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每天气得我肝颤”: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想赢”的父母

文/杨欣瑜

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第五季里,陈小春的儿子Jasper经常和父亲顶嘴。

有网友因为Jasper总是对事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看上去不太听话,就说他没礼貌,没教养,故意和父亲作对。可陈小春却说,很享受儿子和自己顶嘴。

这种对抗的相处方式,才是最真实的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问:儿子喜欢顶嘴,每天都气得我肝颤,该怎么办?

结果下面的回答,都在吐槽自己的孩子“也一样”,这些家长也对彼此的遭遇感同身受。

有数据调查显示,孩子顶嘴已经是普遍现象。约70%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会和父母唱反调,75%的家长认为顶嘴是孩子长大后最令人讨厌的行为。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自觉,但当他们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时,父母却因无法转变自己的心态,而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甚至粗暴地打压孩子。

要知道,孩子不是一天长大的,更不是突然就叛逆的。

在孩子缓慢成长的每个阶段里,父母都应该适时转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两三岁的时候培养自主进食的能力,五六岁的时候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八九岁时引导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以及价值观……

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缺失,都会“迎来”孩子的逆反期。到那时父母也会备受煎熬,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走入孩子的世界。

《目送》中曾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你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走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坚实的臂膀和温暖的港湾,又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健康的身心发展。

正如那句话:要赢得孩子,不要赢了孩子。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一场爱的修行。

用心沟通,才能赢得尊重

哈佛大学的魏格纳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请参与的人员用语言描述他们大脑的想法,实验中强调不要去想白色的北极熊,结果发现参与实验的人们在脑海中全部展现一只白色的北极熊。

可见,你越是强调不要做什么,不用说孩子,大人的脑海里都会无法控制地想到什么。

所以,要赢得孩子的尊重,就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

正确的沟通方式是:用描述+提示+说感受代替“不要”“不能”“不行”,反话正说,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比如,孩子经常洗手后不关水龙头,你平时会用命令的语气说“洗手后要关水龙头,不要总是浪费水”孩子一般会觉得你很烦,但你可以改为描述现象:洗手盆的水还开着呢。孩子看到这个现象,便会自觉地去关水。

再比如,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不要用责骂的语气说:“警告你!不要乱扔玩具!”而是试着改为提示后果:“这样会摔坏你心爱的玩具哦!你能和妈妈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吗?”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lbert提出了一个定律,叫“55387”,也是人际沟通中最底层的逻辑。

55%+38%+7%=100%。

55%表示沟通的态度,38%是沟通的语气,7%才是说话的内容。

如果用责骂、命令、挖苦、侮辱等恶语相向,7%的内容是送达不到孩子的脑海里的,因为他会第一时间想着对抗你的55%的态度和38%的语气。

过分的指责与谩骂杀伤力巨大,让孩子未来不敢去尝试、去挑战、去创造、去超越,直接限定了他们的人生天花板,压低人生定位,在他们脑海里烙下深深的轨迹。

因此,一个人的舒适圈、自我怀疑程度、逆商差,都可能是童年时父母的负面语言划定好的。

正面反馈,才能赢得信任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有些家长控制欲很强,喜欢把个人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忽视了自己和孩子其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长此以往,孩子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世界的感知力与洞察力,成年之后,他可能要用一生去弥补这种缺憾。

因此,要赢得孩子的信任,就要学会正面反馈。

用倾听+赞美+正面管教代替自说自话、取笑挖苦和负面情绪施压。

东野圭吾曾说:有人倾听,何其幸运。

阿黛尔·法伯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就强调:认同孩子要学会全神贯注地倾听,回应孩子的感受,帮孩子消化负面情绪,发掘孩子的长处并加以鼓励和赞美,才能顺利完成亲子沟通。

曾在一篇文章看到一位母亲分享她和儿子经常做的“赞美游戏”,很值得推广。

她让儿子选出每个礼拜他最想赞美的人,接着母子分别在纸上写出想要赞美那个人的理由,之后开始进行辩论比赛,看谁推举的人,更有理由成为那个星期的“赞美之星”。

这个简单的游戏巧妙地引导了孩子的价值观,让他练习了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又增添了亲子的快乐时光。

这就是快乐的、温暖的正面管教。

当然,赞美也不是不加节制、虚无缥缈地夸奖。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父母都过分夸奖,也让夸奖教育贬值,使孩子骄纵。久而久之,孩子也感受不到被人鼓励和赞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和孩子一起成长,赢得未来

有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暖心陪伴,会更容易产生性格缺陷、心理健康问题以及行为认知出现偏差、自律意识弱等现象。

可见,父母陪在孩子身边,以身作则一起成长,尤为重要。

要赢得孩子的未来,就要用引导+陪伴+共同成长代替阻止、缺位和精神冷暴力。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得先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现实是很多家长有了孩子后,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却逐渐忘记了自己的人生课题。

放弃了自我成长的父母,容易把自己对人生的期待转移到孩子身上,于是喜欢控制孩子,安排孩子的人生。

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容易把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看孩子不顺眼,朝孩子发脾气。

这常常是孩子“不幸童年”的开始。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的感慨,令人感同身受。

她说:“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是的,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孩子不断地成长,父母一动不动留在原地插着腰指手画脚,又怎么能抱怨因为代沟跟不上孩子的节奏,和孩子越来越远?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优秀与无能的父母有何区别?”

有个高赞回答:“优秀的父母滋养孩子,无能的父母压榨孩子。 

”如《甄嬛传》里,优秀的父母把甄嬛养育得知书达礼、温柔自信。无能的父母从小给安陵容各种精神暴力,成长环境危机四伏,导致她的心灵从小就投下了阴霾的种子。所以,甄嬛和安陵容的人生走向完全不同。”

永远不要用疾风骤雨的教育打压孩子,也永远不要事无巨细地尝试掌控孩子。就像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点亮文末“在看”,让我们一起寓教于乐,用智慧与爱,温暖孩子的未来。

愿孩子眼里有光,嘴角有笑,心中有爱,脚下有远方……孩子赢得人生,父母,成了人生赢家。

作者:杨欣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