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鹏鸣:【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作者:鹏鸣

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 《 史记·楚世家 》 )。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会,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一方面,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 诗 》《 书 》《 礼 》《 乐 》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 左传 》记载楚人赋诵或引用《 诗经 》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做野蛮的异族。《 小雅·采芑 》记叙周宣王南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猃狁并列。《 鲁颂·宫 》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 见《 史记·楚世家 》 )

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 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做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楚辞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注意到,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汉书·地理志 》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由于谋生较为容易,就可能有较多的人力脱离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投入更高级更复杂的物质生产。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财力物力,已经明显超过北方国家。《 左传 》记重耳奔楚,对成王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已可窥见一二。据历史记载,楚是春秋战国时拥有黄金很多的国家。从近年地下考古发掘来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至于楚地漆器、丝织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无法比拟的。屈原《 招魂 》中描绘楚国宫廷内极其奢华的享乐景象,当然也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样因为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据《 韩非子 》说,楚国的贵族也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一方面,这对于楚国同北方国家的对抗也许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骜不驯,仍是举世闻名。《 史记 》《 汉书 》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 招魂 》《 九歌 》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旧楚地( 今湖北随县 )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

综上所述,应该说: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实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楚辞”之名,首见于《 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 东观余论 》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 楚辞 》。这是《 诗经 》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 离骚 》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史记 》中已说屈原“作《 怀沙 》之赋”,《 汉书·艺文志 》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述,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 楚辞 》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 涉江 》《 采菱 》《 劳商 》《 九辩 》《 九歌 》《 薤露 》《 阳春 》《 白雪 》等。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 孟子 》中记录的《 孺子歌 》,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还有刘向《 说苑 》所载《 越人歌 》,据说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 大风歌 》,项羽有《 垓下歌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 汉书·艺文志 》 )。屈原的作品,除《 九歌 》外,《 离骚 》《 招魂 》《 天问 》都是长篇巨制;《 九章 》较之《 诗经 》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 《 汉书·地理志 》 )。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 见《 汉书·郊祀志 》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汉书·地理志 》及王逸《 楚辞章句 》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 九歌 》,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 招魂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 离骚 》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如前所述,春秋以后,楚国贵族对《 诗经 》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的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 九章 》中的《 橘颂 》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 诗经 》体式对《 楚辞 》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他们“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 诗 》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 》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 楚辞 》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 离骚 》”( 《 文心雕龙·辨骚 》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屈原的生平资料,比较可信的仅有《 史记 》中一篇传记。这篇传记似乎存在错乱,有些地方不易读明白。现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叙,和研究者中较流行的看法,姑且对他的生平描绘大致轮廓。

屈原( 约前340 — 约前277年 ),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史记 》本传 ),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 同上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即位,子兰任令尹( 相当于宰相 ),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即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 今湖北江陵 ),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 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 );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屈原的作品,在《 史记 》本传中提到的有《 离骚 》《 天问 》《 招魂 》《 哀郢 》《 怀沙 》五篇。《 汉书·艺文志 》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 楚辞章句 》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 离骚 》《 九歌 》( 计作十一篇 )《 天问 》《 九章 》( 九篇 )《 远游 》《 卜居 》《 渔父 》,而把《 招魂 》列于宋玉名下( 《 汉书·艺文志 》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 七略 》为依据,《 楚辞章句 》则是为刘向所编《 楚辞 》作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 )。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 招魂 》仍应遵从《 史记 》,视为屈原之作;《 远游 》《 卜居 》《 渔父 》,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 离骚 》 和 《 九章 》

《 离骚 》和《 九章 》,都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 离骚 》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 离骚 》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 离骚 》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我们可以把《 离骚 》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方式。

在前半篇中,由三方面的人物,即诗人自我、“灵修”( 即楚王 )和一群“党人”,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

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 寅年寅月寅日 ),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党人”即结党营私的小人,是同诗人敌对的、代表邪恶的一方。“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们只顾苟且偷安,使得楚国的前景变得危险而狭隘。而且,他们不但“竞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还“内恕己以量人,各兴心而嫉妒”,认为诗人受到重用阻挡了他们的道路。于是谣诼纷起,“谓余以善淫”,诬蔑诗人是淫邪小人。

那么,掌握最高权力、因而能够决定上述双方的成败并由此决定楚国命运的楚王,又如何呢?他却是昏庸糊涂的。由于楚王是楚国的象征,诗人对他抱有绝对的忠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也一度信任和重用诗人,最终却受了“党人”的蒙骗:“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斎怒。”进而背弃了与诗人的“成言”,“悔遁而有他”,由此导致了诗人的失败和楚国的衰危。

这是屈原所描述的楚国政治关系模式。我们不知道当日的势态是否就是如此简单明白,但可以看出:这一模式能够把君主的错失与“党人”的邪恶分开,从而既满足忠君这一基本的道德原则,又能在此前提下高度肯定诗人自我的人格和理想。不管事实情况究竟怎样,屈原可以作出的解释只能是如此。顺带说一句,这一模式在后世仍然反复地被人们使用着。

诗人受到沉重的打击,甚至他亲手培养的人才也纷纷转向,“众芳芜秽”,他处在完全孤立的境地。但这却进一步激起了诗人的高傲和自信。他反复地用各种象征手段表现自己高洁的品德:饮木兰之露,餐秋菊之英;戴岌岌之高冠,佩陆离之长剑;又身披种种香花与香草。同时,诗人坚定地、再三地表示:他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妥协从俗,宁死也不肯丝毫改变自己的人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然,诗人在理智上是坚定而明确的,但这并不说明他在感情上不存在迷惘和痛苦。《 离骚 》后半篇借助神话材料,以幻想形式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活动,和对未来前途的探索。一开始,诗人假设一位“女媭”对他劝诫,认为他的“婞直”不合时宜。这也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想法。但紧接着,通过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 舜 )陈辞、表述治国之道的情节,否定了女媭的批评。这是第一层感情的波折。

而后诗人在想象中驱使众神,上下求索。他来到天界,然而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却拒绝为他通报。这表明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已经被彻底阻塞。他又降临地上“求女”,但那些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美女,或“无礼”而“骄傲”,或无媒以相通,这又表明无法找到能够理解自己、帮助自己的知音。这是第二层感情的波折。

出路到底在哪里呢?诗人转而请巫者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给予指点。灵氛认为楚国已毫无希望,劝他离国出走;巫咸劝他留下,等待君臣遇合的机会。但后一种道路已经被证明是无望的,他只能采纳灵氛的意见。于是,诗人驾飞龙,乘瑶车,扬云霓,鸣玉鸾,自由遨游在一片广大而明丽的天空中。“奏《九歌 》而舞《 韶 》兮,聊假日以偷乐”,诗中出现了一片迄今未有的神志飞扬、欢愉无比的气氛。这表明,诗人认识到离开楚国确实是一条摆脱困境和苦闷的道赂。这在当时,并不是不可理解的选择。春秋以来,包括孔子、孟子在内的众多贤才辩士从事政治活动的范围都不限于乡土之邦。但这对于屈原,最终仍无法接受。在幻想中,正当其“高驰邈邈”之时,“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离开故土。于是,在这里发生了第三层巨大的感情波折。

既不能改变自己,又不能改变楚国,而且不可能离开楚国,那么,除了以身殉自己的理想,以死完成自己的人格,就别无选择。全诗总结性的“乱辞”这样写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离骚 》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对屈原所说的“美政”,如果冷静地看,我们只能说这是超越现实的理想。诗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尧舜”之治,实际是儒家虚构的产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为本、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等政治主张,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般原则虽然已经得到普遍赞同,但在实际统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行。而屈原却始终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国,并以此照出楚国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国君臣的昏庸和贪鄙。当认识到“美政”不可能实现时,他宁可怀抱这理想而死,我们绝没有理由指责屈原“偏激”,指责他的理想“不切实际”。

因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光芒;为理想而奋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得以摆脱平庸苟生的伟大精神。

如果说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多,那么他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孤立的处境中坚持真理、勇于斗争的精神,却与提倡“中庸”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我们知道,屈原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被放逐,但直接的理由却是肮脏的“谗言”。这意味着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对他的人格作出否定。然而诗人坚信自己掌握着真理,拥有美好的品格。一部《 离骚 》中,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关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通过上天下地驱使神灵的辉煌奇幻的场面,通过反复表述自己的心迹,重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当诗人意识到他和自己所属的群体——楚国贵族集团——完全处于对立状态时,不仅没有恐惧感,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他在孤立中看到自己的高大,而对孤立他的社会投以蔑视。这同我们在《 诗经 》中所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汉代的班固站在正统的儒家立场上,指责屈原“露才扬己”( 《 离骚序 》 ),实际是看到了《 离骚 》的一种特点。不过他是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已。

《 九章 》由九篇作品组成:《 惜诵 》《 涉江 》《 哀郢 》《 抽思 》《 怀沙 》《 思美人 》《 惜往日 》《 橘颂 》《 悲回风 》。

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传 》中述及《 哀郢 》、《 怀沙 》时,并未提到“九章”一名,所以宋人朱熹认为这是后人将屈原九篇作品辑录为一卷而加上的总名,现代研究者也大多信从此说。其中《 思美人 》以下四篇,研究者或以为出于伪托,但无法确定。

《 九章 》的内容都与屈原的身世有关,这与《 离骚 》相似。但每一篇的篇幅较《 离骚 》短得多;所涉及的事实是生活中具体的片段,不像《 离骚 》是综合性的自叙;使用的手法以纪实为主,较少采用幻想的表现。

在《 九章 》中,《 橘颂 》的内容和风格都比较特殊。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描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徙”的品质,以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既不黏滞于作为象征物的橘树本身,又没有脱离其基本特征,从而为后世咏物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其他篇章,多为屈原在放逐期间所作。《 涉江 》是屈原在江南长期窜逐中所写的一首纪行诗。诗中叙写作者南渡长江,又溯沅水西上,独处深山的情景。其中一段风光描写最为人称道:“入溆浦余邅回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诗人抓住带有特征性的景物,寥寥数语,高度概括地写出深山密林嵚崟幽邃的景象。这一景象,又恰到好处地衬托了诗人寂寞而悲怆的心情。楚辞中这类风光描写,成了后世山水诗的滥觞,屈原也被推为我国山水文学的鼻祖。

《 哀郢 》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郢以后。屈原在流亡队伍中,亲眼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瞻前思后,百感交集,以极沉痛的心情写下这首诗,哀叹郢都的失陷。

诗歌从质问苍天开篇,突兀而起,一下子将读者引入国都残破、人民罹难的悲惨情景中。而后以郢都为起点,由近到远,写出流亡过程中一步一回首,一步一挥泪的沉痛情感:“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诗人越行越远,郢都高大的乔木和矗立的城门都已在视线中逐渐消失了,悲伤的泪水不觉像雪珠一样纷纷洒落。最后,“乱辞”写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以动人心弦的怀念之情,返回故乡、重振家邦的愿望收尾,既照应了题目与开篇的内容,又给人无穷回味,全诗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 怀沙 》一般认为是屈原临死前的绝笔。在作出最终的选择以后,诗人一方面再次申述自己志不可改,一方面以更为愤慨的语言指斥楚国政治的昏乱,表现出对俗世庸众的极度蔑视。“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他甚至把众人对他的压迫,比作群犬乱吠。诗最后说道:“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类”有今所谓“榜样”的意思。诗人希望世人能够从自己的自杀中,看到为人的准则。

《 九章 》的大部分都反映了屈原流放生活的经历,是研究屈原生平活动的重要材料。这些诗篇善于把纪实、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以华美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出复杂的、激烈冲突的内心状态。

《 九歌 》 《 招魂 》 及 《 天问 》

《 九歌 》《 招魂 》《 天问 》三部作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前两种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质疑。但这三部作品,又从各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情感,同时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

《 九歌 》的名称,见于《 左传 》《 离骚 》《 天问 》和《 山海经 》,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 九歌 》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的,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

十一篇中,前十篇各祭一神,末篇《 礼魂 》,则是前十篇通用的送神曲。所祭神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天神:东皇太一( 天神中最尊贵者,即天帝 )、云中君( 云神 )、大司命( 主管寿命的神 )、少司命( 主管子嗣的神 )、东君( 太阳神 )。

(2)地只:湘君和湘夫人( 湘水之神 )、河伯( 黄河之神 )、山鬼( 山神 )。

(3)人鬼:国殇( 战亡将士之魂 )。

《 诗经 》中的祭祀乐歌,都是庄重而显得板滞的;人与神之间,相隔遥远。《 九歌 》则不同。它用富丽的语言,描绘出盛大的、活泼而亲切的祭礼场面。神灵由巫师扮演,周围的人群伴随他( 她 )或歌或舞,在敬神娱神的同时,起到娱人的作用。那些神灵都被赋予了人类的品格和情感,他们对人保持善良友好态度,又同人很亲近,毫无可畏之处。这些都反映出在南方的民间信仰中人神共处的特点。

尤其突出的,是《 九歌 》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落、孤独凄凉的心情。如《 湘君 》、《 湘夫人 》写一对配偶神,他们彼此相待,却终不能相遇,唱出伤心的歌子。《 湘夫人 》开头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这幅清秋候人的画面上,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山鬼 》是一首更为美丽的失恋之歌。诗中主人翁虽是神的形象,却完全是人间少女的情感。她盛装打扮,前去与心上人幽会,情人却始终未来赴约,使她陷入绝望的痛苦之中。全诗将方位的变动( 山阿——山上——山间 ),气候的变化( 晴朗——阴晦——雷雨大作 ),情节的推进( 赴约——候人——失恋 ),心灵的波动( 喜悦——惆怅——怨愤 )结合起来,写得情景交融,和谐动人。其中写到山鬼独自站在高高的山顶,四望不见人影,她想到的是“岁既晏兮孰华予”——年华渐渐逝去,谁能使我的生命放出光彩呢!最后一节是:“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已经到了深夜,雷鸣电闪,风雨交加,落叶飘飞,猿鸣凄戚,山鬼依然彷徨伫立,不肯离去。在北方的《 诗经 》中,也有不少失恋的歌,但绝没有如此强烈、固执、不顾一切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 山鬼 》中这种描写,其主要意义并不在表现对恋爱对象的忠贞( 其实在《 湘君 》、《 湘夫人 》的结尾,都有与对方决绝、另有所求的表示 ),而是像“岁既晏兮孰华予”所表示的,是对生命应有的美好的追求。这也很能显示楚文化的特点。

《 国殇 》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在《 九歌 》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在这失败的悲剧中,写出楚国将士们视死如归、不可凌辱的崇高品格。“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人的礼赞,既呈现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着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的美感的杰作。

《 九歌 》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包含着先秦文学中少数几篇完全以神话为素材,又经过文学化的改造,以神的形象表现人类生活情感的作品。它虽然没有《 离骚 》那样壮阔的场面,但语言的精美、抒情的细致,尤其景物与情感的相互融合与衬托,却是别具一种长处。

《 招魂 》在《 史记 》中列为屈原之作,王逸《 楚辞章句 》却列在宋玉名下。今人多从司马迁之说。所招为谁之魂,又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说是屈原自招其魂,一说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多数研究者持后一种说法。

“招魂”本是楚地的一种习俗。诗人借用此种风俗,以奇异的想象,写出这篇奇异的作品。全篇除开头一段引言说明招魂原因外,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假托“巫阳”之言,竭力渲染东南西北四方以及天上、幽都的可怕,劝魂不可留居。诗人的笔下,各种吃人食魂的鬼怪,凶残狰狞的毒蛇猛兽,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组成一幅幅光怪陆离、诡异恐怖的图景。后半部分,则竭力铺陈楚国宫廷的富丽奢华,以招魂归来,辉煌的殿堂,华贵的陈设,妖娆的女子,醇酒美食和诱人的歌舞,又是那样耀人眼目,动人心魄。最终以“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收结,流露出无限深情。

《 招魂 》所显示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令人惊叹的。它用夸饰手法,对恐怖和奢华两种景象作强烈而富于刺激性的描写,形成对照,造成了特殊的美感效果。以后在鲍照、韩愈、李贺等人的创作中,可以看到《 招魂 》这一特点的再现。它的铺陈手法,则直接影响了汉赋。

《 天问 》是一篇奇文。它就自然、历史、社会以及有关的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鲁迅《 摩罗诗力说 》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在当时是已经有了现存答案的,但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提出严厉的追问,试图找到新的答案。像尧舜,不仅在当时已被儒家奉为偶像,而且在《 离骚 》、《 九章 》中也反复当作理想政治的化身来歌颂,在《 天问 》中,他们的举措,仍然不能逃脱深刻的怀疑。这就意味着,无论怎样的圣君贤臣,都不能成为不容怀疑的绝对权威。

我们必须注意:任何社会,不论处在如何幼稚的认识水平上( 其实,从人类社会无限发展的立场来看,任何时代的有限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包含幼稚成分 ),都需要而且必然地对自然、社会、历史提出某种系统化的解释。打破这种解释,对现存答案提出大胆怀疑的精神,是人类的认识不断进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最为深刻有力的理性精神。而我们看到的是:战国时期虽然开展了百家争鸣,但没有哪一家曾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表现出这么广泛而深刻的怀疑。这就意味着《 天问 》作者具有超越当时一般思想家的强大的独立人格力量,因而他敢于鄙视社会的压力,超越已被社会所肯定的思想习惯和思维模式。这种怀疑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由于《 天问 》是一部思想性特别强的作品,形象的描写较少,在文学意义上,其价值就逊于屈原的其他作品了。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 》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做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 离骚 》与《 诗经 》中《 小雅 》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 叙小修诗 》中驳斥道:《 离骚 》“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 诗经 》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 九歌 》、《 招魂 》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 诗经 》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 诗经 》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 诗经 》,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 诗经 》之上。

节选自鹏鸣世界文学研究专著《世界诗歌史略》一书。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鹏鸣,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著名学者,诗人,现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单行本等八十多部等,总计六千余万字,其中大型爱情组诗《致情人365首》《鹏鸣情诗选》《鹏鸣纪实文学选》《鹏鸣情诗经典》《中国诗歌史略》《绝妙诗语》《世界文学简论》《帝国的诅咒》等代表性作品被翻译成多语种版本行销海内外。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 顾 问:边士刚

顾   问:鹏  鸣 段恭让 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邓汉章

路  庆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谢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兰花

      心   语  毕廷娟  刘马陵

      凤尾竹  张巧莉  吴远红

      大漠孤雁  秋日私语

张小鱼  柳  絮  谭文群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近百年来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综述

    但仅仅过了数十年,我们今日却可以有信心地说,我们已掌握了可靠的资料,能够对楚史.楚文化及楚文学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我们这样说,是因为有了比较扎实的资料作为依据,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推测或想象来作为 ...

  • 《离骚》中的鸟意象

    <离骚>被鲁迅盛赞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取得极高成就的原因之一,在于屈原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诸多意象,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当属"香草美人&q ...

  • 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

    什么叫楚辞.楚辞体的来源和它的文体特点. 什么叫楚辞?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 楚辞这一名称最初见于汉代.西汉 ...

  • 【三秦文学】马家骏​:【恢弘壮阔的惊世史诗——读鹏鸣《帝国的诅咒》随感】(上)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秦文学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恢弘壮阔的惊世史诗 --读鹏鸣<帝国的诅咒>随感(上) 文/马家骏 收到北京寄来的厚书:鹏鸣95万字的小说<帝国的诅咒:纣王与妲己秘史 ...

  • 【三秦文学】毛建国 许良才:【读鹏鸣君】(二人诗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本期编辑:张 小 鱼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遥望(外三首) --致博友鹏鸣君 文/毛建国 我之遥望,在西北, 梦里来到,窑洞小路. 我曾乘车,走过黄土高原的一角, ...

  • 【三秦文学】鹏鸣​:【无题 】(诗歌十首)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无题(诗歌十首) 文/鹏鸣 01 我即将离去 我知道我是人间的过客 尽管匆匆一闪 没人能懂得我的孤独 正如我不懂得别人 这个世界我来过 但不留恋什么 ...

  • 【三秦文学】思想者:【向屈原致敬】(诗歌)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秦文学    编辑:鱼儿姐姐   执行主编:刘生 向屈原致敬 文/思想者 长剑已经锈蚀 丰碑已经斑驳 我依然应该向屈原致敬 向那个忠义的灵魂致敬 他定义了英雄的内涵 他刻划了忠正的 ...

  • 【三秦文学】鹏鸣:【风雨红尘】(组诗)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张 小 鱼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风雨红尘(组诗) 文/鹏 鸣 01. 走进三月 走进三月,看见桃花 又看见杏花 粉色的俏 ...

  • 【三秦文学】鹏鸣:【地球的悲哀】(组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地球的悲哀 (组诗) 文/鹏 鸣 01 阳刚诗人 阳性勃起的诗人 你那英雄的气魄 吸取了无数女人阴柔的真爱 博大的胸怀 把阳萎的群魔击败 豪情万丈的诗人 你闪电般地走来 使 ...

  • 【三秦文学】​刘春华:【娘,永远在你的心上 ——读鹏鸣先生悼念母亲诗有感】

    三连一下,植树造林靠大家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全国征文大赛启事 娘,永远在你的心上 --读鹏鸣先生悼念母亲诗有感 文/刘春华 母亲    在这年关即将来临之时 您带着恋恋不舍 ...

  • 【三秦文学】鹏鸣:【情诗三首】

    不忘初心.梦在三秦,2021我们再出发.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情诗三首 作者:鹏鸣 血刃英雄 为了民族大义 你冲锋陷阵 终于,死在了战场 敌人,却向你深深地致敬 因为同类 你放了小 ...

  • 【三秦文学】【网友热读鹏鸣《秋夜赋》】

    网 友 热 读 鹏鸣<秋夜赋> 一纸情愫难寄 --读著名学者诗人鹏鸣的<秋夜赋>有感 文/史金霞 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上,活跃着.行走着一位独行侠,他就是著名诗人鹏鸣,他用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