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之冤:作为一代才子,为什么最后被锦衣卫埋在积雪中冻死?

在明朝文官之中,解缙称得上是最得宠者之一。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刚正不阿,且善于陈述己见,锋芒毕露,又不免得罪了许多重臣,乃至被诬告下狱,受尽牢狱之苦,最后被锦衣卫纪纲灌醉,埋在积雪中冻死,时年47岁。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其祖父解子元是元朝安福州判官。父亲解开,谋略过人,颇有政治见解,朱元璋当政时曾召见他,与他讨论元朝的得失并要加官于他,但解开坚辞未受。解缙自幼聪明智慧,很受家人喜欢。18岁时,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从此他更加发奋读书,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考取进士,被授予中书庶吉士。任官后,解缙经常在朱元璋左右,深受皇帝的厚爱。

一天,皇帝在大庖西内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列传三十五》)。朱元璋问及当时施政的办法,解缙当日就写下“万言书”和“太平十策”呈于皇上,其大意是:政令变动频繁,人心就不易安定。刑法太繁杂,人民就不会认真去重视。从开国到现在将近20年了,没有几个不变的法令,没有一天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曾听说陛下发怒时,则大行诛杀甚至祸及九族,而没有听说陛下奖赏过有功劳的人及其乡里。这样就势必要失去民心,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解缙还提出了用人之道、重农之道、社会风化以及减轻刑罚等十分重要的治国良策。朱元璋看过之后,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对他大加赞赏,连连称赞解缙是一个奇才。

解缙过人的才智,高深的见解,遭到了兵部尚书沈滔的嫉妒,他向朱元璋诬告解缙目中无人,傲慢无礼, 骄横自忌,朱元璋偏听偏信,将解缙降为御史。韩国公李善长罪死后,解缙甚觉冤屈,代郎中王国用起草了一份上诉书,替李善长讼冤,讼书中说,李善长不遗余力帮助陛下创立基业,可谓开国第一功臣,同时也是最富贵之人,他没有理由图谋不轨而帮助胡惟庸。然而,奏本上去,好似石沉大海,毫无音信。他还为同官夏长文起草文案弹劾都御史袁泰。但解缙哪里明白,这些正是朱元璋有计划的大屠杀。

在明王朝初期,冤死者何止成千上万。由于解缙敢于直言陈事,不避权贵,使不少重臣对他都敬而远之,甚至有些人开始深深嫉恨他。朱元璋虽然了解解缙的才能,但因为解缙每每总是点到他的痛处,逐渐地也失去了对他的信赖。不久,朱元璋召见解缙的父亲,并对他说:

“解缙,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进所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免官家居以后,杜门潜心纂述,很少过问政事,尤其专注于历史的研究。他认为《元史》不少地方有错误,于是开始修改《元史》,不久又写成《宋书》,删定《礼经》。

一晃8年过去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的消息传到江南,于是解缙风尘仆仆到京师, “冀一拜山茨,陨泪九土”。为此又有人中伤他违背诏旨(即归家不足10年),而且母亲死后来葬,父亲又年迈,不应该离家进京。这样解缙又被降为河州工吏。

明惠帝当政时,特别信任礼部侍郎董伦。解缙曾写信与董伦讨论政事,并认识到自己有些轻狂。又屡次上书陈述分封之害,分析其中的弊端。董伦很钦佩他的才能。建文元年(1399年),经董伦力荐,解缙得以重新回朝并任翰林侍诏。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解缙又升至侍读,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参与机务。不久,又进侍读学士,奉命任总裁宫监修《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当时,皇帝曾经召见解缙等人并对他们说:我与你们七人朝夕相伴,非常敬重你们的学识和勤奋,所以彼此无猜。但是时间短这样做容易,能保持始终就很难做到。所以希望我们能够共勉,以求得长治久安。并赐每人一套五品服。后来又赏赐解缙等人金绮衣,与尚书穿的一样。解缙等7人坚辞不受。皇帝又诚恳地对他们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而且很机密,与我朝夕相处,其裨益不在尚书以下。不久,明成祖又临奉天门,再对解缙等说:“王魏之风,世不多有,若使进者无所惧,听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与尔等共勉之。”

解缙才学渊深,表里洞达,正大无私,又不拘礼节,无所顾忌,在建储问题上,这一风格又表现出来。当时,储位未定,丘福赞汉王高煦功高,力推汉王。明成祖朱棣拿不定主意,于是又密问解缙,解缙应声直言道:皇长子仁孝两全,请陛下要拿定主意。成祖听后没有回答,解缙又着急地说:皇长子且不必论,陛下难道不考虑到您的孙子吗?成祖的长孙,名叫瞻基,是长子高炽妃子张氏所生。分娩前夕,明成祖曾梦见太祖,授以大圭,上面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成祖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孩子满月之后,明成祖抱起来注视,看到孩子英气满面,甚为钟爱。明成祖即位时,瞻基刚满10岁。他聪明好学,智识过人,因此,明成祖总是赞不绝口。解缙察知此情已久,故提及长孙瞻基。明成祖果然为之所动。

过了几天,明成祖拿出一张虎彪图,命朝臣为其配诗。彪为虎子,图中一虎数彪,虎彪之间亲昵倍至。解缙见图,深解其意,于是挥笔题诗一首“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明成祖观后甚喜,遂定高炽为太子, 定储一事,解缙深深得罪了高煦。永乐二年(1404年),解缙再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此后5,6年,解缙受明成祖委托,主要致力于编撰《永乐大典》的工作。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一段。

明成祖之所以组织人力编修《永乐大典》,是想通过它来笼络当时的士大夫,并为他所用,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因此他对编写这部类书非常重视。他曾对解缙说:天下古今的事情,分散记载于各书,好难查看,应编写一部像探囊取物那样考索方便,一查即得的大类书。而且特别叮咛要“毋厌浩繁”。第二年,解缙就把编成的书呈给朱棣,朱棣定名为《文献大成》,但这本书过于简略,不合朱棣的本意,于是又加派亲信,增加编写人员,命光禄寺供给早晚膳食,参加编写的人前后返2000多人。由于解缙精心组织,编纂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到永乐五年(1407年), 全书编成,朱棣定名为《永乐大典》。此书共22937卷,装成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辑入了我国自上古到明初的各类书籍7,8千种,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

无不包括在内。只可惜这部百科全书在明朝200多年中,长期被“珍藏”,束之高阁,无人能问津,只有两,三个皇帝读过部分篇章,后来英法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又两次被帝国主义强盗劫掠焚毁,目前存于国内外的仅有300余册。

永乐五年(1407年),明朝欲发兵征讨安南,解缙力谏劝阻,但没有奏效。后来明朝征服了安南,并设置了州县。太子虽立,但却数失帝意,而汉王高煦却得宠备至,甚至超过太子,解缙深知高煦的为人,于是又进谏皇帝,说不宜过爱汉王。以免争宠,朱棣大怒,说解缙“离间骨肉”,自此“恩礼寝衰”。当赏赐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时,唯独没有赐给解缙,并开始疏远他。后来,丘福又与高煦合谋,诬告解缙泄露宫中的机密。于是解缙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的时候,礼部郎中李至刚又告发解缙有怨恨情绪,于是又加重处罚,改派他到交趾,命令他督饷化州。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报,正值成祖北征在外,解缙谒见皇太子之后便匆忙回去了。汉王又借此理由,诬告解缙窥知成祖北上,私自与皇太子会面而去,明成祖为此震怒,于是逮捕解缙下锦衣卫狱。

解缙在狱中被严刑逼供,受尽各种酷刑,肢体己残,奄奄一息。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帅纪纲奏囚犯名单,成祖见解缙名,乃曰:“解缙还在呀!”纪纲心领神会,当夜即将解缙灌醉,埋于积雪中冻死了。与解缙案有牵连的宗人府经历高得赐、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弦、检讨萧引等人,也被逮捕,均死于狱中。

解缙冤死,世人皆知,但成祖在世无敢言者。成祖死后,仁宗即位,见到解缙上疏,皆忠臣直言,乃对大学士杨奇曰:“人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遂下诏。召回流放中的解缙妻、子及宗族;英宗时又归还所没收的解缙家产,宪宗时又恢复解缙的官位。陷害解缙的朱高煦以谋反被杀,被征服的越南,也很快反明而独立,明朝所派官员撤回,两者均如解缙所言。解缙之冤终于昭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