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声音寄语】苏轼的力量与美
寄语-赛娜讲话稿
这段时间,非常感谢北方新报主办的这个沙龙,让我静静地与一个伟大灵魂对话。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是位多面性天才词人,他的词具有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苏东坡一生历经世事变迁,内心依然澄澈静远。可以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是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苏东坡,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中,会不自觉想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会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宽慰自己;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们亘古不变的美好期许。
他的诗与我们终身相伴。
记得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典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我有幸观看了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苏轼作品展。他的文学之美、书画之美,悉数展现在我眼前。那种震撼无法言说,顷刻,仿佛我与他千年前历经磨难的灵魂共振,泪水早已浸湿我的眼帘。他的作品是带着声音来的,是带着画面来的,是带着嗅觉来的,每一句,每一词都超越了时间和疆域的限制,永远在世间绽放如花。
法国世界报,近几年评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因为法国人觉得苏轼视民如子,不仅有才华,而且心系百姓,是百姓之友,深切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尊崇儒家,在孟子的哲学中 ,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 ,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大爱之美 正是这次我走进苏轼时了解的。
苏轼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徐州最大的问题就是黄河水患,苏轼七十多天里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拄着木杖,趿拉着木板鞋,很辛苦地在抗洪。新年除夕,他还从官仓设法弄了点麦子,接济难民为他们炊火烙饼。他在杭州修水井,修苏堤,于是就有了那四首公认表现西湖最好的诗。
他在密州捕杀蝗虫,实实在在为老百姓造福。在恶运当中,不是一味消沉,而是用人间的温暖排解心中的苦闷,走到一个地方,他就用自己内心的光芒照亮周围。他能与皇帝来往,也能和乞丐交朋友,内心丝毫没有分别。他说:我的命运再苦难,只要我投放到更广大的老百姓的命运里边,我就一刻都不感到孤独。他被贬到黄州,没有吃的,只能开辟荒地,他这里边算帐、种地、写诗、做饭、交朋友、盖楼房,做一切自己能做的事,做一切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他在自己的土地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也慢慢地流淌出能够滋润苏轼自己、滋润子孙后代、甚至滋润中国文化的点点甘露。
他的词灵活进入自由天真的境界,不受音律规制束缚。无论当多么小的官,他总是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替换为相惜的人间情。四十六岁的他终于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释,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只有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苏轼不但是大学问家,也是大书画家。他最擅长画的就是石头、枯木和竹子。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之神与生活之形要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是苏轼遵循的艺术的创作原则,无论是画竹子还是画人物,苏轼都主张形神兼备意在传神。
苏轼和米芾两人的书法各有千秋,他们对对方的书法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朋友之间相互品评也是从不介意。有次米芾问苏轼自己的书法何时可以功成名就和洛阳纸贵。苏轼只回答,你死后作品自然闻名于世了。
苏轼的六十六年给我们留下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四十余年,是一个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文学家。苏轼的一如既往,不忘初心,使他的艺术力量成为铭记于史书的旷世奇才。
他幽默诙谐,他时常会发现生活中细微的乐趣,比如在湖北黄州发明的东坡肉,东坡汤,被贬广东惠州没钱买肉 发明火烤羊脊骨,还有千层饼。时隔千年,这些美味佳肴依然挑动着我们的味蕾。我昨天在饭店还特意点了东坡肉。
六十二岁的苏轼,在海南岛被贬,他依旧从细微的生活小事上寻找到解脱自己心灵的途径。那时的儋州,穷困落后,天气潮湿。他丝毫不以为意,还做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来描绘自己日食荔枝,引人羡慕的场景。残酷的政治压不垮他,他仍然俯视千古,笑看苍生。《老学庵笔记》里记载:苏轼苏辙兄弟两个人见了面之后啊,在路边上找了个小吃店,想吃点东西。过了一会儿食物端上来了,就是一些很粗糙的饼子,还有一些味道很奇怪的菜汤。(这个)苏辙呀吃了两口,实在下咽不了,叹了一口气把筷子放下了。苏轼跟他弟弟性格不一样,狼吞虎咽,一会儿就把不知道什么味道的这顿饭就给吃下去了,然后看着他的弟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说难道你还要等着慢慢地咀嚼咽下去吗?说完这句话放声大笑。就是世间的一切苦,都比不过当下还能活着的快乐。那么再苦的苦,再难吃的饭,再难喝的水,对于苏轼来讲,都只是一种经历。
我们常常说文弱书生,但苏轼的书生意气中萌发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力量,格局是他的筋骨,气节是他的血肉,大爱是他的彰显。他是文化史上的一轮明月,皎洁高雅,淡泊宁静,他用他最温柔的月光,指引着黑暗中迷失的灵魂,寻觅着人生最初的方向。他的爱,就像是流水,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房。正如歌曲定风波的歌词---穿越自己的心灵、梦有多远、爱有多深、原来只是一道风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赛娜:蒙古族朗诵艺术家,内蒙古朗诵协会会长、魅力声音朗诵教练、美声修行终身推动者、原内蒙古电视台主持人,致力于心灵世界研究和慈善事业,先后组织上百场朗诵活动和晚会,繁荣当地群众文化事业,被当地媒体《北方新报》评为文化传播贡献奖,共出版《慈缘化性》等六张朗诵专辑,并创办个人朗诵平台:赛娜心灵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