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忠平創作以西潤中 誡青年藝術家重視寫生

●在野外寫生的武忠平。受訪者供圖

●武忠平版畫作品《淮河新春》,1974年入選「建國2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武忠平中國畫作品《西藏山南 色拉古托寺》。

●武忠平版畫作品《雪山之子》,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武忠平中國畫作品《小荷》。

●武忠平中國畫作品《三月海棠》。

●武忠平中國畫作品《看海去》。

縱觀中西方繪畫體系,其歷史燦爛悠久,繪畫技法更是博大精深、各有專長,對於畫家來說,專其一者足可立身,博通多材者將大有可為。我國當代畫家武忠平,磨礪畫藝50載,不僅技通版畫、油畫、水粉畫,在中國畫的花鳥、人物、山水等方面亦有所研。 幾十年來,武忠平從未停止對繪畫藝術的探索,他不滿被單一畫種所拘泥,但求筆下之景可以傳遞自己的真切之感,傳達自身真實的情思意趣,所以,他最擅借畫種達意。而憑借多年來對多畫種博涉多通的能力,他中西相融,並自成一格。繪平常之景傳非常之意,武忠平筆下的作品盡是這般耐人尋味不盡。●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臣 合肥報道

武忠平1954年生於安徽省五河縣,從小便癡迷繪畫的他,在小小縣城通過自學不斷摸索繪畫之路。

20歲作品入全國美展

1974年,我國舉辦建國2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面向全國甄選優秀繪畫作品。得知這一消息後,武忠平以家鄉淮河的時代風貌為題材創作了版畫《淮河新春》,經過層層選拔後被安徽省選送至中央,並成功入選「建國2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這幅作品打磨了幾個月,其間得到不少有經驗老師的輔導。」不僅如此,武忠平的作品隨後被選送瑞典展出,還由人民美術出版社以獨幅作品出版發行數萬張。在上世紀70年代,對於當時只有20歲的武忠平來說,這無疑奠定了其在繪畫領域的高起點。

隨着作品的問世,武忠平的名氣也在業界打響。而對繪畫分外癡迷的武忠平來說,他亦心生一股信念,他想上大學,學習專業美術。工作之餘,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來備考,1976年,武忠平如願考入當時安徽最高美術學府——安徽師範大學美術專業,後來在本科及研究生階段更師從我國現當代版畫大家鄭震,開啟了他專業的美術之路。「在那個年代能上大學這個機會太難得,每天天剛矇矇亮我就起床,開始寫生、練水粉,抓色彩,抓調子,練基本功。」武忠平回憶,那幾年的學生生涯他幾乎沒有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練就的一身過硬的繪畫基本功讓他受益終身。

跟隨內心擇媒介

中國當代畫壇,曾掀起過一個又一個「熱」,求學時期的武忠平也曾為此困惑過,自己的創作之路如何走,該如何自立。縱觀藝術界,他後來深刻領悟到,尾隨他人的創作只能靠別人的施捨過活,惟有喚醒自我的創造意識,追隨內心,尊重自我體驗和感受,才能創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在隨後的創作中,他更通過一次次實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1986年,版畫專業出身的武忠平,憑借油畫作品《冰凌花》, 入選改革開放後我國舉辦的首屆「中國當代油畫展」。武忠平介紹, 當年他前往四川九寨溝西藏寫生,被當地女藏民如犛牛般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她們默默無聞終年奉獻的內在美所震撼,她們就如西藏草地上的冰凌花般美麗卻又悄然消失。憑着這個感覺,武忠平捨棄自己擅長的版畫、水彩等畫種,選擇他從未嘗試過的油畫,並將雕塑的肌理融匯其中,幾經嘗試最終創作出符合自己心中女藏民雕塑般堅毅形象的作品,並被人民日報海外版作為「中國當代油畫展」代表性作品刊出。

武忠平認為,各個畫種的區別只因工具、材料和手法不同,但造型規律、思想情感的表達是相通的。本着表達內心真切感受的需要,武忠平根據繪畫對象的不同,進而在版畫、油畫、中國畫等多畫種中進行選擇。其創作作品《魯智深》、《寒夜》、《鐵松》時,選了中國畫的焦墨,他利用鐵斧和鋼絲的用筆,用簡練有力的焦墨畫表達作品強烈的霸悍之氣。創作《錦繡塔川》》等作品時,他認為唯有油畫的色彩和筆觸更能與此景相搭配。武忠平說:「此情此景若水墨難達我意,我就用重彩,若色彩肌理難表我心,我就用油畫。」

焦墨重彩破藩籬

多年來多畫種的歷練,讓武忠平在各畫種間融會貫通的同時, 萌生了對藝術創作更高的追求。「我的理想就是能夠把中國畫的發展在真正意義上往前推一步。」武忠平說,明清以來,中國畫多以水墨為代表,然而在當代,我更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希望通過或絢爛或純淨的色彩來調劑身心。而中國畫本是豐富多彩的,更可借助獨特的地域特色來體現中國式的風土人情和山水風貌。

武忠平在一次次寫生中,更是催生了將絢麗的色彩融入中國畫之中的想法。在創作《赤壁懷古》、《西藏山南洛扎》、《一葉荷》等作品時,他揚棄了中國畫既定的樣式,以體驗和感受為引導,以凝重的色彩、奔放的點線面組合,傳達他的情感。如今退休後的武忠平有了更多時間去嘗試。他希望通過進一步探索,將大自然絢麗多彩的色彩融 入中國畫作品之中,進而探索出獨具自身特色的新中國畫語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