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洪灾老照片。。。
作为长江、黄河、湄公河等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中国在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大洪水。
最致命的一次洪水发生在1931年的长江沿岸。1930年,中国遭受了长期干旱的折磨,第二个冬天,山里大雪纷飞,春雨连绵。
洪水覆盖了大约18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一半,估计因溺水和饥荒造成的伤亡人数在50万到几百万之间。
尤其是武汉在这次洪灾中遭受了沉重打击,7月下旬包围武汉的堤坝决堤,淹没了整个城市。
8月19日在武汉汉口记录的最高水位显示水位比平均水位高16米。1万名难民从洪水泛滥的乡间逃到城里,直到堤坝决堤,修建了巨大的难民营。
1931年武汉洪灾过后:“霍乱、伤寒、痢疾等疫病蔓延。在黑山、洪山等灾民区,饿死、病死的灾民来不及掩埋,便挖几个千人坑、一层一层往里堆。据当时的湖北水灾急赈委员会等从8月到次年4月的统计,他们掩埋的尸体达32605具,实际死亡人数比这还要多。
在《武汉地方志》的记载中,“大水”几乎每三年就来拜访武汉一次。在有记忆的年份里,印象深刻的洪水多达数十次,而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1931年,1954年,1998年的洪水。
先来看一组数据:
1931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8.28米
1954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9.73米
1998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9.43米
武汉防洪水位分设防、警戒、保证三级,以武汉关水位为基准,分别为:
设防水位25.00米
警戒水位27.30米
保证水位29.73米
下面的图片都是水灾的老照片,也许你第一次看,或许你以后再也看不到~
1931年
如今,只要提到1931年的大洪水,无不痛心疾首,那惨痛的一页仍然历历在目。
1931年,洪水中的武汉
汉口街道被大水淹没
洪水冲毁的铁路
洪水中的江汉关
洪水中的古德寺
旧上海银行附近的船
洪水中的行人
江汉路的孩子们
鄱阳街中的行人
胜利街上行人
洪水中的江汉路步行街
坍塌的民房
全城陷入洪水中
民房被淹,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图为露宿在高地和铁路线两旁的难民
洪水中漂浮的桌椅台凳,床铺橱柜
汉口中山马路(今中山大道)汪洋一片
街道中搭起木桥
灾民
物价飞涨,商贩把货物放在木盆中卖。
人们在水中买菜
用麻袋围堵洪水
在邮筒上休息的交通警查
用人力水车排水
霍乱、伤寒、痢疾等疫病蔓延。在黑山、洪山等灾民区,饿死、病死的灾民来不及掩埋,便挖几个千人坑、一层一层往里堆。据当时的湖北水灾急赈委员会等从8月到次年4月的统计,他们掩埋的尸体达32605具,实际死亡人数比这还要多。
直到9月,水势才逐渐退去。全市被淹前后达100余天。经历过这件事的老人可能越来越少了,对现代人呢,算是历史吧,可能对他们来说是“不堪回首”的过去。
1954年
1954年,武汉关水位达到29.73米,比1931年最高水位28.28米还高1.45米。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情况下,1954年的这场特大水灾破坏了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整体规划。
1954年的武汉江滩洪水滔天
旧社会留下的136公里堤防,残缺不全,好的高度只有29米,差的只26米左右,武汉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历史时刻。
这个时候三个让人痛心而又温暖的词出现了:抗洪、防汛、救灾
抗洪:与1931年不同的时,面对肆虐的洪水,湖北省党政军民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与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展开了顽强的搏斗。就这样,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人们开始主动出击。
武汉三十万军民奔赴抗洪前线
大水中的武汉关现场
“可以有1931年的洪水,不许有1931年的武汉。”
武汉群众在江汉关筑堤防汛
防汛:当时,每个单位都安排有抗洪抢险队和防汛的预备人员,负责巡堤的职工日夜不停地在码头的堤上巡守。每4人一组,每半个小时巡查一次,一步一步检查土堤。
抗洪大军在赶筑沿江大堤的掩峰(子堤)
负责防守闸口的职工,每8人一组,最紧张的时候,每15分钟便要巡查一次。队员们一日三餐都在堤上解决,晚上睡在堤上的帐篷里。
防汛的预备人员,住在单位,吃在单位,该上班的时候还是正常上班,但是就有一条,不得离开单位,一旦出现险情,就要到防汛的前线去抢险。
“人在堤在、堤毁人亡”,当年的这些悲壮口号,至今都在武汉人耳边响起。
数十台水车不分昼夜抢排渍水
武汉汛情牵动全国,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到武汉的麻袋621万条,草袋300余万条,芦柴、高粱秆900多万公斤,芦席83万张,土箕38万对,铁锚6242个……
防汛大军在打桩抢险
更让武汉人民难以忘怀的是:7、8月份,沔阳、洪湖、鲁湖、梁子湖、黄天湖、荆江、监利等地,先后十余次分洪548亿立方米,削减了洪峰对武汉的压力,也为武汉抗洪赢得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