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眼探宝丨雇倩瓦师喻
“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
BAI YU JING GU SHI
百喻经故事
第三十六喻
挖眼探宝
【经文】
昔有一人,入山学道,得五通仙,天眼彻视,能见地中一切伏藏,种种珍宝。国王闻之,心大欢喜,便语臣言:“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国,不余处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宝。”有一愚臣,辄便往至,挑仙人双眼,持来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国。”王语臣言:“所以贪得仙人住者,能见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毁眼,何以复任!”
释义
从前有一个人,上山学道,学成了一种法术,能看到地底下的一切宝藏。这事传入国王的耳中,国王非常惊奇,便对臣子说:“把这人找到,请到皇宫来,让他长期住这儿,使我能得到国内藏在地下所有的财宝。”
有个臣子,应承下这件事。后来,他果然找到了这个奇人。这个臣子命令手下把奇人的双眼挖下,带回皇宫。献给国王时说:“我不仅找到了奇人,还挖了他的双眼带了回来,他无法离开我国,只能常住在这儿了。”
国王哭笑不得,说:“我之所以要寻找奇人在我国常住,是因为他的双眼能看到地下的宝藏,现在你毁了这人,毁了他的能力,只带来两个眼珠又有什么用呢?”
寓意
世上的人看到刻苦清修的高僧们,认为在山林旷野修习四意止和不净观太苦,就非常恭敬地把他们请回家来供养。却不知这样做,使他们不能刻苦用功地修头陀苦行,甚至毁破戒行善法,使他不能成就道果。护法不知法,是会使修行者失去道眼的,就好像愚臣白白毁掉五通仙人的双眼一样,他的过失是很大的。
《百喻经》小故事丨雇倩瓦师喻
成都文殊院
// 原典 //
昔有婆罗门师,欲作大会,语弟子言:“我须瓦器以供会用。汝可为我雇倩瓦师,诣市觅之。”时彼弟子往瓦师家。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须臾之间,驴尽破之。还来家中,啼哭懊恼。弟子见已,而问之言:“何以悲叹懊恼如是?”其人答言:“我为方便,勤苦积年,始得成器。诣市欲卖,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是故懊恼。”尔时弟子见闻是已,欢喜而言:“此驴乃是佳物,久时所作,须臾能破。我今当买此驴。”瓦师欢喜,即便卖与。乘来归家,师问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师将来,用是驴为?”弟子答言:“此驴胜于瓦师。瓦师久时所作瓦器,少时能破。”时师语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此驴今者适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虽千百年受人供养,都无报偿,常为损害,终不为益。背恩之人亦复如是。
// 白话文 //
过去有位婆罗门师,想举办一场隆重的法会,就对弟子说:“我需要一批瓦器,以供法会使用。你到市集上去替我雇请一位瓦师来,”弟子就去前往瓦师家里。这时有一个人赶着驴子带着瓦器到市场上去卖,那头驴才一会儿的功夫就把瓦器都给打破了。回到家中,心里十分懊恼就哭起来。婆罗门弟子见了,便问:“为何这般悲叹懊恼?”此人答道:“我用了很多种方法,经过很多年才做成了瓦器。拉到市场上想去卖掉,这头破驴子顷刻之间都把瓦器都给打坏了,所以我懊恼。”弟子听了,心中欣喜,想道:“这头驴真是好东西,那么长时间做成的东西,顷刻之间就能把它破掉。今天我要把这头驴买下来。”瓦师很高兴,就把驴卖给他。弟子骑着驴就回来了,师父问道:“你为什么不把瓦师带来,这驴子能派上什么用场?”弟子答道:“这头驴子胜过瓦师呢!瓦师很长时间才做成的瓦器,它转眼就能打破。”这时师父呵责道:“你这个愚痴的人。这驴的确是能一下子打破瓦器,然而你即使给它一百年,它也不能作出一个瓦器来啊。”
// 寓意 //
世间的人也是这样,虽然千百年来,一直接受人家的供养,却毫无偿还,常做损害别人的事情。而不做利益人的事情,忘恩负义的人正是这样。
// 小知识 //
《百喻经》是为了让新学佛法的人理解佛法哲理而撰集的,因而是一部以幽默的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典籍。《百喻经》原题为《痴花鬘》,指其中故事大多为针砭一些“痴人”及其所作“痴事”。“花鬘”意即花环,这是印度古代一种讲故事的体裁,是指将一些小故事集合在一起,就如一些美丽花朵串成一只花环。鲁迅先生曾多次捐助刻印此经,还作《痴华鬘题记》对其大加赞叹,谓其大林深泉,最有条贯。
文殊院理念
以文教强化素质、以弘法教化大众
以慈善回报社会、以修持庄严生命
青灯黄卷文殊院
弘法基地文殊院
心灵家园文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