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之后我才明白:儿女越出息,父母的晚年可能越孤独,别不信
最近听了一个远方亲戚的故事感慨万千。
人都说天下父母,没有不希望孩子有出息有能耐的。
可是没想到含辛茹苦把子女供成了人中龙凤,父母最后的结局竟是孤独终老。
姨外婆是一名农村妇女,不识字,她老公也不识字。
夫妻两个很早就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艰辛,因为文化程度实在太低,所以夫妻两人只能从事一些纯出力的、并且收入非常微薄的工作,比如清洁工、餐厅后厨、工地的小工等等。
正是因为他们夫妻俩吃够了没文化的苦,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姨外婆夫妇俩一共有四个孩子,三儿一女。
这四个孩子都非常争气,都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两个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因为这四个子女年龄相差都不大,在几年之内,前后脚都上了大学。
这在我们当地还形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连我们县城电视台都去采访过。
当时大家都很钦佩他们一家人,生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孩子们却那么争气,那么出息。
后来大儿子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在一家著名的外企生物公司,现在已经当上了副总。
二儿子和三儿子后来都读了研究生,去了国外。
小女儿大学毕业后进了某国企,现在也是高管了,在深圳定居。
这四个孩子对于姨外婆夫妇俩那是绝对的孝顺,举例:
大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了没两年,就先给父母在老家镇上买了房子,要知道,那时候他自己在上海都还租房子呢!
有一点钱,先给父母尽孝,作为父母想必一定特别欣慰吧。
老二和老三两个儿子都在国外读研深造,后来也都在国外工作、成家、定居,他们表达孝顺的方式就是源源不断地寄钱、买东西。
小女儿作为他们家最小的女孩子,个性温柔体贴,工作再忙,也要在五一,十一这两个长假回家陪陪父母,要么干脆带着父母游山玩水。
在别人看来姨外婆夫妇应该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人了。
四个孩子都这么有出息,而且心心念念地想着老爹老妈。
唯一的遗憾就是这四个儿女,没有一个在身边生活的。
虽然平时有些孤独,但看着自己现在住着160平的大房子,满屋里都是儿女们买来的各种高档家电,有机食品……
别的亲戚来家里看到这些又是不停的夸,不停的羡慕,老两口心里也就平衡了。
而打破这个平衡的,是年初姨外婆的一次意外。
那天她去亲戚家串门,为了省钱就没有打车,而是坐公交车。
结果在公交站不小心跌了一跤。
大家知道老年人是最怕跌跤的,姨外婆的老伴在医院照顾她,结果没过几天,老伴也因为疲劳过度而病倒了。
家里四个子女自然是都得知了这个消息,但大家都是分身乏术!
国外那俩就不用说了,客观上就不可能回来,回来还得隔离;
国内的大儿子刚好那段时间工作特别忙,自己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哪有时间去照顾父母啊。
小女儿虽然能来,但是也待不了几天,因为自己身为副总也是日理万机,尽最大努力跟公司请了三天假,回来看了看父母,也是愁的没办法。
后来大儿子掏钱,给父母请了护工,保姆,另外三个子女分别凑钱请了保洁的小时工和做饭阿姨。
最后就是姨外婆夫妻俩在医院相互扶持照顾着对方,前前后后住院小半个月,后来一起出院了。
他们不缺钱,四个儿女给了他们花不完的钱,他们可以雇好几个人保姆来照顾他们的生活。
但是,谁来照顾他们的“孤独”呢?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孤独可能并不是什么太难以面对的事情,因为我们有游戏、有美食、有社交、有朋友、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充实生活。
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既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对现代事物也一窍不通,儿女又不在身边。
那种孤独,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显得越发的巨大而深刻。
结语
现在社会的人口流动现象很普遍,很多出生在闭塞小镇的年轻人,长大了之后通过读大学、工作等等机会,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适应了大城市的节奏和方便之后,很少有愿意主动回到老家的。
虽然现在很多小城市也发展的不错,但跟大城市比起来肯定是相形见绌的。
况且现在大部分适合年轻人从事的职业,其工作机会也集中在大城市,小地方既没有配套成熟的城市设施,也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给年轻人去做。
所以,如果子女太优秀、太有出息了,他大概率是不会甘于留在小县城、留在父母身边的。
父母在自己四五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状况尚可,自己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然也不会感到孤独,对于将来孩子变得很优秀、会远走高飞这件事,感触不会很深。
但等到父母老了,退休在家,人际交往的圈子也越来越萎缩,健康每况愈下,会不会后悔,自己把儿女培养得太有出息,以至于晚年身边无人陪伴呢?
有时候,那些儿女特别出息的老人,不得不承认:
曾经看不起的那些“没出息”的子女,人到中年还一直窝在小县城的父母身边,工资不高但是一家人能够常常在一起,这也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幸福。
讨论
“子女很有出息但不在身边”VS“子女没啥大出息,但可以陪在身边”这两种老年生活,哪种更幸福一些?
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