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针灸穴位主治怎么记?记到什么程度呢?

下笔如有神,黑马来强化
有趣有货,一战成硕

来自「酸枣仁」的问题:

学姐好,最近开始复习针灸了,我不是针灸专业的,感觉针灸好难啊,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就是应该记到什么程度呢?
一打:

许多非针推专业的同学,如果本科期间也没有很好地学习针灸,拿到针灸的时候是非常懵逼的,什么「谷」,什么「井」,什么「风」,繁多又晦涩难懂。

学着学着才知道经络、穴位的名称正如中国人的姓名一样也是有来由渊源的,正如督脉,“督”,中也,有总督、都督,即元帅。元帅在行军时管理全军一切事物,“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嘛!这里督脉在人体背部正中,且主一身之阳气,是阳脉的总领,所以冠以“督”字。只是教材没办法把自己变成故事会。

而大多数腧穴的主治范围都比较广泛,没有确定的规律,因而显得零乱、没有头绪、繁琐难记。下面介绍一些关于针灸主治的记忆。

往简单了说,掌握穴位的主治:

1)掌握归经就对了一半了,经脉的主治基本是穴位的主治一部分。
2)掌握定位又对了一小半,可以体现他的局部主治或者远部主治。
3)再掌握个别特殊的主治,编个小谐音句子,如太渊治无脉证,下笔有神趣记成「深渊无脉」。
4)但是确实会有对不上归经或者定位的,大概看一看,能记就记,记不住不用勉强,性价比并不高。
5)梳理每个经脉穴位的主治,去对比,更好理解掌握。

所以一个穴位的主治就变成了:经脉主治+局部+远部+特殊。

我一直认为学习针灸就像学习中药一样,中药之间有着共同的功效,也有自己的特点。

往详细地说,当我们循序渐进去学习了针灸,就会发现,还有很多去理解记忆穴位的方式,参考一些资料整合了以下的几种。

一、根据腧穴的命名

穴名,是我们接触一个腧穴的第一印象。

《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义。”归纳腧穴的命名方式,不难发现,许多腧穴的名称与其功能主治有着密切联系,有的甚至直接以其功能作用命名,让人们一见其名,就能联想到它的治疗作用。

诸如听宫治聋,睛明主治目疾,迎香可使鼻通,气海理气(凡穴名有“气”字的即有理气功能),风穴疏风(凡穴名有“风”字的即有疏风作用),血穴治血卓效(凡穴名有“血”字的即可治疗血病),水穴治水成功(凡穴名有“水”字的即能治疗水肿)。

有的腧穴主治,还寓意着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古时有一妇人,因月经不调而致不孕,其夫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愤然离家出走。后来妇人请一郎中诊治,郎中为其针灸调经一段时间后,月经正常了。郎中嘱妇人尽快找回丈夫,阴阳相合,定会妊子。这个穴位就是足阳明胃经的“归来”穴。巧的是,归来穴除主治月经不调、不孕之外,还治疗阴挺、疝气。阴挺即“子宫脱垂”,是子宫脱出阴道之外;疝气又称“小肠气”,是小肠坠入阴囊之中。两症针灸归来穴,均可使它们复位,不正好也有“回归”之意吗?

二、由近及近,分部扩散

根据腧穴的治疗作用,每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和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特点。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还能治疗头面、躯干的远端病,部分腧穴还有全身治疗作用。

对于某些主治范围特别广泛的腧穴,可将其治疗作用按系统分门别类,或按局部主治——邻近主治——远端主治——全身主治这种由近及远、分部扩散的方法考虑。

例如合谷穴,局部可治手背及指掌、腕关节红肿疼痛;邻近可治整个上肢疼痛、麻木、酸软无力、筋肉萎缩、瘫痪失用;远端可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即“面口合谷收”);全身作用有清热解表、醒神开窍、镇惊宁神等。

足三里,局部可治膝关节及小腿病变;邻近可治整个下肢的疼痛、麻木、酸软无力、筋肉萎缩、瘫痪失用;远端可用于治疗一切消化系统病证(即“肚腹三里留”)和心、肺、肝、肾病证;全身作用有补益气血、消除疲劳、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等。如此由近及远、分部扩散,既不致于遗漏,又便于记忆。

三、分层剥离

按脏腑病、经脉病和组织器官病分层剥离,是另一种学习、记忆腧穴主治的方法,主要适宜于十二经穴。因为十二经穴归属于一定的经脉、脏腑,其经脉在循行过程中又与许多组织器官相联系。

从脏腑而言,每一条经脉的腧穴都能治疗本经脉所属脏腑病;从经脉而言,每一条经脉的腧穴都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病,且分段主治又大致相同。

各经肘、膝关节以下的根部穴、本部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范围所及的头面、五官、胸腹、腰背等标结部病证,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特点。

例如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从脏腑病而言,主治肝胆病变;从经脉病而言,主治下肢内侧正中肝经循行线所属区域的疼痛麻木及胁肋痛、面瘫、头顶痛;从组织器官病变而言,主治目赤肿痛、口眼喎斜及前阴病。足少阴肾经太溪穴,从脏腑而言,主治肾和膀胱的病变;从经脉而言,主治下肢内侧后缘肾经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从组织器官病而言,主治眼病、耳疾和前后二阴病变。

以穴性带主治

归纳穴性(特定穴则结合特定性能)带出主治,可以对该穴的主治功效有一个总的印象,实际上这里也是治疗各论部分的配穴的应用。

例如大椎疏通经络、祛风解表、镇痉宁神。疏通经络用于治疗落枕、颈椎病;疏风解表用于治疗风寒或风热感冒;镇痉宁神用于治疗癫、狂、痫、癔等一系列神志病证。大椎是诸阳之交会穴,阳气甚旺,治疗外感风寒证是发挥其温阳散寒作用,应该用灸法;治疗外感风热证是发挥其泄阳清热作用,应该用针刺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部分腧穴的主治性能,还有偏补偏泻的不同。偏补的穴位如关元、气海、膏肓、足三里、三阴交、背俞穴等;偏泻的穴位如人中、曲泽、委中、十宣、十二井等。

有的腧穴对机体有双向调节作用,例如合谷既发汗又止汗;百会既升压又降压;天枢、中脘既止泻又通便;内关穴既止呕又催吐,既治心动过速又治心动过缓。部分腧穴还有一些相对特异性,例如素髎升血压,少泽增乳汁,至阴纠胎位,四缝疗疳疾。这些也属于腧穴主治的特殊性,以特定穴和奇穴为多。

五、比较共性与特性

通过对照、比较学习腧穴主治,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针灸学》教材所列“十四经主治异同表”和《腧穴学》教材所列“腧穴分部主治规律”,就是一种总的对比方法。

每一条经脉的腧穴分段主治都有十分明显的共性和特性,例如素髎、人中二穴都有醒脑开窍作用,临床用于急救多有卓效,但素髎偏于救治脱证,并治鼻病和哮喘;人中偏于开窍启闭,并治面瘫和急性腰扭伤。

中极、关元二穴均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中极为膀胱募穴,偏治小溲疾患;关元偏补肾气,还有调理肠道(小肠募穴)、回阳固脱、强壮保健作用;由于关元穴的主治作用比中极穴广泛,所以,关元又别称“大中极”。

隐白与大敦二穴都是井穴,均有泄热开窍作用,又同治崩漏,这是它们的主治共性;但隐白所治崩漏是因脾虚不统血引起者,理当灸治;大敦所治崩漏是由肝经有热,迫血妄行,法当针泻。气海和膻中虽非邻近之穴,但它们的主治却都与气的病变密切相关,然气海偏补下焦气虚,膻中偏泻上焦气实,另有通利乳汁作用,故又有“上气海”之称。

再如四白、地仓、颊车和下关四穴,均是治疗面部疾患(面瘫、面痉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主穴,其中,四白又治眼病,地仓兼治口腔,颊车、下关可治牙痛及牙关紧闭,下关还治耳鸣、耳聋。脾俞、足三里、肾俞、命门四穴,虽然都主治腹泻,但前二者用于脾阳不足、失于健运之腹泻;后二者却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五更泄”;两者病因病机决然不同。

即或是常用组合配穴,主治也有异同。

如后溪配申脉、外关配足临泣,分别是八脉交会穴中的两组对穴,除同治耳、目、肩、颈诸疾外,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前者还主治头项、背腰和下肢后面之疾;后者还治偏头、胸胁和下肢外侧之病。有的配穴还因不同的补泻手法决定其治疗作用,例如补合谷、泻三阴交堕胎;反之,泻合谷、补三阴交则安胎。补照海、泻申脉治失眠、狂证;泻照海、补申脉则治疗嗜睡、癫证。

六、记忆经验穴

在腧穴中,经验穴也同样非常重要,这些腧穴以奇穴、新穴为多,其主治机理有的一目了然,有的尚不得而知。较为古老的有少泽增乳汁,肩井治乳痈,至阴纠胎位,四缝疗疳疾;现今治疗经验有落枕穴治落枕,腰痛点治腰痛,阑尾穴治阑尾炎,胆囊穴治胆道病,中平穴治肩周炎,条口穴治肾结石,条口透承山治肩周炎,迎香透四白治胆道蛔虫症……

关于经验穴考察得最多的也就是针灸的治疗原则的「对症选穴」的地方。

最后说到针灸的主治记到什么程度呢?先看看分布比例:

虽然专硕针灸在题目中的比例占到了14%,但实际题目只有22道。中药的主治占考题的比例是34%,针灸的主治占比大约是9%,对比之下,相应掌握到什么程度自己是不是清楚啦!

简单点说,就是每个都看,每个都去记,但是不要求完全精准掌握,OK?

所以现在,你开始针灸复习了吗,主治记忆得如何呢?

冲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