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首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董素美作品
离开手机的一天
董素美(山东)
此时,我正在读一篇文章,是席慕蓉先生的《生命》,写的是某天晚上,在澄澈的月光底下,她独自一人来到离家很近的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在随意描摹中度过的一段安静自由的时光。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沉浸在一种自由而静谧的安宁中。几天前一次难忘的经历,又一次次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天,因为出门时不小心把手机和钥匙落在了家里,我不得不在尚未入住的新房子里度过了难以忘怀的一天。
不用我说,你们可以想象,当我突然意识到那个跟我须臾不离的东西竟然被我连同钥匙一起遗忘在家里时,我的心情是何等地沮丧,甚至可以说是绝望。我几乎悲哀地想,今天,我将被这个世界无情地抛弃。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种情绪似乎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地,我的沮丧就被另一种情绪代替了。
刚开始是难熬的,你知道。因为没有手机,也就无微信朋友圈可看,无微信好友的信息可回,无亲人同事的电话可接。一时间,这座房子像一座巨大的屏障,将我跟外面那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隔开。此时,没有日常生活的琐碎来拜访我,世俗的喧嚣突然如潮水般退去。我,如同一个孤儿,独自置身于一座渺无人烟的荒岛,四顾茫茫,举目无亲。一种从未有过的惶恐和孤独,如一堵厚厚的墙包围着我,让我几乎透不过气来。那一刻,忽然理解了当年鲁宾逊流落孤岛,与世隔绝,是怎样的无助和绝望。
接下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绝望中,我开始试着与自己相处,我开始关注眼前的这个“我”,我开始审视自己,也欣赏自己,不是对着镜子,而是对着这个房子,对着房间里这一堆堆从老家搬来的旧东西。我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跟这个屋里的一切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样想时,周围的一切在我眼前渐渐模糊了起来,梦幻一般,最后消失不见。只剩下一个我,却是真切的,真实的。我感受着自己平静均匀的呼吸,我甚至能听见自己缓慢有力的心跳,我的内心的独白。此时,我有一种重返故里的感觉,那种感觉又温暖又熟悉,又亲切又欢喜。是的,我是一个迷路的孩子,我已经离开家太久。而今天,就是现在,那个真实单纯的我回来了。接下来,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我要好好享受上天赐予我的这难得而宝贵的时光。
我把从家里搬过来盛着旧物什的袋子一个一个打开,再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一件取出来,擦净,打量着它们,思索着它们应该摆放的位置。我细细地、一一端详着它们中的每一个,恍惚觉得它们好像也以同样热切的目光看着我。忽然想起,这么多年,我只是把它们当作一件件可以役使的物件,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我使用着它们,心安理得,何曾真正欣赏过它们,赞美过它们,感激过它们?又何曾像今天这样深情凝视过他们?而此刻,它们却忽然变成了我的老友,我们像是久别重逢,开始良朋对酌,扺掌促膝,细语切磋。忽然想到《小王子》中那句著名的话:“一个东西,只有你对它付出了,它才对你有意义,也才真正属于你。”我开始怀疑:我和它们,是否曾建立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联系?我,是否曾真正拥有过它们?
楼下有人家正在装修,巨大的声音阵阵传来,愈显出此刻房间里的安静。我欢喜并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袋子里的旧东西整理摆放完了,我又用手把积攒了几天的脏衣服一件一件洗干净,晾在阳台上,再把因为搬家弄脏的地面一点一点清洗干净。再没有事情可做,我便自己哼起了最近喜欢的一首歌。没有音乐伴奏,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在这间不大的屋子里回荡。我开始用心谛听自己的声音,忽然觉得这声音既熟悉又陌生,一时间像在梦里,亦真亦幻。是啊,我有多久没有这样关注我自己,认真倾听我自己了?长久以来,我被那个堆满了物质的家吸引着,也被它囚禁着,而那个叫做灵魂的安静的家,我却久违了,以至差点忘了回去的路。
因为没有手机,家里又没有其它报时的东西,对时间的感觉就完全交给了天上那轮太阳。想起人类自从有了各式各样的钟表,太阳也早已经被冷落了许久。是啊,滚滚红尘,欲望的洪流裹挟着我们每个人向前,还有多少人记得常常停下脚步,抬头仰望一下我们头顶的那片瀚海蓝天和神秘星空呢?
接下来,肚子开始有些饿,从太阳的位置估计,已经中午了。没有手机,不能扫码付款,翻翻随身包,也没找到现金。很显然,今天的午饭成了一个问题。想到只要能把肚子填饱就行,我开始在屋里寻找吃的东西。发现了水,那是几天前为装修师傅带过来的,幸亏还有剩余。食物没有找到,因为实在没有准备可吃的东西。失望之余,忽然想起早上从老家里来这儿时,同事王姐特意给了我两个又红又大的石榴,还有一盒饼干。当时我还再三推辞不要,幸亏王姐执意相送。真是天助我也。赶紧兴冲冲地下到车库,去车里拿来。
那顿饭,我吃得很香。吃饭的过程,我脑子里反复回响着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下午四点多,我回到了原来的家,我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我知道,从此后,我的生活也许没有丝毫的变化,但是,离开手机的这一天度过的每分每秒,注定会让我永生难忘。
【作者简介】董素美,笔名岸芷汀兰,1966年出生,山东寿光人,高中语文教师。热爱读书,喜欢文学创作。曾有散文和诗歌在《山东教育》和《寿光日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