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任北大校长劳乃宣,发誓不做民国官,书法手迹挺出众
在北京大学网站的简介中,有一个“历任校长”的栏目,下面用颇为简洁的句子、以时间为轴展示出了从1898年至今的校领导生平及其曾担任过的重要职务和社会贡献。其中,我们能看到,1911年11月至1912年2月,北京大学一把手的职务还叫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他叫劳乃宣。从这个时间节点看,劳先生应该是清朝时期最后一任“北大校长”了!
从时间看,劳先生担任北大一把手不过三个月,这这近90天大概也没干出些什么成绩,他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继任者严复,以及后来的蔡元培等人……北大这样做,大约也只是为了真实地展示历史过往罢了!
作为科举出身的人才、作为亲眼见证过太平军兴衰、又见证了满清覆亡全过程的人,劳乃宣虽然政绩平平,为人保守,但他无疑是一位学问大家。一生事迹,颇值得记录。
劳乃宣生于1843年11月14日,家乡在直隶广平(今河北永年)。4岁时,随家迁居江南。不久,太平军乱开始,劳乃宣平静的私塾生活被打乱,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他的婚姻,让他的生活蒙上了阴影。
太平军平定后,劳乃宣沿着前辈人的路,以科举为事业目的,1871年幸运高中。
劳乃宣写的书籍
虽获得了名,但他的官路不畅,直到1890年代,他的身份也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已。尽管仕途无望,劳乃宣能恪尽职守,将平凡的岗位干得有滋有味,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1903年担任过浙江大学堂总理(相当于浙江大学校长),且对汉字文化颇有掌握,劳乃宣深感汉字繁难日益成为开启民智的巨大障碍,加之他被两江总督李兴锐、周馥、端方邀请从事文化平台建设,这就有了他发明的“汉字切音教育”(大概类似于当代的“汉字注音”)……此事先在江浙等小范围试行,
影响力很快推展到全国。因此影响,劳乃宣于1908年4月,被慈禧太后召见,次日就被授予四品京堂候补。此后,他官爵迅速升迁,至1911年11月,劳乃宣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不久又兼任学部代理大臣……
1912年2月是一个界限:此前劳乃宣是清王朝的官,此后,劳乃宣成了一位清朝遗老——身在民国,发誓不做民国官,心在前朝。
心在前朝的劳乃宣,他不用民国年号,甚至曾私自用过“大清宣统6年”的年号记事。
凡有典礼之时,皆去去京城行礼。此外,他还甚至策划于溥仪寿辰之际,建议让帝娶德国皇室公主……尽管并未成功,但他依旧初心不改。有趣的是,尽管心向前朝,但当张勋复辟时,劳乃宣并未迅速上任,他一边儿以“年老体弱”为由辞职,一边却悄悄置办了升迁的官服……
在青岛的最后日子里,劳乃宣无限感伤,出版了三部诗歌集,却最终没有见到大清复兴!
作为一名晚清遗老和科举受益者,劳乃宣的书法手迹并不多见,
全网能找到的作品也就这么几张。劳乃宣的手迹,笔法雍容,运笔娴熟,特别是最后的一封信——行草作品,堪称老到。
毕竟是曾经的文化人,字同其人,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