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9:如果没有欧阳修,三苏父子可能没那么出名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但他们能在当时和后世享有极高声誉,一来离不开北宋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氛围,二来离不开欧阳修的大力扶持。
公元1056年,当苏洵带领苏轼和苏辙来到京师时,并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们。而此时的欧阳修不仅文章名满天下,还是翰林学士,堪称文坛盟主。
早在四川时,苏氏父子就非常仰慕欧阳修,苏洵经常让苏轼模拟欧阳修的文章。这一次,来到京师,苏洵理所当然的先去拜见欧阳修。
在读过苏洵的《洪范论》和《史论》后,欧阳修大为赞赏,并将其推荐给朝廷。至此,苏洵才算在京师闯出了一些名头,从四川走向全国。
然而,让欧阳修没想到的是,苏洵家里竟然还有两个更厉害的角色,特别是苏轼,简直是天人下凡。
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担任知贡举,负责当年的省试,也就是主考官。在这次考试中,苏轼一举成名,写下了著名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曾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欧阳公作省试知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其是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阳问坡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此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
欧退而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然予尝思之,《礼记》云:“狱成,有司告於王。王曰宥之,有司曰在辞。王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三宥不对,走出,致刑於甸人。”坡虽用孔融意,然亦用《礼记》故事,其称王谓王三皆然,安知此典故不出於尧。
按照当时习惯,高中的考生需要拜访主考官,并呈上谢文,以谢知遇之恩,也含有拜师之意。苏轼和苏辙当然也不例外,拜见欧阳修之时,苏轼还呈上了自己平日里所写的文章。
读过苏轼的文章后,欧阳修更是惊为天人,在写给梅尧臣的书信里,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样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我们先不说苏轼的文章是否当得起如此盛誉,只观欧阳修如此提携后人、爱惜人才,就让人敬佩不已,有如此胸襟,才当得起一代文宗之名啊。
如果欧阳修看到三苏父子这样的人才,却视为心腹大患,并凭借自己的地位打压、排挤,或许三苏不知何时何日才能出人头地。
说起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和柳宗元,其余六位和欧阳修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不仅自己身列其中,对三苏有提携之恩,对王安石也有举荐之功,曾巩更是他的学生。
北宋为什么能成为能与盛唐齐名的中华文化黄金时代呢?我认为,这不仅在于人才之盛,更在于文人之间彼此懂得欣赏,懂得放人出头地,这才是大格局,盛唐如此,北宋亦如此。
就拿苏轼和王安石来说吧,他们是政敌,一度势同水火,但王安石从来没有使用下作手段对付苏轼,在晚年时,两人更是一笑泯恩仇,王安石还盛赞苏轼“不止几百年才能出此一人物!”
反观当下的某些所谓大师,说起自己大言不惭,说起别人辛辣嘲讽,境界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