,土得其政……,肾水行矣,肿满则自消。次温肾水……,中焦温和,阴水泮流,然后肿满自消而形自盛。”并在《济生方·水肿论治》中首先论及疮毒内归。他创立的实脾饮、疏凿饮子至今仍沿用。元朝朱丹溪根据证候寒热虚实的不同,将水肿按阴阳分类,有阴水和阳水之分。指出“腰以下肿,宜利小便,腰以上肿,宜发汗。”“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之说,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祐丸之类打下之,此速死之兆。大法宜大补中宫为主。”“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明清时期,中医对肾在调补阴阳中地位的认识有所提高,张景岳提出:“古法治肿,大都不用补剂,而多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逐,如五苓散、五淋散、五皮散、导水茯苓汤之类,皆所以利水也”,“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治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慎也。”指出治从肺脾肾,虚实夹杂本无定法,治取温补消,各求其宜,尤重气化。其在继承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借命门学说的兴起,创立了许多调补肾之阴阳的方剂,如左归丸、右归丸等,清·张璐认为“右边肿甚者,肺胃中有积滞也,导气为先,大忌琥珀、郁金、苏木、五灵之类,左半边肿甚者,肝肾间有瘀血也,散血为要,大忌胃苓,非特苍术性燥能阻滞恶血,即白术亦须生用,生则有逐湿散血之功而无雍滞之患。”清·陈士铎认为“治水肿之法,焉可舍补肾之火而他求蓄水之土哉。”李中梓在《证治汇补·水肿》中提出“治水之法,行其所无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变化莫拘。”这一时期,开始用“坐药”“贴膏药”等外治方法治疗水肿病,使中医肾病理论和治法进一步完善。

蛋白尿在中医的典籍中无明确记载,根据其表现,可属于“精气下泄”范畴。《灵枢·口问》有“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诸病源候论》也提及“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脾主统摄,升清降浊。”脾有统摄清(精华)浊(糟粕)之功能,其摄清者上升,统浊者降下,是精气升降运动中的枢纽。若饮食失调,或劳逸失常,或情志所伤,或湿邪困脾,损伤脾胃,脾虚不运,统摄失常,升降失司,则清气不升反而下泄导致蛋白尿。如《灵枢》所谓的“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肾藏精,主封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藏于肾。肾气足则精气内固,不足则精关不固,蛋白精微失守而下泄尿中,则出现蛋白尿。《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指出湿热是蛋白尿形成的原因之一。后世医家在经典医学著作的基础上发微启蒙,认为肾性蛋白尿最主要的病机为肾元亏虚,阴阳失调,人体精微物质外溢。脾失于运化,水湿之邪内留,不能布散四方,日久形成湿浊,湿性缠绵难愈,是形成肾性蛋白尿又一个难于根治的因素之一。由于先后天的功能失调,体内水湿、湿浊、瘀血内生,虚实相互夹杂,病情迁延难愈。根据机体整体的阴阳偏盛偏衰、病机的寒热虚实进行辨证施治,在治疗中针对病机对扶助正气、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等治法各有侧重,常能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充分显示中医辨证施治的优越性。

中医古医籍对尿血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气厥论篇》的“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最早提出尿血二字。概括指出其病因以热为多,发病部位在下焦。《诸病源候论·小便血候》说“风邪入少阴,则血尿。”历代医家对尿血的基本病机的基本共识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大类,并根据临床实践进行发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尿血的病因病机认识为“病者小便出血,多因心肾气结所致,或因忧劳房事过度,忧思气结,心肾不交。”《景岳全书·血证》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明代王肯堂又提出五脏病变均可以出现尿血。在血尿的治疗上,《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为治疗血尿的基本方法,历代医家常在此基础上临证灵活应用。

对腰痛的论述,《内经》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虚是腰痛的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肾生骨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曰:“肾主身之髓。”这说明肾具有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充盈,可以充养骨髓,骨质才能强壮,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素问·经筋》云:“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阳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指出肾所藏的精气灌溉于腰域,对腰起着滋养、温煦的作用。肾之经络贯脊络腰,足太阳之经布于腰部。肾中精气充足,腰主活动的功能才能正常。一旦肾的精气亏虚,骨髓失充,骨骼失养,腰脊不能得到温煦濡养,则发为腰痛。《金匮要略》有“肾着”一证,言“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认为肾着为寒湿浸渍,阳气为寒邪所伤、足少阴肾脉经气凝滞不畅而成。治疗以温运肾阳,化湿散寒。清代医家程国彭说过:大抵腰痛,悉属肾虚,既夹邪气,必须祛邪,如无外邪,则惟补肾而已。

淋证病位在膀胱和肾,与肝脾相关。古人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7种,而以“诸淋”统之。隋·巢元方指出“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指出石淋的病源在肾。《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称,现代仍沿用五淋的名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治淋证的八正散、五淋散、石韦散,治腰痛的青娥丸、无比山药等。古代医家认为“淋有五,皆属乎热,热在下焦。”后世医家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失司,伤阴损气,久之脾肾两虚,临床可见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淋证的治法,有忌汗、忌补之说。《金匮要略》认为“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指出:“血淋一证,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若热极成淋,服药不效者,宜减桂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灯芯、瞿麦各少许,蜜水调下。……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此种说法应当视具体情况而论。

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尿少、尿闭,属中医“癃闭”“关格”的范畴。癃闭和关格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膀胱不利为癃。”《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有“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的记述。《素同·六节脏象论篇》指出:“人迎与寸口脉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但其论述的关格,均非指关格病。张仲景《伤寒论》正式作为病名提出,认为关格是以小便不通和呕吐为主症的疾患。《伤寒论·平脉法第二》指出:“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这一病证的严重性历代医家均有认识,《灵枢·脉度篇》指出:“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景岳全书·癃闭》有“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形象地描述了关格的主要症状。

《证治汇补·关格门》中有“关格者……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类证治裁·关格》:“下不得出为关,二便俱闭也,上不得人为格,水装吐逆也,中焦气不升降,乃阴阳离绝之危候。”《重订广温热论·验方妙用》:“溺毒入血,血毒上脑之候,头痛而晕,视物朦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气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痫状,甚或神昏痉厥,不省人事,循衣摸床,撮空,舌苔起腐,间有黑点,其症极危。”《诸病源候论·卷十四》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由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故也。”《注解伤寒论》解说:“浮则为正气虚,大则为邪气实。在尺则邪气关闭下焦,里气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则邪气格拒上焦,使食不得人,故吐逆。”《景岳全书》中说:“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此则真阴败竭,元海无根,是诚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清代名医张璐在其所著《张氏医通》中引先贤诸家之说指出:“阴阳易位,病名关格,多不可治”,明确指出了这一病证的严重性。并进而论述了一些主要见症,如“舌上苔白而水浆不得下曰格,格则吐逆,热在丹田。小便不通曰关,关则不得小便”,指出了该病的主症是少尿或尿闭。在治疗上,《证治准绳·关格》:“治主当缓,治客当急。”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没有癃闭的名称,直至宋元时期,仍淋、癃不分。明代以后,始将淋、癃分开,成为独立的疾病。《医学心悟·小便不通》对癃闭和淋证作了明确的鉴别:“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而难通。”《千金方》中所记载的导尿术是关于外治法治疗癃闭的最早记录。张璐提出了催吐以促升降,补中助运以促升降,以及从尿闭之时头有无汗出判断预后等,对“关格”病因、病机、症状、治疗、预后等有了完整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肾病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部中医内科肾病学专著《中医肾病疗法》问世,以邹云翔教授为首的中医肾病科研小组相继成立,结束了传统中医靠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的研究历史,成为现代中医内科肾病学研究开始的里程碑。

邹云翔认为肾病蛋白尿的产生,乃初伤气分致气机怫郁阻滞,久延血分致气滞血瘀,变气血精微为湿浊痰瘀所致。治疗肾病强调:肺肾相关,从肺治肾;顾护后天,调理脾胃;维护肾气,治病求本;久病入络,养肝活血;清热渗湿,疏滞泄浊。治疗肾炎水肿常用大法有:疏风宣肺利水法,补气健脾利水法,补肾温阳利水法,活血化瘀利水法,疏滞泻浊法。并总结出:急性肾炎多犯肺系,从肺论治,可使原发病及早处理。慢性肾炎从肺论治,对于调整脏腑气化功能,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者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药物的作用须借胃气敷布,所以重视调理脾胃的功能,以补后天而养先天。(www.guayunfan.com)

蒲辅周认为肾病急性期症见脉浮,舌质正常、苔白,恶寒,宜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苦桔梗、前胡,宣肺解表、疏风除湿。慢性期虚实互见,脉沉细弦滑,舌微淡苔白,宜温补脾肾,通阳利水为主,可用理中汤加茯苓、桂枝。晚期肾功能衰退,宜用济生肾气丸和理中法兼进,脾肾并调。

刘渡舟结合舌脉的特点提出,慢性肾病以实证居多,病机为湿热之邪,久郁成毒,壅滞三焦,下注于肾,气机不利,诸脏功能失调所致。对此病的治疗以清利湿热、宣通三焦气机为主,方用加减败毒散。此外还重视患者的饮食调养,禁食肉、蛋、腥荤食物。

赵锡武主张慢性肾病治应调理五脏,兼顾气血,体用兼补,更别先后次第而调之有序。

赵绍琴认为蛋白尿的产生乃热入血分、络脉瘀阻所致。其病属实非虚,多热多瘀,并从脉、舌、色、症及病史等反映疾病本质的各个方面辨析推断,其“虚证”的出现是“大实若羸状”,而络脉瘀阻,功能失调是造成虚象的根本原因。在治疗上反对温补,主张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并在临床中得到了验证。

张琪提出肾炎涉及病证较多,不能单从水肿病考虑,提出下列治疗方法:①化湿浊,解毒活血,急则治标。②益气血、补脾肾,缓则治本。张琪认为,慢性肾衰竭通过祛邪治疗,一般可见血肌酐、尿素氮有所下降,病情初步缓解,随之则应从本图治。如以脾虚证候为主者,当益气健脾和中;若以脾肾两虚证候俱现,则宜脾肾并补。临床针对此类患者拟补益气血、健脾和中法,以资化源。常用方药为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③补脾肾、泄湿浊、解毒活血,标本同治。

刘弼臣认为小儿肾炎一病,与中医的水肿虽近似,但却不尽相同。其应用鱼腥草汤,根据临床的不同证情,分别配合以传统的“发汗、利尿、逐水、燥湿、理气、清热、健脾、温化”八法,灵活配伍,辨证论治。

时振声认为肾不藏精,脾不摄精,或脾不升清,可致精气下泄而出现蛋白尿,其原因一是气血阴阳亏损影响脾、肾的摄藏功能;二是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如肝失疏泄,木逆悔土,脾不升清,精微下泄。主张扶正法和祛邪法。对于邪实标急者,治宜祛邪为主。同时发现气阴双补具有保护和恢复肾功能的作用,促使蛋白尿减轻或消失。

叶任高认为肾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相当于中医学的“瘀证”范畴。尿毒证病人本质多为脏腑虚损、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而夹瘀浊内蕴,因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而使用免疫抑制药,则进一步耗伤人体正气,容易遭受六淫之邪内侵。正不胜邪而使湿热阻滞于内,并发各种感染,致气血运行欠畅,瘀血内阻。因此,肾移植后其本为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当发生肾移植排斥反应时则为湿毒内伏兼瘀血阻滞。

叶传惠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强调重视3个结合,即宏观与微观辨证的结合,补虚与泻实治法的结合,中药与西药用药的结合。强调一个方面,即活血化瘀在慢性肾炎临床上运用。

邹燕勤重视“保肾元、护胃气、泄浊邪、利咽喉。”认为肾病的发生发展,以气虚为本,湿热、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补气益肾、活血清利是治疗大法。

王永钧系统总结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强调泻浊逐毒。他认为慢性肾衰竭中期以肾不化水为主,此时尿液渐少。末期可因溺毒导致多脏腑的病损,不同的脏腑虚象及水湿、夹湿浊、夹瘀阻、夹风寒、湿热、湿毒之邪外袭,多数夹邪在两种以上。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调理阴阳、安宁肾络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总原则,但还需重视驱邪逐毒,主张使用大黄灌肠,认为肠道给药是一个较好的泻浊逐毒的途径。

陈以平主张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以正虚为纲,邪实为目,主张扶正祛邪,标本同治。陈以平教授认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从中医理论分析当属湿热胶着成瘀的一种状态。膜性肾病总的治疗大法是清热利湿,健脾益肾,重用活血化瘀药并加入清热解毒药,可控制免疫复合物的产生,防止感染,减少复发,增加疗效。

黄春林主张肾衰竭患者应保持整体健康的治疗措施。对胃肠道症状较为突出者,多顾及脾胃,以香砂六君为基本方,使消化道症状减轻,同时投以补肾降浊之品。对病情稳定者主张使用黄芪、山药、何首乌、淫羊藿、山茱萸、肉桂、女贞子等益气固肾诸药。并特别指出何首乌不但具有益肾补血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大黄样的降浊之功,可借用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余青萍主张培补脾肾,重视饮食疗法。制定了四联疗法:低蛋白饮食、高必需氨基酸、保证供应充足的热量、中药调理脾胃增进食欲。

马骥认为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脾的健运和输布津液须借肾的温煦,肺脾功能失调则水湿泛滥,肾虚精微不固,脾不升清,精微下注,脏腑失养则病程迁延,经久不愈。

皮持衡认为各种肾病后期,久病失治误治,致脾虚运化无权,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不足,进而造成精气、津血的生成减少,脾不升清,统摄无力,清气下陷,精微物质泄漏。

20世纪80年代,邓铁涛等教授根据历代论述,结合现代资料,提出尿血的病位在肾与膀胱,将其病因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归纳为热迫膀胱、火毒迫血、心火内盛、阴虚火旺、痨伤气阴、脾肾不固及气滞血瘀7个方面。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功能形态学、血液流变学、物理、数学、基础医学的引进和应用,中医肾病学有了更进一步的更新和发展。目前全国已拥有多家中医肾病医疗中心,为适应临床科别不断细化的需要,肾病研究进入了以西医肾病名称为纲的系统性专业化的研究阶段,雷公藤、冬虫夏草、大黄对慢性肾病的治疗作用受到许多西医肾病专家的认可,并被广泛用于临床,随着中西医结合手段介入到肾病的治疗研究中,中医治疗肾病所不可替代的优势益显突出。

(高祥福 孙 静 盛 蕊)

剩余100%
(0)

相关推荐

  • 中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一)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疑难病,其病程迁延,呈进行性发展,部分患者逐渐发展为肾功能衰竭.西医一般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可以协同提高疗效,并有助于顺利撤减激 ...

  • 肺脾肾三脏同调法治疗肾病,能阻断或逆转肾...

    肺脾肾三脏同调法治疗肾病,能阻断或逆转肾损害,使病人痊愈! 出现蛋白尿看着像是肾脏出现了问题,但实际上它是体内的脏腑功能出现了失调,所以我治疗一般是采用肺脾肾三脏同调法. 一般而言肾病可能都有呼吸道的 ...

  • 珍爱阳气,远离冷饮

    新华报业网 2021/06/24 18:45 关注 进入夏季,喝冷饮.吃冰镇西瓜.频繁吹空调成了人们生活常态,因这些行为导致腹泻.呕吐.腹胀而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就诊的患者也不断增加. 冷饮伤 ...

  • 聂莉芳教授辨治肾性水肿经验及辨证论治配合黄芪鲤鱼汤治疗肾性水肿的疗效观察

    聂莉芳教授辨治肾性水肿经验及辨证论治配合黄芪鲤鱼汤治疗肾性水肿的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葛玉莲 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突出症状之一,可以出现在多种肾脏疾病的各个阶段.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导致体 ...

  • 糖尿病肾病伴随严重水肿,如何治疗?中医认...

    糖尿病肾病伴随严重水肿,如何治疗?中医认为温肾健脾才是重中之重!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能够在早期诊断及时预防,一旦伴发严重的水肿,整个治疗就关系疾病转归,特别是中医在强化自身人体功能,促进肺.脾. ...

  • ​花生有什么药用功效?我国古代中医对花生的研究?

    人们多把花生当食物食用,而对它的药用价值所知甚少.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些有关花生的药用功效. #花生# 性味甘.平,可健脾和胃.润肺化痰.益气止血,用于脾虚消瘦.食少乏力.干咳少痰.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

  • 中国古代马球服装的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马球服装及其器械的研究>从体育史.物质文化史.民族服饰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古代马球的服装.帽饰.皮靴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马球衫.马球帽.马球靴的具体形制.质地 ...

  • 国家级名中医肾病专家王永钧从医60周年亲口教您护肾秘诀

    王老和前来参加义诊的市民合影 杭州网讯今天是杭州市中医院肾内科成立30周年的日子,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国家级名中医,原市中医院副院长王永钧一早打完太极拳,就为义诊做起了准备,83岁高龄的他, ...

  • 古代中医十三科名称

    宋元明时中医分科.宋代分大方脉﹑小方脉﹑风﹑眼﹑疮肿兼折疡﹑产﹑口齿兼咽喉﹑针兼灸﹑金镞兼书禁十三科;元代分大方脉﹑小方脉﹑杂医﹑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十三科;明代则分大 ...

  • 走近中药,茯苓被古代中医称为“全身是宝”,这几点常识要了解

    茯苓,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药.在<神农本草经>里,茯苓被列为"上品",认为"久服能轻身延年,辟谷成仙". 从<神农本草经>对茯苓的介绍看来, ...

  • 中医外译研究专栏||美国学者Ilza Veith对中医典籍的研究及其贡献

    摘要 中医药典籍是中医药学术思想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诊疗思维和治疗原则.中医药对外传播交流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西方学者对中医药典籍的研究日益深入.探讨美国著名学者 ...

  • 对罗振玉旧藏古代铜活字的初步研究

    2018年春,有文物收藏者从日本购回一批原为罗振玉旧藏的古代铜活字,并邀请国内钱币学.金属学.版本学.文献学和印刷史学科的学者进行鉴定研究,于3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早期青铜活字重大发现学术 ...

  • 中医肾病专家:我们中医治疗肾病的8种方法,纯干货建议收藏

    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写微头条,好久没有写文章了,今天写一篇关于我们中医治肾八法的科普文章吧. 温补肾阳 即温补命门.是用壮阳补火的药物,恢复脾肾阳气的一种补法.命门火不足,常见五更泄泻.腹痛肠鸣.四肢不温 ...

  • 古代中医名家论治腰痛病

    <治法纲要> 腰者肾之外候,一身所恃,赖转移者也.盖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一虚,腰必痛矣.有肾虚而腰痛者,有淤血而痛者,有挫闪而痛者,有痰而痛者,有湿热而痛者,有风寒而痛者,有气滞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