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拳经历师傅(他个头小小的头顶只到我胸口可我依然推不过他)
(他个头小小的头顶只到我胸口可我依然推不过他)
https://m.toutiao.com/is/dx5jek9/?=我的学拳经历
与M道长学完拳后,我学拳基本属于闭门造车。两套拳(杨八五式、武当三十六式——式与势是不同的,后来才知道,以后再聊这个话题)来回练,自觉是那么回事儿了,开始急吼吼地想教家里人,结果被婉拒,说:你加油!
虽然被打击了,但要学好太极拳的信念却更加坚定了!
只要有空就看太极拳书,找网文和看贴吧,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少名家前辈和资深拳友都在不断强调“松”的重要性,便对“松”形成了初步印象,进而再作深入了解后,意识到“松很重要”,至于怎么松,基本无感!觉得“松”是对的,因为我有个理念:太极拳是道家拳,道法自然是原则,与此原则相符的练法一定是正确的,松是符合这一理念的。但到底如何从“松”中练出功夫呢?这也成为了继续寻找老师的动力。
一边自己练,一边跑了公园和太极拳馆,折腾了两三年。期间,看了几位师傅打拳、教拳,但总觉得和自己所理解的太极拳有差别,也就没有急于成学,但与此同时机缘也在向我走来。
有一次在贴吧遇到一位吧友,他在帖子上说他在上海某区某镇练拳,我也经常去啊!我就跟帖约他周六见面?他回复同意,随后还有一位网友留言说也是当地的。这样我们三人在那个周末见面了,打拳聊天,介绍各自的练拳经历。第一位吧友姓张,第二位吧友姓瞿(后来我们成了师兄弟,不过也是一年后的事了,有个小插曲挺有意思)。张兄对这里太极老师的情况比较熟悉,曾经逐一拜访过各位老师。据他观察,一位王老师练得好,教得好,而且王老师就在他住的小区里教拳。我来兴趣了,问他今天下午可不可以一起去拜访一下,他说他联系下,中午给我答复。而瞿兄因为下午有安排,这样错过了与王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下午接到张兄的电话说王老师晚上7点半后在,给了我地址,让我直接去。说实话,我是非常期待的,有点兴奋!
晚上遇到张兄,他把我引荐给王老师。王老师一米七几,年龄比我大两岁,精瘦神奇,说话语气踏实柔和,一看就知道是位和善的人。他先表示欢迎,说有什么问题一起探讨,再问我平时怎么站桩打拳的,让我演示一下。我先演示了下杨85式的套路,没等王老师开口,旁边一位胖胖的师兄说了句:“都在动手”,王老师笑了笑。虽然我没有听懂,但看王老师的表情,知道是同意他的评价。我心想打拳不用手打,用哪打?王老师说话了:“以腰为轴,腰带手。这个要慢慢改!你会套路是好事,但有些习惯需要改,需要耐心”。噢,对,这句话有印象,但怎么做到,不清楚!看来人家有水平!王老师后面帮我调了桩,然后推推我的手,他自己往后退了几步,说“这个状态是对的”。嗯?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而且还很变扭。然后,又推了一会儿手。他比我矮半头,但觉得他“力气”大得很,根本推不动他,反而自己被他拨过来拨过去,站不住!心想,这就是我要的太极拳!
随后,王老师让两位学生和我推手。先是前面那位胖胖的倪师兄,他个头和我差不多,力气不小,我推不过他,倒也觉得正常。但是另一位陈兄推手让我吃惊不小!他虽然结实,但个头小小的,头顶只到我胸口,可我依然推不过他,腰部肌肉因为用力过度抽筋了。这更让我确信和王老师学是对的!
我们大概一直练到九点半,分手时张兄问我感觉怎么样?
我说:“非常好,和我理解的太极拳完全一样!感谢张兄指引!”
“那就经常来玩!”,
王老师说:“太极拳推手是检验拳练得对不对的方法。你有基础,好好练!”。
我说:“一定,今后免不了叨扰您!”,
“好的”王老师说。
随后,各自回家。一路上,我仍沉浸在刚才的交流中,想着在合适的时候正式向王老师学。
从那晚后,我大概每2个月必会去一次见王老师,打打拳,听他说说拳理。王老师也没有因为我不是正式学生而有所保守,热情耐心地帮我调整拳架,这让我感动!
第二年四月份正式向王老师拜师学拳。
说来有趣,前面提到的翟兄是在比我早几天向王老师拜师,不过他不是通过张兄,而是通过王老师的另一位徒弟介绍认识王老师的。张兄反而是在我之后才向王老师拜师。感叹缘分奇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