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能骑墙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出《烛之武退秦师》。

这个“焉”在此处一直有两种理解,一是解释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等,二是解释为兼词,作“于之”解。这两种解释似乎都通,所以一直争论不止,未有定论。

部编教材高一下(2019年12月版)第11页干脆在注释中将这个“焉”给忽略掉,玩了个文字游戏,在书下注释12将“朝济而夕设版焉”解释为“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

这个注释一是故意忽略了重要但有争议的“焉”的解释,二是解释的开头加了个“指”。加了“指”意味着只翻译了大意,比给出一种确定的结论更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是一种滑头。

“焉”在此处的两种理解对把握文章大意与精华并无多大影响,而且,虚词有时确实难有定论,这是事实,但如果有争议,不好定论,就避而不谈,甚至玩文字游去回避,这不是教材应有的科学的态度。

如果有争议,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是两解并列存疑。避而不论难道问题就不存在,学生心中就无疑了吗?

我表达一下我个人对这个“焉”的理解,正误与否可以各抒己见。

此处的“焉”解释为句末语气词,而不解释为“于之”。理由是两解似乎皆通,但焉不解释为“于之”时,句子亦通,而不解释为句末语气词时,则不通。且从内容表达上来说,“朝”“夕”相对,突出情感,而非强调地点。

当然,如果认为两解均可,无定论,不必费时争论可存疑。但不应回避问题,尤其是不骑墙,且是教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