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关”“中定沉劲”
太极拳练功札记
一江水白
曾经很认可这么一句话——学的知识越多越是觉着自己无知,反而不敢言语了。
这句话怎么看都是对的,无可挑剔。
现在忽然有点改变,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挺傲娇的,先是自我肯定学的知识多,而后说“不敢言”其实并不是不敢言,是“不屑言”的潜台词而已。这种心态说好听一点儿是清高,不好听的就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假如自己学到的东西自个儿觉着蛮好的,说出来以后还有别人愿意听,那为什么不说呢?最起码有两个益处,一是可以给他人以借鉴参考,二是可以间接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或是有所偏差,也好及时纠正。
假如你不说出来,那就很有可能把一个错误或是不完全的认知坚持到底,从而失去最佳的纠正机会。
脊骨用功——
1、利用脊骨两侧四条膀胱经线路上的穴位,把竖脊肌给调动起来。调动时需要借助两肩胛骨、肱骨肘节和胯骨向后合挤(前开后合)的方式,把整条脊骨挤到前面抱合起来。抱合起来以后,顺着脊柱一个脊椎骨一个脊椎骨的挤合。
这是竖向用功,目的是要把脊骨扶正,同时体会脊柱上的“肌肉离骨”之感。
也可有助所谓的“通三关”。三关通了,脊柱自然就竖正了。哑门穴上通风府穴及联络玉枕穴,内通颅内泥丸宫,再前贯通鼻根玄关,主控头颅与颈项;夹脊(至阳穴处)上通大椎穴,下贯腰脊,主控两膊;尾骶骨八髎穴主控两胯与腿。
2、头顶百会穴至尾骨长强穴(这里讲的是脊骨内里椎间盘)就好比是一根有弹性的软棍,无论身躯高低起伏,它们两点之间始终保持住间距相等。
可以意象成一条船,桅杆的顶端是百会穴,船底最低处那个点是长强穴,无论船身怎么随浪起伏摇摆,它们这两点之间总是相吸相系,不会分散,如此方能保持重心的稳定,不会倾覆。
3、教学笔记:
习练“金刚捣碓”时,起始的右转身棚捋时,左胯轴松开很重要;上右虚步时,两腋下两胯根同步撑开而后合挤;合挤时意劲不仅仅只是在两腋下和两胯根,更重要的是在脊椎骨上,左半边脊骨横突在前面走,右半边脊骨横突在后面跟着挤合转,整个腰身的缠丝劲就出来了(右腿向前上步时,右半边脊骨横突切不可走在左半边脊骨横突的前面)。右手拳在完成捣碓前,走一个折叠劲,即右拳、肘、肩胛骨、夹脊骨至尾骨(包括胯轴与骨盆)节节贯串折叠。
4、后背督脉由脑后枕骨寰椎至尾骨尖处,竖脊肌上下连串成一线(脊骨棘突左右各一),从椎骨上挑起来,似麻绳;前胸腹任脉由喉结上方廉泉穴至尾骨尖内侧壁上下相连,意象似一条柔软的线管;运功时,前任脉线管柔润地融合进督脉竖脊肌这条线里面,此时,会出很多东西,尤其是所谓的“中定沉劲”非常明显。
运功时久,前后任督合起来的意劲,上半身由后肩胛骨下方连线中间夹脊骨处,通向两膀至手指头;下半身由尾骶骨八髎穴处,通向两股两腿至脚趾头。
功到此时,就能把脚、身躯、头、手全身的缠丝劲连成一个整体,一动上中下前后左右内外无处不动。浑身缠丝意劲顺骨节,渗骨缝再出骨缝,入肌肤,整个身躯骨节在虚松的状态下节节贯串。努力实现拳论里讲的“皮毛要攻,骨节要松,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5、由头顶百会至尾骨尖长强穴处这条中轴(初始就像带螺纹的软管似的)练成了,整个身法才有可能真正练出来。
【赘言:我们练功所讲的任督二脉是借来的,为方便讲解脊骨用功。练功所指的任脉线是从头顶百会顺脊柱内侧壁椎间盘骨节节节贯串而下,到达尾骨尖长强穴,再往后翻上去至腰腧穴,再顺着棘突骨节向上节节贯串到达头顶百会。它的运动方式就像是一条完整的传输带或者像是自行车链条或坦克履带,上行和下行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轨迹。】
再用功,由尾骨内壁忽然升起一股意劲,贴着尾椎骨内壁向上行,行到腰阳关穴处时,妙趣就出来了。再行至腰脊命门穴处时,整个身躯就好像升腾起来似的,两腿脚即虚又灵。【两胯尖又谓髂骨前上缘与尾骨意象如同W状,意劲在升腾的时候尾骨又好似在两胯骨间内沉降,尾骨沉降的同时又感觉到两胯骨尖在上升,意劲升到命门穴脊骨内壁处时,两胯骨尖亦同时上升到腰隙处。升与沉是一体的。】(也有点类似电梯升降机原理)
用功时久,由尾骨尖至颅顶百会,整条脊椎骨豁然就腾起来了,犹如一根白蜡杆似的,中定柔韧有弹性(尾骨尖至百会穴这两头的力感又好似撑杆运动员在起跳时撑杆弯曲的瞬间或到达顶点时撑杆螺旋直立的瞬间)。
用功时,两膊似擦着椎体内壁椎间盘间隙【可随意选择一节椎间盘体,上到大椎骨节至哑门穴处寰椎、下到尾骨尖)做开合运转,劲力由内而外渗透缠转。】
应用时就像走形意劲,两手臂的意劲皆是由尾骨尖内壁擦骨旋转而上,至口腔,由口而出【出拳或出掌时,两眼内角、鼻尖、嘴亦或人中与心皆在同一意境之下。】
【个人肤浅的体会:两手胳膊也不是身子催出去的,而是任督二脉顺着脊骨上下流动形成的节节贯串的意劲产生的动力传导肩胯手足。用功时久,整个人身出现的意象是脊骨是主传动轴,两肩两胯如曲轴,就像虎豹等四肢动物的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