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病镰刀菌导致的外伤感染检验分享
茄病镰刀菌在临床感染的微生物检验中比较少见,我有幸在日常检验工作中遇到一例茄病镰刀菌导致的外伤感染,与检验同行分享,希望对检验同行有所帮助。
患者,男,58岁。因“不慎被打地机打伤头面部、双上肢疼痛、流血3小时”于2019年10月12日21:10:00送入院就诊,门诊检查后以“头面部及双上肢外伤”收住骨科。
患者受伤以来,神清,精神差,疼痛面容。
查体:T:36.2℃,P:108次/分,R:21次/分,BP:120/70mmHg。
2019年10月13日生化检验、免疫、凝血检验基本正常.
血常规
WBC:12.73×109/L
NEUT%:77.80%
RBC:4.27×1012/L
PLT:327×109/L
CRP:17.3㎎/L(≤6)
D-Di:1.50㎎/L(≤0.55)
PCT:0.35ng/ml(≤0.5)
患者右侧眉弓可见一长约4cm伤口,伤口少量流血,查看伤口深,可见泥沙状异物存留,颅骨外露。
右手背可见直径4cm×5cm皮肤软组织及肌腱毁损伤口,伤口内可见大量泥沙状异物存留,探查伤口,可见肌肉、软组织、肌腱部分缺失,指骨外露;
左手小指可见一长约3cm皮肤挫裂伤口,伤口内可见大量泥沙状异物存留,伤口少量流血。
骨科医生进行肌腱吻合术、手外伤返取皮回植、关节囊修补术,头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术。
2019年10月17日患者诉双上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较前有所缓解;右侧眉弓伤口敷料干燥,查看伤口轻微发红,伤口周围肿胀较前稍微有所消退;触痛明显,右手伤口敷料可见被少量血性液渗湿,未更换,查看伤口轻微发红,伤口周围轻微肿胀,触痛明显;左手可见伤口周围轻微发红肿胀,触痛明显,左手桡动脉可触及;左手小指伸指功能受限,屈指功能正常。
2019年10月17日17:30骨科医生送检伤口分泌物致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检验科2019年10月17日20:44接收标本,21:07进行培养。
2019年10月19日09:00培养结果见图一。
图一 伤口分泌物纯培养36h,中间微白色,周围黑色嵌入血平板
当时看见血平板生长情况,麦康凯平板无生长。
用生理盐水涂片作湿片观察:见真菌孢子(是小分生孢子)和少许菌丝。当时转种CANA念珠菌显色平板和MH平板两组(因为科室无察氏培养基,选择MH平板替代),一组放35℃培养,另一组放室温23℃培养。
血平板继续培养至2019年10月22日09:00共计108h,结果如图二:周围灰色,中间黄色菌落。
图二 伤口分泌物纯血平板培养108h,中间黄色,周围黑色嵌入血平板
茄病镰刀菌在CANA念珠菌显色平板和MH平板培养72h生长情况如图三、四、五:
(1)在35℃培养条件下显色培养基的背面显深绿色;在23℃显色培养基背面显浅绿色。
(2)CANA念珠菌显色平板正面为周边白色羽绒样,中心淡黄色气生菌丝;MH平板正面为周边白色羽绒样,中心依然白色向下沉降,整个菌落似油煎蛋样或同心圆状。
图三 茄病镰刀菌转种培养72h生长情况
图四 茄病镰刀菌在CANA念珠菌显色培养72h平板生长情况
图五 茄病镰刀菌在MH平板培养72h平板生长情况
茄病镰刀菌白色气生菌丝进行乳酸酚棉蓝染色结果见图六:见大量特征性大分生孢子。
图六 茄病镰刀菌大分生孢子乳酸酚棉蓝染色结果×1000倍
镰刀菌隶属于真菌界,有性期隶属于子囊菌门,粪壳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无性期隶属于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瘤座孢科。
常见引起人类感染的镰刀菌主要有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镰刀菌、厚垣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等。
镰刀菌属菌种镜下可见透明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梗、瓶梗和大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粗壮、壁厚、光滑,大小为(3~8)um×(11~70)um,呈镰刀形至纺锤形,远端尖,有2~5甚至7个分隔,以3隔居多。
该属菌种在25℃下孵育,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生长良好,棉絮状、低平,或蛛丝状、稍高。培养初期多为白色绒毛状菌落,后期呈白、褐、黄、蓝、绿色或它们之间的颜色转换。在SD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扩展,较快转为灰绿色[1]。
对于免疫力正常的患者,外伤或外来异物导致皮肤或粘膜破损是镰刀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感染一般较局限[2]。
该患者无其他传染病史,免疫力正常。无透析史、糖尿病史。有外伤史(右侧眉弓可见泥沙状异物存留;右手背伤口内可见大量泥沙状异物存留;左手小指伤口内可见大量泥沙状异物存留,伤口少量流血),说明该患者病原体来自劳作时的土壤中泥沙状异物。
而茄病镰刀菌广泛存在自然环境中。外伤后5天患者伤口明显红肿,分泌物分离培养菌种为纯培养。茄病镰刀菌最终确定为该患者病原菌。
微生物检验一定要结合临床,明辨是非。加上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才能让病原菌无处藏身,遇到不认识的一定要查阅资料。如该例患者茄病镰刀菌的感染就要考虑外伤这一情况。
【参考文献】
[1]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49-650.
[2]杨青,朱建国.镰刀菌和镰刀菌感染[J]浙江检验医学,2010,8(2):16-18.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微信平台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