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哪些好吃的面条?陕西面条大全,这49种面条你吃过哪几种?哪种好吃?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吃一碗干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陕西人爱吃面,这是出了名的。如果问陕西究竟有多少种面,可能连老陕自己也回答不上来,据说要想吃遍陕西的面,保你几个月不带重样的。以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49种面,没有提到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1.岐山臊子面。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臊(sào)子面最正宗,是著名西府小吃,在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方流行。臊子面的配色尤为重要,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煎、汪”的特点而闻名遐迩。
2.杨凌蘸水面。
杨凌蘸水面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杨凌蘸水面讲究个一青二白,青则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总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摇的青绿于水中,面是拉出来的,宽3-5厘米,长1.5-3米,厚2-3毫米,白白的盘绕于青绿之中。
3.Biáng Biáng面。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集介绍了陕西Biáng Biáng面。“陕西八大怪”的俗语中有一句“面条像裤带”,讲的就是Biáng Biáng面了。说白了就是一种比较宽的扯面,因为扯面摔打的时候跟案板撞击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因此而得名。Biáng Biáng面在制作的时候,应尽可能选用中筋面粉。面粉加水和成面团后,需静置醒面,待面团表面光滑后,将其切成(或揪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抹上植物油,然后揉成椭圆形状后放在一旁备用。待下锅的时候,把刚刚备好的椭圆面饼用两手向两边扯,扯成长条状(如发现面饼扯着吃力,怕扯断,可以两手抓住两边,然后让面条中间上下弹动,面条扯开后还不算完,还得从中间纵向撕开它,再下锅煮熟。这才叫Biáng Biáng面。Biáng Biáng面讲究面“筋、光、香”,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与面共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去年我们这里开了家规模不小的面馆,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没有三个月关门了。
4.鲍鱼翅面。
号称天下第一面的鲍鱼翅面,是在西府哨子面的基础上延伸和创新而来。面条是用特级精小麦面粉、加水、鲍鱼翅粉、鸡蛋清按照一定比例和好,手工揉成面团后用粗木杠上下压薄,比擀面杖擀的面上了一个档次,压薄后用三尺多长的大铡刀切成。鲍鱼翅面一套三碗:一碗面,二碗汤。一碗面一条面3.8米长,6公分宽,薄如纸,柔似筋;一碗南方鲍鱼翅营养汤,一碗北方酸辣哨子营养汤。面中溶入鲍鱼翅粉、鸡蛋,面体通透、筋道,营养丰富。
5.户县摆汤面。
户县摆汤面是陕西西安市户县(今鄠邑区)的一道特色风味面食,和“大肉辣子”同属户县两大著名风味小吃,并入选中华美食名小吃序列。户县摆汤面有点像过桥米线。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汤,越是陈年的越好,黑黑的酱油色,上面漂满切碎的韭菜叶。吃的时候夹一小箸面条,放入汤里摆一摆,然后再吃,故名“摆汤面”。
6.蒜蘸面。
“蒜蘸面”是陕西关中家常面食,用关中产上好面粉,加少许盐,将面拆硬教软,(和面时先活硬再慢慢加水活软)醒20分钟,手工杆面至2毫米厚,切8X5公分大片。关键在沾水的调配:用关中华县产白蒜捣成蒜泥,滚油浇透,赤水产大葱,生姜切碎,滚油煎出香味,加油泼辣子、酱油、香醋,盐少许,点几滴香油,做成调料汁。事先晾凉开水于瓷盆中,待面片下锅两滚熟,捞出倒入凉开水瓷盆中。吃时把面片在调料汁中沾过食用。把蒜加盐,有青椒的话,加点青椒,捣成汁(把那些东西放到碗里,用刀梆捣就行)。然后里面加点凉开水,加点醋 ,再加点香油;把面下到锅里煮熟,捞出来,在凉水里面涮下;就盛到碗里撒上汁就可以了。类似于河北本地吃的麻酱凉面,也是用蒜汁,麻酱等调汁,倒入凉面中。
7. 华县洋芋面。
源自于华县的一种民间面食。华县人称土豆为洋芋,是以前人们生活困难时的创造。在面粉里面加上洋芋块,即好吃又节省粮食。吃在嘴里有一种沙沙的,绵绵的爽感。
8.荞面。
荞面也就是荞麦面,陕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历史。尤以陕北、韩城、西安校场门白荞面最为有名。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做,一般凉食,亦可加羊肉臊子热吃。特点是清香利口、条红筋韧。
9.关中凉面。
对于陕西人来说,任何一种面都是冷暖皆宜的。炎炎夏日,来上一碗关中凉面,多味调和,清爽利口,面条又筋道,那个爽劲简直不要不要的。
10.蓝田饸烙面。
蓝田苦荞麦饸饹面,色泽黄亮,棉软筋韧,清香利口。是一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已有千年历史的风味面食。初以荞麦面为面料,配以熟羊肉、葱花及茴香、八角、辣椒、花椒、胡椒等熬制的羊肉汤,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
11.宫廷罐罐面。
罐罐面又称寿面,相传此面是唐朝长安城宫廷宴品,是专为皇帝和杨贵妃特制的。面为上等的刀削面制作而成,料汤中除了老鸡,牛肉,龙骨之外,还加入枸杞,红枣,长白参等18种中药材,用文火长时间熬制而成。吃此面分四步:一”看“红白黄绿色泽鲜明,二”闻“香气扑鼻使人赠欲,三”吃“面滑汤浓味无腥不腻,四”喝“汤中补品能滋阴养颜。为古城长安的一种饮食文化精髓。
12.田庄羊肉面。
羊肉面是田庄的一大饮食特色,到田庄不吃羊肉面就如同到西安没有吃羊肉泡馍。羊肉剁成小块,小火慢炖成清汤,地道的田庄手工面,煮好面条,捞在碗里,浇上羊肉清汤,热气、香气、辛辣气扑面而来。
13.韩城羊肉糊卜。
羊肉胡卜来自韩城芝川镇的羊肉胡饽,起源于元代,由大漠蒙古传入中原。打探胡卜与糊饽之差异,回言,文字有别,实为一物。胡卜者——饼丝也。如今,胡卜以油旺、味美、价廉被誉为关中四大名吃之一。在关中地区,自来就有“宁说一碗糊饽,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语,可见其受追捧的程度。羊肉胡卜讲究的是原汁原汤。先将蒜片、辣椒面、香菜略炒,再下羊肉片,加肉汤。最后放入切好的面饼丝,出锅前浇入辣椒油,再烹以香醋。一丝一丝,非常有嚼头。
14.礼泉烙面。
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美食。烧一锅开水,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称之为“泖”(miao)。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合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
15.春节臊子面。
陕西当地别具一格的春节食品。在农耕时代,臊子面是奢侈品,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吃臊子面,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以西的平原地带,以宝鸡市周边为主。对于不能回家过年的外地游子来讲,臊子面更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愁。
16.卤肉菠菜面。
卤肉菠菜面是将卤制的肉品加入菠菜汁和面做成的面条中。菠菜面含有丰富维生素 C、胡萝卜素、蛋白质,以及铁、钙、磷等矿物质。好看好吃又有营养,别具特色。
17.油泼扯面。
油泼扯面是关中地区的传统面食小吃,陕西八大怪之一,宽如裤带。先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等配料,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辣椒面,滚沸的油锅里舀出几乎一勺花生油,猛地浇泼在辣椒面及面条上。面条经油泼烫,表皮焦黄,食时焦辣香脆柔韧兼而有之。
18.大荔炉齿面。
大荔炉齿面是陕西大荔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面条柔韧光润,臊子香辣味浓的特色。因其形似炉齿而得名,原料有面粉、猪五花肉、笋瓜、油炸豆腐等21种,经和面、制炉齿面、制卤、煮熟调味等工序,可谓选料严格,配料多样、工艺精细、面条柔韧光润、臊子香辣味浓,诱人食欲,誉满三秦。
19.合阳踅面。
踅面[xué miàn],是陕西合阳独有的传统特色面食。有的人写成“旋面”,是因为“旋”字在合阳方言里念“踅”。踅面是用荞面做成,分为磨面、和面、摊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煮熟的面或干捞,或带汤,悉听尊便,再用笊篱捞一些鱼儿粉,然后调上猪油(白油)、大油辣椒(红油)、清油辣椒、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捏葱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
20.韩城大刀面。
韩城大刀面,流传于以面食为主食的河南、陕西一带,源自渭南韩城市,因切面所使用的大刀得名。大刀面的类型有细面、宽面等,香软爽口,因古代曾经作为寿面进贡朝廷,又称长寿面。切大刀面全在技术,使用传统大刀,切时右手提刀,左手按面,边提边落,案随刀响,刀随手移,面搓成絮,木杠压,成硬块,擀成一毫米薄厚,叠起成半圆形。面切细如丝,水开下锅,两滚即熟。
21.耀州疙瘩面。
将面擀成挂面粗细,煮熟放入凉水中,用筷子将面卷成圆团形,即成疙瘩面。放入臊子汤、辣椒油、蒜泥即可食用。
22.耀州咸汤面。
咸汤面,耀州的特产,耀州人永远的最爱。碗大,面细,汤浓,辣椒鲜艳,油花飘香,吃着筋道,绵厚,适口,劲爽;坐着吃,站着吃,圪蹴着吃,吃态多相;嘴唇鲜艳,额头冒汗,舌头打闪,那个美,少见。“宁可不见媳妇面,也要咥一碗咸汤面”,听,耀州汉子,话虽有点大了,可足以感知咸汤面对他们之重要了。此面食已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仁不让地成为耀州面食的“甲子一号”。
23.耀州窝窝面。
名为面,实为菜,一道耀州名菜。它创制于清道光年间。其制作用鸡蛋和面,擀切成小方丁块,用筷子头顶住面丁,在手心穿成窝头状,成品微黄发亮,配以蘑菇、肉末、木耳等佐料,烩煮而成。它营养丰富,清香爽口,烹调精细,易于消化,四季可食,老少皆宜。
24.乾县浇汤面。
浇汤面所用的面,在乾县一般都是指手工挂面,前锅下面,后锅调汤。在凉水里冰一冰,更光更筋,口感更好。之后放入加了臊子的滚汤。吃挂面的碗,一般都很小,拳头大小,很精致。碗里边的面也很少,三两口。浇汤挂面讲究的是旺、煎、稀,即油旺、汤煎、面稀。其汤清亮溢香,百步可闻,入口油而不腻,下肚舒肠开胃。
25.乾县酸汤面。
乾县酸汤面是陕西乾县(古称乾州)地区一道风味小吃,已成为关中地区群众日常食用的一种佳品,素负盛名。酸汤面亦称“细长面”,特点是“薄、光、煎、稀、汪、酸、辣、香”。柔软耐嚼,汤香扑鼻,做法精细,别具一格。酸中带辣、开胃爽口、色香味俱全。好吃的酸汤面柔软耐嚼,汤香扑鼻。夏天来点酸酸辣辣的味道,吃上一碗酸汤面绝对让你胃口大开。
26.汉中梆梆面。
梆梆面是陕西省汉中市的传统面食,主料是上等白面粉,配料是骨头汤、青蒜苗、辣椒油等,调料是精盐、花椒、海椒等,通过煮制而成。
27.旗花面。
“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的。是一种陕西群众非常喜欢的特色面食,也叫一口香或起花面。一般用来招待贵客的,主要以优质面粉制作的面条为主料,汤料是以高汤辅以其他材料制作。臊子是以黄花、木耳、海带丝、鸡丝、大肉炒制而成。漂菜是以葱花或韭菜花、蛋皮花、等制作而成。成品以“薄、筋、光;酸、旺、香”著称。因面上五颜六色似花非花,故曰“奇花面”;也有叫“七花面”的,因它所用的鸡蛋花、葱花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故得名“旗花面”。
28.苞谷糁面。
糁糁面,也叫苞谷糁面,过去陕西农村人饮食习惯是早饭苞谷糁稀饭、中午以面食为主,早饭没吃完的稀饭舍不得倒掉,到了中午重新倒进锅里烧一下,在里面下入面条,就成为糁糁面。过去吃糁糁面单纯为了充饥,减少浪费。而今却是大鱼大肉的吃腻味了,偶尔吃顿糁糁面回味一下过去的时光。细包谷糁稀饭中下入韭菜叶宽、长10厘米的面,炒葱花、调辣子即可,为了正宗起见千万别放醋。
29.西府干拌面。
西府干拌面是汉中勉县的特色美食。把面条放进沸水锅烫热后捞出,用好的酱油,加上猪油,不用汤,拌以醋、花生酱等调味品,特色:香辣多味。
30.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是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地方传统面食,在陕西省关中一些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用八种蔬菜和肉制成臊子,包括豆腐、胡萝卜、白萝卜、核桃、花生米、莲子等,与面同煮。
31.拌汤面。
拌汤面是关中女人们经常变换的特色面食之一。汤和面各占一半(菜一般是:豆腐、红白萝卜、黄花、木耳、肉、韭菜、西红柿、菠菜)。宽展的拌汤里漂着翠生生的苜蓿芽、荠荠菜和三角形或者菱形的薄面片,看在眼里就觉得是一种享受,让人爱看想吃,打心底里喜欢得不得了。
32.箸头面。
油泼箸头面又称香棍面,是陕西著名的一道特色面食小吃。面条粗细均匀,光滑筋道,柔韧耐嚼,口味香辣清爽。箸头面是在煮熟的面条加入调料后浇泼上沸热的菜籽油而成,别有特色,制法独特,因为面条似筷子头粗细,故得此名。
33.猴头面。
西安猴头面、猴耳朵面,创制于1923年,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最初,店主赵光奎在端福门开设小吃馆,出售肉类煮馍和面食小吃。就餐者多是公职人员和市肆商人。赵光奎为适应这些人的需要,在揪片面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刨制了猴头面和猴耳朵面。这两种面入锅后久煮不烂.光滑筋韧,挺有嚼头,佐以鲜肉臊子,其味更是鲜香隽永,很受群众欢迎,后来成为西安市的著名小吃。
34.定边荞剁面。
荞剁面是陕西定边、靖边的传统小吃。食之别有风味。随着荞麦播种面积和产量日渐缩减,愈见荞面食品之稀罕。这里用荞面制成的传统名吃花样繁多,而荞剁面最为有名。将荞麦面粉和成面团,擀成薄饼,用专用剁刀(月牙形、长约一尺、两端有柄,双手操作)剁成韭叶宽的长条,再将羊汤浇入即可。
35.麟游血条面。
麟游血条面是陕西宝鸡麟游县一道传统美食,用猪血和面擀制而成,红黄绿白相映,味道醇美。相传原为唐代宫中美馔佳肴流传入民间,成为百姓节庆、款待亲友的食品。用猪血将面粉和成团,在擀好的面条上抹一层猪油,折叠、切成细条,蒸熟,剁好臊子(肉丁、菠菜、豆腐、生姜)拌入即可。
36.彬州御面。
彬州御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州著名的传统小吃。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37.澄城手撕面。
澄城手撕面原名撅面,现名手撕面,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特色面食小吃,产地为陕西澄城。手撕制成面粉和原料来自关中,自己加工面粉,不添加任何增白剂,麦香纯正,是绿色健康的面食。面和好后,不用擀、不用切,只用手来撕,然后配以各种汤料,面筋道,口感好。
38.安康杂粮浆水面。
浆水面是安康的传统风味小吃。因其酸香爽口,醒酒解腻,故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而那些远道回乡的安康人,差不多每次都会直奔那酸味飘香的面馆,要上两大碗浆水面,以解离乡之愁。浆水面以浆水为汤汁,以杂粮做面条,先将手工擀制的长面煮熟,凉开水浸过,盛入碗内,浇上炝过油的葱花、花椒水,调入辣椒油、撒上香菜末即成。
39.拨刀面。
拨到面是陕西地方传统美食,它的做法类似西府的削筋面,所用的面都使用新麦面,将面和好后,略硬,接着用大刀在案板上一棱一棱拨切开来,像一条条细棍,但两头偏尖,所有面都是同时下锅,口感筋道,因此具有浓厚的麦香味。(因为是拨着切,我猜测是“拨”,但方言原因,也许有出入)。
40.扶风涎水面。
涎(当地人读han,口水的意思)水面,中国民间传统食物。流行于陕西岐山、扶风、武功县、乾县、眉县等地。相传此面与周文王有关。周文王曾被囚于羑(yǒu)里,获释后,乡亲们拿肉、菜等物来看他,文王将所有肉、菜做成一锅臊子汤浇在面上,请大家共吃。每年临近春节,农村办喜事都习惯待客时吃涎水面。这种流传已久的饮食习惯,与现代文明卫生格格不入。因地域不同,涎水面又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汤汤面、臊子面、待客面等。一锅盛汤,一锅煮面。汤是葱花鸡蛋豆皮海带香菜蘑菇臊子汤,面条薄筋光滑,浇上热气腾腾的煎汤,吃过面条的汤再倒进锅里加热,因此称涎水面。
41.岐山面皮。
相传是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所以原名'御京粉'、又有'麦面皮'、'酿皮'等称呼。岐山面皮选料精良、制作工艺考究、烹调精细,具有白、薄、光、软、筋、香等特点,现在又发展了烙面皮、擀面皮等几个种类食用方便经济,是陕西地区流行的凉食小吃。
42.秦镇米皮。
秦镇米皮是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户县)的一道传统小吃,是老少皆宜的食品。秦镇米皮用产于鄠邑区沣河西岸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米皮通常是凉食,所以也叫凉皮。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醋和盐,加上芹菜丁和豆芽、黄瓜丝等小菜,一碗碗看来红彤彤、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
43.关中麻食。
关中麻食是关中人常吃的面食。它是用水面擀成圆片切条,再切成小方块,用大拇指搓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另外将肉类、豆腐、红白萝卜切丁配以黄豆、木耳、黄花、葱花等炒好备用。水沸将麻食下入锅内,掺以炒好之菜,煮熟即可食用。吃时调以香菜末、油泼辣子、酱、醋等,尤美味可口。
44.岐山挂面。
岐山挂面是陕西手工挂面的代表,工艺独特,面条细白,耐煮味香,食用方便,是岐山地方名吃之一。 岐山挂面历来被认为是陕西名贵食品。在岐山县和西府一些地方,旧时多用作礼品,送给至亲、好友。一般正月送。送 ' 四色礼 ' 时必须有挂面。 ' 四色礼 ' 指一送四件,是比较隆重的礼节。但在岐山县,给专门制作挂面的人家送礼时,不会送上挂面,因为怕 ' 班门弄斧 ' 。
45.抿节。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所以也写作“抿尖”。是榆林的一种粗粮细做的传统面食小吃。 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长的小节,呈扭曲状。食时,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以素汤,汤内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此乃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点之品种。
46.安康蒸面。
安康的早晨是从一碗蒸面开始的,一碗醋香四溢、辣味浓郁的蒸面很有点临近省份湖北人吃“热干面”的意味,也是“过早”的必备饮食。一大早,大大小小的蒸面摊铺遍布安康城的大街小巷,蔚成一道风景。安康人硬是把这种蒸面小吃喜爱到日日必食的程度。
47.乾县驴蹄子面。
到了乾县,除去游览武则天的墓“乾陵”,品尝著名的乾县豆腐脑,一定还要尝一尝另一道乾县美食“驴蹄子面”。据说这种面源起于过去农忙季节,忙累了一天的农民来不及擀面,于是匆匆忙忙和面,擀成厚片,又用菜刀切成薄片,类似于“驴蹄子”,下入锅中,煮熟后放上辣子泼上热油,浇入陈醋,吃上去筋道过瘾,非常耐饥。久而久之,这种面食就流传开来,并冠以一个土气十足很奇怪的名字“驴蹄子面”。吃乾县驴蹄子,不仅仅吃的是一种味道,它代表着乾县人的朴实,豪爽与大气。
48.扶风一口香。
七星谷有一种美食,当地人都是一口吃8碗,还觉得不过瘾。没错,它就是扶风一口香,它的主要配料为肉臊子、鸡蛋饼、木耳、黄花菜、油炸豆腐等,用压面机压成的细面,吃的时候保证汤浸过面,面少汤多,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薄、劲、光、煎、稀、汪、酸、辣、香。当地人都是用盘子端来,一盘就有六碗面,也不用担心吃不完,基本上每碗面一口就能吃完,来扶风玩若没吃一口香,等于没来过扶风。
49.乾县鸡面。
乾州鸡面是陕西省乾县地区的一种风味面食。用鸡脯肉加淀粉擀成面片,先焯后蒸,浇入虾米、木耳及调味品等制成的汤汁。面条特点:色白肉嫩、汤清味鲜、形似面条、营养丰富。
朋友们喜欢吃哪种面?吃过哪种面?您还知道哪些好吃的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凡慕来美食烘焙,美食领域创作者,为您的生活添精彩!原创不易,期待您的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