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专家如何鉴定古瓷器,瓷器鉴定的9个方面
鉴宝专家鉴定古瓷器,都要从多个方面判断,才能慎重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专家会从以下9个方面来鉴定一件瓷器真伪、价值。
一、胎土鉴定。胎质的特点取决于原料、窑内温度和气氛、制作工艺等。年代、窑口,从胎质上是可以看出来的。分辨窑口的要领之一是把握各窑口陶瓷的胎质及工艺特征。胎土都是就地或附近取材,所以胎土是各不相同的。即便胎土成分相同,炼泥之法也有所不同。
二、胎釉鉴定。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瓷以胎为骨,釉为衣。同样为龙泉窑系,宋代龙泉窑胎薄,色青,好的有梅于青,翠青;元代龙泉窑胎厚重,青釉且发黄。鉴别胎质时,要观察无釉处,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纯密程度。
三、釉面鉴定。观察釉面的新旧光泽是辨伪的一个主要依据。古瓷年深日久,釉面形成一种温润的酥光,而新仿者釉面光彩刺目。有些被妥善保藏从未启封的旧瓷,开箱其光泽依然如新,所以不能只凭黯然无光还是光泽如新来确定年代或真伪。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判断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这种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明代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中所没有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四、彩料鉴定。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
五、造型鉴定,不同的造型特点,各时代流行特点时期长短,高、矮、肥、瘦都会有不同。口沿、肩部、腹部、底部、圈足乃至于耳、柄、系、流等地方,都应仔细琢磨,方可判断。譬如瓷枕,时代愈早愈小,愈晚愈大。宋代造型多样化,元代则有镂孔。总而言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其生产的陶品亦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就会为陶瓷鉴定提供重要依据。
六、纹饰鉴定。陶瓷纹饰或瓷表装饰,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生活情趣与地方风格,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鉴别时,要结合釉料、技术手法及以上要素综合判别。如素面较早,后有刻花划花。六朝青瓷最早使用莲瓣纹,元代绘制繁锁,层次多。明代绘画明朗,元明瓷器上绘画生动自然,清代呆板。中国古代瓷饰虽多,但仍可按类别分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七、款识鉴定。款识是以刻、画、划、印、写等方法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或一些特殊的符号与图案,用以表明陶瓷器的窑口、时代、制作者、使用者或用途等。表示纪年的,称年款,这是古旧陶瓷器款识中最突出的一部分。除年款外,还有殿名款、堂名款、斋名款、人名款、地名款、吉祥语款、干支款、花押款、图案款等。款识多用于御用瓷器。伪制方法很多,仅一两个特征的似真不足以认定全器的真伪,需要增加其它方面的鉴别知识,把握各种造假手段的特征和破绽,参照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实物、图片及文物市场等,才能做出真伪鉴别。带年款的瓷器与纪年墓出土的瓷器,是排比研究的标准器,在瓷器年代确定与窑口判别上起重要的作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须先从研究笔法人手,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款识书法,各代不同。明代刚劲有力,挺拔;清代柔和;明代圈固有头有尾,粗细不同;清代双罔,二条平行,一样粗细,但清初保留明代遗风。其次要结合瓷器新旧判别,新瓷有光泽,称燥光,耀眼;旧瓷光泽稳定。如旧瓷新款,乃底款为二次加烧而成,称加烧款;二次加烧其底釉和釉面是不同的,但断代伪托款与做假不同,如宣德瓷在明代正德时有仿制。
八、重量鉴定,。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进行对比,才能做出鉴定结论。新瓷器不是重就是轻,真的瓷器分量适中。清代瓷器不同时代重量不同,康熙年代的瓷器重,雍正年代的瓷器轻,乾隆年代的瓷器又重。因为康熙瓷器胎厚,雍正瓷器胎薄,胎质最好。到了乾隆年代瓷器又重起来。但是乾隆瓷器的重重不过康熙瓷器,因为瓷胎不同。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做得重量与真品一致。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
九、工艺鉴定。器物成型工艺不同,烧制方法不同,烧制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古瓷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