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曾经饱受退稿之苦:我小说写得不错,退稿是他们的失误

2015年8月16日,在万众瞩目之中,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江苏作家苏童的长篇小说《黄雀记》,与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一起获奖。

那一年,苏童52岁。

苏童

苏童是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一位很重要的作家,以勤奋多产闻名。从1996年到2013年,当他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收获》《大家》《花城》等文学期刊发表大量中短篇小说时,还陆续出版了包括《米》《菩萨蛮》《蛇为什么会飞》等9部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叠起来,完全达到了“著作等身”的高度。

鲜为人知的是,苏童早年是一位诗人,第一篇作品便是在《飞天》上发表的组诗。

《飞天》杂志

苏童是江苏苏州人,生于1963年。1980年,17岁的苏童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了一名“天之骄子”。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一股文学热。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有文学爱好者的影子。中文系里更是文学爱好者扎堆。在苏童的班级里,就有十余位同学或公开或秘密地给文学报刊投稿。

受这种文学热的影响,苏童也拿起笔开始写诗,尝试着给全国各地的文学报刊投稿。如同绝大多数初学者一样,苏童经历了无数令人沮丧的写稿——投稿——退稿三部曲。他写诗歌很勤快,每天能写四五首,可稿件雪花一样邮寄到全国各地,又从全国各地被无情地退回来。

苏童

幸好那时候文学爱好者给文学报刊邮寄稿件,不需要支付邮费,苏童投稿唯一的成本是信封和稿纸,经济压力不算太重。对于苏童来说,最大的压力是每次生活委员都会站在食堂门口,大声地喊他的名字去拿一堆退稿信件。苏童面子上挂不住,干脆自告奋勇地申请保管信箱的钥匙。

从此,所有的退稿信件都被苏童悄悄“消化”了,免去了被同学们知道退稿的尴尬。

1983年,20岁的苏童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处女作”:一组诗歌在甘肃省文联主办文学月刊《飞天》第6期“大学生诗苑”栏目发表,使用的是苏童的本名“童中贵”。在这一期“大学生诗苑”里,有一位叫聂卫平的作者,想来和中国著名围棋职业棋手聂卫平先生没有什么关系吧?

总之,1983年是苏童的“幸运年”。在第一组诗歌发表后没多久,第二组诗歌《松潘草原离情》就在《星星诗刊》上发表。《星星诗刊》是新中国创刊最早、最具影响力的诗歌之一,许多诗歌作者以登上《星星诗刊》为荣。

星星诗刊

在这之前,苏童其实并没有去过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松潘草原,但并不妨碍他的放声歌唱:

他把一束洁白的野花

插在门环里

甩开双臂

走向草原

松潘草原

也许对于苏童自己来说,1983年有更大的成果:分别在《青春》和《青年作家》上发表了两篇小说。《青春》创刊于1979年10月,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非常广泛的纯文学期刊之一;《青年作家》创刊于1981年,由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被视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这两份文学刊物的发表难度都非常大。其中,在《青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还获得了一个文学奖项,让苏童着实高兴了一把。

生活总是充满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就在苏童以为自己从此走上一条康庄大道时,他又接二连三地遭遇了退稿。1984年,苏童创作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在这部短篇小说里,苏童第一次显示出先锋派小说的某些特性,对于看惯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编辑来说,还是稍微有些前卫,所以几次被退稿。

苏童、贾平凹、李洱

经历过太多退稿的苏童,反而看开了,他说:“这个时候,我已经比较清晰了,我自己觉得小说写得不错,退稿是他们的失误。”

苏童对自己的作品,开始充满自信和底气。

1985年,短篇小说《桑园留念》终于被《北京文学》刊发于第二期。同年,苏童另外一篇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发表在《收获》第五期,让他一举成名。有意思的是,与苏童同为先锋派小说作家的残雪,也是在1985年发表了被评论家称为“黑暗灵魂的舞蹈”的处女作《黄泥街》。

接下来,苏童终于告别了“倒霉蛋文学青年的命运”,再也没有遭遇过退稿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