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看过最刺激感官与心灵的大片,这才是真正的限制级,立马分享给您

各位亲,开门见山我亮出我的观点, 今天推荐的这部苏联电影,不管是故事构造水准,还是演员表演功力,还有最后的主题升华。

都是按禁片的标准打造的。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尼基塔·米哈尔卡夫,与此同时他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主演。

不禁想起了《美丽人生》的导演罗伯托·贝尼尼,他同样也是导演兼编剧主演。

尼基塔·米哈尔卡夫之前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战争与和平》都是经典之作。

而这部电影《烈日灼人》

更是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四十七届戛纳评审团大奖。

在这部电影里,充满了对前苏联体制的崇拜和宣扬。

无论是电影中的不时出现的演习,还是父亲科多夫对女儿的爱国教育,

还有最后出现的巨大的斯大林画幅。

都在一定程度上宣扬对前苏联的政治体制的崇拜和宣扬。

故事的背景就要锁定在1936年斯大林清党前夕的时间,十年未回家的养子米迪亚用自己温和又儒雅的方式,利用对斯大林的过度崇拜把科多夫送上绝路,而自己最后也自杀在浴室里。

故事的背景简单,但是讲故事的方式却尤为可爱。

通过科多夫女儿的视角去讲这个故事,在有着颇为田园风格的画面中。

利用巧妙的故事结构去讲这个用谎言构造的故事。

其中的细节,有好几处是可以细究的。

开头的米亚迪试图自杀,就为最后的的自杀埋下了伏笔,前后呼应,故事开端于此,又结束于此。

电影中同样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火球的出现,表有两层含义。

一是交代当时的背景下,人民对斯大林的崇拜犹如火球炙热,充满着无限的热情。

二是交代火球同样也意味着是魔幻化的米亚迪,他是个间谍,在帮科多夫执行完任务后,发现自己失去了爱人,失去事业,为此当他回到家中时,犹如热情般的孩子回到久违的家中,但是在这种热情下是灼热的,可以烫伤到周围的人。

而最后的在米迪亚自杀在浴缸时,火球的出现,又消失,熄灭在建筑物中。

米迪亚生命最后的燃尽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失望,如火球的熄灭般不再见。

还有当科多夫和女儿在船上时,当女儿问起,为什么要穿鞋子时。

科多夫说,穿上鞋子不是为了逃跑而是为了更好的走路,更好的享受走路的感觉。

更好的享受斯大林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

在这段细节中,既表达了科多夫对斯大林的崇拜,又交代了女儿对父亲的崇拜,以至于认为最后父亲的离去只是暂时的离开。

在电影中,不断穿插的的一个细节就是,卡车司机在不断的问路。

问了很多人之后,最后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最后却没被认为是科多夫的同伙被杀害。

虽然他一直强调是自己的衬衣上的字被妻子洗掉,但是在那种环境下,人民没有自主的判断意识,没有自我的分析,和对别人的轻易信任是对斯大林崇拜的诟病。

说道对斯大林的过度崇拜时,不禁想到当年我们国内群众对毛的过度崇拜。

而这种过度崇拜的后果换来的是对人民的惨害。

所以国内的那部被禁的电影《活着》,背景和前者相似,结果也是颇为相似。

而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在这部电影中,故事中包含了很多元素,包括爱,仇恨。

爱是父亲和女儿的爱,和妻子的爱,还有米迪亚对马尔索的爱。

仇恨更是米迪亚对科多夫的仇恨,为了他的任务失去爱的人和事业。

但是一切总归于环境,斯大林的过度崇拜的政治环境下,人对体制的迷恋。

对政治色彩的分辩度太低,对未来的生活希望只是寄予在过度崇拜对象的身上。

而在这种的环境下,畸形的爱情,畸形的上下司关系。

反观电影中的女儿的这个视角,其实在所谓的童真中是残酷的。

她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父亲和母亲的离别,和自己的离别,还要面对的是米迪亚用谎言构造出来的这个故事,当被戳破时,是残酷的。

虽然她并没有在当时认识到这个故事的背后问题,但是还是因为父亲的缘故被关进监狱,1956年才得以平反。

在这种儿童的视角下,又利用家庭的这个平台,去反思国家的很多的问题和当时的体制缺陷。

《烈日灼人》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寓意颇深,意在表明这部电影是献给当时处在那个环境中,被环境灼伤的人们。

而这部电影感受最深的是,我们曾期待自己的生活中会出现一束光,然后追随着这束光找到那个巨大的光源,炽热的光源,在这种炽热的光源下,我们曾感受到温暖,也因光太强睁不开眼,看不清他的真实面目。

点击了解陈徒手: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

我们只有在适当的距离,适当的视线内,去看这炽热的光源。

就这个距离,太近会伤人,而且会很深。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要在一定的距离中,发现好与坏。

仅此而已。

《烈日灼人》

《烈日灼人》
《烈日灼人》下

转发是最高的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