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 卫源:错过了汶川救援,我不愿错过武汉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卫源,33岁,退伍军人,中共党员,山东临沂市临沭县大兴卫生院工作人员。1月29日驱车千里开始武汉志愿者行动。
偶然檐下鸟,亦足慰艰难。
——《五律·有感》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这场地震牵动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山东日照市莒县刘守桂、刘中停坐不住了,他们联合村里另外8位村民,组成了抗震救援队,开着一辆五征农用三轮车,直奔灾区。四天四夜的颠簸,3000多公里的奔袭,17日他们赶到了震区绵阳,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他们的义举感动了亿万网友,被称为“史上最牛救援队”。
每一个善念都是一粒种子,每一个善行都是一枚果实。一定是这样的!在这一次前所未有的战疫中,善心又一次次开花结果了。
至少,对于同为山东人的卫源,就是如此。
错过的遗憾
汶川地震时,卫源正在上大学。他说:“日照与我们临沂相邻,刘氏兄弟的行动,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那时候,我几次决定只身前往四川参与救援,但还是想得太多,再加上经验不足,左思右想又有点害怕,最终还是没有成行。这个事,让我一直心存遗憾。”
我问他:“既然想去,当时为何没想要一个伴一起去?”他回答说:“那时侯我认为,有关危险的事,不能叫别人一起,万一出现什么事对人家家人没法交代的。”这个1米8 的山东大汉,说话也是典型的山东人风格,憨厚、实在。
大学毕业后,一直向往从军的卫源遇到了当兵的机会,他进入了驻港部队。在部队那所大熔炉里,他收获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作为一个男人的担当,坚强不认输,没有完不成的困难,只有不敢做和认输。”
他这话,我非常认可。于是,我试探性地问他:“如果汶川地震是在你当兵或者退役之后发生,你还会错过吗?”他无比肯定地告诉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像这次驰援武汉一样!我不会再给自己留这样的遗憾!
人生没有假设。错过了汶川救援的卫源,这一次也不愿再错过武汉!
万里赴戎机
卫源是临沭县郑山街道寨东村人。退伍之后,在县酒厂工作过,后来又辞职做过二手车生意。2019年底,他享受到了国家退伍军人就业好政策,作为临沭县第五批退伍军人安置人员,他成了大兴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工作人员。
这让他非常感恩。“当兵本来就是报效国家,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也没有想国家给我什么回报的。没想到国家还记得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我很感谢!”怀着这样的心情,他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他坦言在卫生院,他不是专业人员。他的想法是,领导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是一贯的军人的作风。他被安排到了卫生院的医保办工作。
可是,还没来得及与同事们更多磨合,就传来了武汉爆发疫情的消息。卫源开始每天关注疫情的进展。武汉告急!黄冈告急!孝感告急!......不断扩大的各项数据、四处请求支援的信息,让他心急如焚。当看到由于人手匮乏、大量物资无法及时送到医院时,他便萌生了去武汉做志愿者的想法。"不为别的,我当过兵,又是党员,关键时刻肯定要冲在第一线,为国家出一点微薄之力。"卫源说。
1月28日晚,卫源看着有关武汉的视频,很有感触,就跟他母亲说:”嗯,不行,明天我得去武汉做志愿者!”母亲说:好事啊,你想去就去吧!1月29日凌晨0点25分,卫源发了一条朋友圈,"我想去做义工,就去病情最严重的地方,活一辈子不能白活,总要做点什么......"
这条朋友圈的内容也戳中了宋明译的心,92年出生的他同样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我也一直很想去武汉做志愿者,但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正好看到了卫源发的消息......"宋明译立刻与卫源取得了联系,俩人一拍即合,去!
这次没有纠结!说走就走。卫源马上征得了院领导的同意,当天下午5时许,卫源和宋明译简单收拾了两身换洗衣物,买了一箱泡面和矿泉水,开上私家车就出发了。
在高速上,他母亲打来了电话,问他在哪里。卫源告诉她:“我上高速了,去武汉!”母亲还是有点吃惊:“你真去了啊?那里多危险啊!”母亲知道儿子的性格,最后只叮嘱了一句:“你多注意安全啊!”他又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告诉他自己去武汉做志愿者的事。
我问他,为什么不事先正式征求你老婆的意见?是怕她不同意吗?他憨憨一笑,也不是,反正她知道我认为是对的、我决定了的事,反对也没用,何况我知道这事她也会支持。我怕麻烦,不希望又节外生枝,搞出一个夜长梦多的事来。
我也只好在心里问,这是山东爷们范呢,还是没去汶川救援那个“心结”呢?
从临沭到武汉,近千公里的距离,卫源和宋明译两人开了十多个小时,中途仅在一个服务区短暂休息。他们导航的终点是“武汉火神山医院”,他们当初是希望能去参加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到达武汉时,已是第二天上午。
他们与火神山医院联系,回复是“我们这边不需要”。他们又从网上找到武汉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与对方取得了联系。
武汉十二时辰
从2020年1月30日11点48分开始,他们下高速,抵达了武汉西高速收费站,卫源和他的小伙伴宋明译就正式进入了“武汉节奏”。
一路上,得知他们“冒险”,很多人骂他是“傻子”,有的公开喊话“赶紧回来“。卫源的内心却是从未有过的坚定。12点52分,他在朋友圈对所有的担心、关心、不理解做了“统一回复”——“人生第一次做逆行者,只为不枉活这一辈子。此刻,我心静如水,从容面对。心中有爱,没有恐惧可言!有国家做后盾,就会战胜一切困难!”
武汉红会给他们安排的第一个工作,是做“接线员”。但是,他们并没有做多久接线员。
15点58分,他们开始了抵达武汉后的第一次“志愿者行动”:他们按照红会的安排,到火车站接收、搬运一批抗疫救灾物资。
18点08分,卫源戴的口罩被汗水浸透,感觉呼吸都很困难。那一刻,他第一次切身体会一线医护人员的不易。
18点54分,卫源和其他的志愿者一道,继续搬运各种物资。他感受到了志愿者的行动胜过一切。
21点14分,还没被确认“志愿者”身份的卫源和宋明译自己给家人报了平安,又去找了一个小饭店,各吃了一个蛋炒饭。老板听说他们是志愿者,不仅给了优惠,还送了两瓶红牛。他第一次感觉到武汉人的大气和直爽。
那时候,开了一夜的车的他们已经很疲惫,就自行找宾馆休息了。
到了第二天,按照之前领导要他们每天值夜班接电话的指令,他们在晚上11点赶到红会,却发现那里全部换人了,他们的工作已安排别人了。“我们找不到组织了。”卫源说。”1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两个人就在车里凑合了一晚上。“
幸亏还留有红会一个领导的电话,领导说把他们介绍到协和医院去,他跟武汉协和医院的相关负责人沟通之后,从2月1日开始,卫源和宋明译就正式到协和西院来了。这让卫源很是兴奋。他说:“我们什么也不怕,到一线也可以。”
协和志愿经历
现在想来,决定做志愿者容易,但真正做志愿者却不容易。卫源对此深有感触:“当时,我们就凭一腔热血,千里迢迢过来,也不知道武汉的状况,也不知道跟谁联系,就记得有个红会可以找。没想到还颇费周章。“
协和医院的吴主任接待了他们,给他们安排了具体对接人员和相关工作。也就从那一天起,他们定点在协和支援。医院也给他们解决了吃住的问题。从那一刻开始,卸货、装车,接新加入的志愿者,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资,啃面包、吃泡面、吃盒饭......忙并充实着,痛并快乐着,在卫源看来,这才是他们憧憬的志愿者的生活,是他们乐意的样子。
不难想象得到他们的工作场景:一车又一车的货物来了,需要他们卸下到仓库里堆放好;哪个地方需要这些物资,又需要他们转运过去。还有很多临时性的工作,诸如安装、拆装病床、转移医疗器械等。搬的东西有轻有重,稍不注意还可能身体受伤。外面是疫情严重的氛围,连空气都令人压抑,他们汗流浃背,还不得不用口罩紧紧地捂住,有时真有点喘气不过来。物资什么时候到,他们就什么时候搬。就这样连轴运转,体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一天十二三个小时是常事。
2月3日,在搬运设备的过程中,卫源的左手不小心被划伤了,流了不少血。他甚至连包扎都没来得及,就又马不停蹄地干着了。事后,他说:还真忘记伤痛了。再说,干活哪有不见红的?这是好事啊!
很快,卫源他们的千里驰援得到了家乡媒体的关注。2月3日晚,山东电视台播放了他们的新闻,他们又成了播撒“种子”的人。受他们的影响,山东临沂公益救援619群的群主邵帅循着他们的足迹,不远千里,一人一车,2月6日与他们在武汉汇合了。
越来越多的战友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越来越多的捐赠物资源源不断地涌来,常常令卫源激动不已。卫源说:“看到从中国建设银行巴塞罗那分行捐赠来的防护服、从德国华人社团捐赠的口罩、从韩红公益基金会发过来的超声波台车、还有钟南山老师捐赠的呼吸机,还有我的家乡临沂人民送过来的一车车新鲜蔬菜,等等,我就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特别温暖。看到那么多人不留余地,毫不犹豫,倾尽所能的付出,我就觉得我再怎么做都是应该的,即使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他说到了一个很小、但却让他记忆深刻的细节:2月6日,他们到达武汉的第8天,晚上奉命去接收来自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代表关西华侨华人厨师餐饮协会捐赠的一批抗疫物资,其中有不少是口罩,有几个箱子被打开了,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很多蓝色的、绿色的塑料袋,上面有一些纸片,歪歪扭扭地写着这样的字眼——
房乐山 捐口罩11盒/65枚8盒、60枚2盒、50枚1盒、40枚1盒
林恩同 捐口罩10盒/65枚10盒
杜立峰 捐口罩20盒/65枚15盒、60枚2盒、50枚3盒
后来,才知道,这是这些海外华侨竭尽所能把他们能够买到的口罩都买过来捐赠给祖国了!
人的能力也许有大有小,但爱心没有大小,同样珍贵。卫源说:”就我而言,大的贡献也做不上,抬抬扛扛还是没问题,体格好,累就累点,休息一下就好了!”
其实,话虽这样说,卫源和他的小伙伴们常常是超负荷的状态,累到浑身无力,累到眼皮都打不开,累到只要一停下来就能睡得着......
“如果我这样一个山东大汉都是如此,那些年纪大的、那些身体弱的,还有那些女孩子,他们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卫源说起志愿者同仁的艰辛付出,都快掉泪了。
2月15日,武汉下起了大雪。看着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在漫天飞舞,卫源真想要是能尽快还原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好了。他明白,疫情的控制,恰好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还好,我在,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努力了!”
在医院,有一天,隔着窗子,他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个场景:一个穿着全套白色防护服,外面还套着一件蓝色防护衣的医生从重症区走出来,一个人在空荡荡的走道上踉踉跄跄地走着,佝偻着背,双手时不时捂着腹部,没走出十米,可能是实在受不了,直接蹲了下去......
卫源说是从背后看到的,看背影像个男医生,他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是来自广州的救援医疗队员。卫源相信他后来应该是安全的,因为他得到了一个数据:全国所有救援医护人员做到了“零感染”。但卫源还是忘不了那一幕,他很感性地觉得多少白衣天使,还是无名英雄!他们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其实,卫源和他一样的志愿者们,何尝又不是最可爱的人呢?1月20日,卫源的手已经红肿好几天了,疼得实在受不了了,没办法搬东西了。可是第二天,他照样出现在两百多箱莱阳梨的卸货现场。他这样安慰自己:熬过这次疫情,再好好珍惜身体吧!
收获在哪里
在我采访的志愿者中,我原本以为五大三粗的卫源应该算身体素质比较好的,想想啊,高高大大,还当过兵的人,没想到这几十天,他却是状况不断,也最令我心疼的一位。
除了2次手受伤外,2月23日,卸了一大车物资之后,他的双腿发软,累趴了。
3月9日,牙龈上火,疼得要死,连续几天不能吃东西。
3月11日,体温三十七度二,吓了一跳。
我问他:“弄出这么一堆的毛病,是水土不服,还是超强付出所致?”他笑笑,只是说:没事,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武汉的疫情也一定很快会过去。值了!
他应该是觉得“这点痛算什么”了。那你觉得此行收获在哪里呢?他说:说心里话,我9年前入了党,但直到这一次到了武汉,我才算真正理解了入党誓词的意义。为了党和人民,可以牺牲一切,普天之下,也许只有共产党能做到。我见到了太多拼命的人。这些感受,我觉得会是我一辈子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了。
从这个角度讲,卫源是幸运的。如央视等一些媒体采访报道过他,武汉市退伍军人事务局的领导也来看望过他,家乡人民也把他评为了“临沂好人”,但他说,我们将很快告别武汉,我也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只希望武汉早日迎来抗疫的全面胜利。
他笑着讲,如果这次没来,一定是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了。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一百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祥、王裕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方方,肖毅,企业界人士王丽萍、陈敬、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毛平,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相关对接:有素材提供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363928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