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
马克·吐温说:“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对于复杂问题,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的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自己的阅历、阅读以及与人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养成。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能成为乐趣。
现在我们从父母和老师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让孩子在玩儿中收获知识。”玩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娱乐,一种是主动思考。虽然都是玩,对孩子的意义完全不同。
看动画片、玩过山车、看声光电……孩子在这些被动娱乐的过程中会收获快乐、刺激、惊喜和很多不同的感官体验,但这些过程本身不需要孩子主动思考。
搭积木、玩魔方、看图说话……在这些游戏中则充分地调动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便需要大量深度思考。
相信很多学生身边有这样的例子,也有可能是自己的亲身感受:每天全班第一个到教室,每晚寝室里最后一个睡觉,一有时间便在课桌上读书做题,但是自己的成绩却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得不到提升。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便在于,这种勤奋,缺少深度思考的加持,身体和行动上的勤奋,掩饰了思维的懒惰,最终只能是在做无用功,导致目标无法达成。
思考过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过程,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要想多层次思考得跟自己较劲,不能想到一两层就饶了自己,想到一两层以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全了。那么在生活中,深度思考来源于哪里呢?
其实,从小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在家里,孩子通过看妈妈的脸色知道妈妈今天可能工作很累,心情可能不好,最好不要惹她生气;在学校,当孩子们看到生着气走进教室的班主任,他们推理出老师可能要放大招!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形成推理获得结论,就要有更深的思考!推理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方法,不仅仅在理科学习中,语文、英语等等学科,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推理的过程。对小朋友来说,一旦掌握了推理的能力,孩子获得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更强。
正确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解码—深度学习—技能。可以看出,要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就要先学会提问,带着问题去思考,思考就会变得有深度。
虽然不同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但是提问还是有共性可言的。大体上,下面三个问题就是共性问题:
1、它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它对于我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3、它是怎么制作成功的?
这三个问题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也就是说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有深度。
以大孩子们都超喜欢的魔方为例。看到魔方的第一眼,孩子会想这是什么呢?它能干什么呢?家长会思考这个魔方价值多少?除了给孩子带来快乐还有没有教育意义呢?魔方创造者则会思考,它是怎么做出来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逻辑、思维、结构。
孩子、家长、创造者,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完全不一样,看到的呈现内容也会完全不同。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就要从学会提问题开始。看到一篇文章,一件事情,家长引导孩子多角度提问,然后再去思考答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很多选择都会影响孩子成长,或许你在做下一个选择之前可以先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选择是否有益于孩子的深度思考?而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们逐渐学会和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呢?
要善待孩子的“为什么”,对于孩子的提问,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具有启发性,要注意引导孩子,把孩子的好奇转到善于分析和积极思考方面上来。
在人类无穷的知识奥秘中,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无疑是最大的好奇心。
我们大人也常陷入这样的误区,看上去忙得脚不沾地,但是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质上的原因是,我们“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低品质勤奋者”。
为孩子创设一种寓教于乐的生活氛围,让孩子在玩耍中发现问题,并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跟孩子一起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向他提一些问题让他帮忙回答;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象,也可以拿来跟孩子多讨论分析。
我们平时太习惯于照顾孩子,以至于常常忘记放手。如果把孩子的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当孩子再遇上困难时,自己也不愿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帮助。长此以往就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有些孩子会成为未来世界的缔造者和设计者,有些孩子会迷失在未来世界中不知所措,其中很重要的差别是深度思考的能力。童蕴学堂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思想家,家长的任务就是发现和引导,帮助孩子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它比勤奋学习更重要,也影响着孩子的逻辑思考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