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圣人有功而不见其功,智人有为而不见其为

圣人有功而不见其功,智人有为而不见其为。

人生最高明的智慧,并不是能够塑造多么强大的功劳名声,而是在世人所不曾察觉的地方顺应其规律去发展,让事物在无形之中成长和变化,甚至让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好像是顺其自然一样。

所以真正善于做事的圣人,在建立功劳之后也不会轻易显现出来功劳。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意思就是: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

所谓“无为”就是看似无所作为,但实则顺应自然天道的发展去作为,一个人建立功劳的言行状态,如果只徒留于表面的发展,这样的行为虽然能获得大的名声,但是并不是最智慧的处世方式,甚至这样的功劳有表面卖弄之嫌疑,因为最智慧的状态是在无形之中作为,并且形成好的结果。

有一天,阳子居去请教老子,向他请教:“如果有一个人办事非常迅速敏捷,强干果断,对于事情洞察也非常准确,了解透彻,学道也可以专心勤奋,这样的人算作是圣明之王了吧。”

而老子这个时候就回答说:“这样的人不过是会耍小聪明,他被自己的技巧所困,看似能建功立业,但实则也被自己的功劳所牵绊,就像是虎豹由于有花纹会招来猎杀,猕猴由于灵巧就会被人抓住当猴耍,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和圣明之王相比呢?”

对于世俗之中的我们来说,看待问题的态度和阳子居都是相似的,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对事物了解透彻,洞察事物准确,便算得上聪明的人了,而且也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但是这一切在道家眼中却并不是如此。

所以老子就说:“这只不过是聪明的小吏一样”,意思就是这样的人只是相当于公司的基层文员一样,每天看上去忙忙碌碌,好像很有功劳一样,但是并没有什么功劳,甚至会在职场之中过得胆战心惊,因为稍有不慎,自己做的事情不但没有功劳,反而会有错误。”

阳子居这个时候一听更懵了,心想:那是什么样的功劳才算是真正的功劳呢?

老子这个时候便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提示,那就是“圣人有功而看似无功”的道理。

老子就回答阳子居说:“真正有智慧的管理者功高天下的时候,都没有归功于自己,施教万物的时候,也不会让人觉得有所依赖,他们虽然有功却不能用名声说出来,能够让万物各得其所,但是自己却可以处于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境界中。”

这正如《孙子兵法》之中所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意思就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所取得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战功,所以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

真正善于攻击敌人的人,不是在于和对方发生激烈战斗之后而取得胜利,而是懂得在谋战之前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和敌人去作战,他一切战胜的结果都像是顺其自然应该得到一样。

所以说在这种顺其自然的状态下没有显现出功劳,但他已经将功劳建立了,所以说善于作战者没有智慧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战功,甚至会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会发生一样。

在公元前193年,萧何临终之前向汉惠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一个人。

曹参入国为相之后,一切都是依照萧何之法治国,没有任何变更,并且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质朴而不善言辞的厚道人,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于那些善于利用言辞文字追求声誉的人,就直接赶走他们。

曹参做相国前后三年时间,百姓都歌颂曹参说:“萧何制定的法令明确,曹参接替萧何为相之后,遵从律法而不改变,以清静无为的做法使百姓安宁不乱。”

也正是因基于这个基础之上,便有这样一个故事,说:

曹参当相国之后,好像不怎么干正事,这让汉惠帝很不爽。

汉惠帝就对曹参的儿子曹任说:“你回去问问你爹,是不是觉得我年轻好糊弄,天天也不管正事,还想不想干了。”

曹任回到家中,把这话告诉他老爸曹参,曹参当时就抄起鞭子把曹任一顿揍。

第二天早晨,曹参面见汉惠帝时,汉惠帝刘盈就问他说:“我让你儿子去传话,你把你儿子打了一顿,这不是打我的脸吗,你究竟几个意思?”

曹参这个时候就说:“那你觉得你比高祖皇帝怎么样。”

汉惠帝当时脸刷一下就红了,说:“我怎么能和高祖皇帝比呢。”

曹参又问:“那你觉得我和前任丞相萧何比怎么样?”

汉惠帝当时又愣了,说:“你当然比不了萧何了。”

曹参这个时候就说:“陛下说对了,既然高皇帝和萧何丞相都定好律法,咱们就依照来做不就行了吗,何必天天折腾呢。”

汉惠帝也是明白人,当时也听出了其中的意思,便不再过问了。

所以从这件事情之中可以看出来,并不是曹参不想管问国事,而是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根本就无需强加干涉,只要顺应之前定好的律法行事,就已经是最好的状态了。

人生最好的作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当然也不是为了强调功劳而去刻意作为,而是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已经谋划好了一切,甚至看上去像无所作为一样。

这就是“至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这是人生最好的态度,也是管理者的最佳管理法则。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

  • 萧何韩信张良同为汉初三杰,为何萧何排第1位,张良排62位

    刘邦作为秦末起义军中的一支,短短七年时间,就第一个打进咸阳灭亡秦朝,同时又击败了历史上千年一出的战神项羽,成功地统一天了建立了汉朝,之后,刘邦所建立的汉朝承袭了秦朝几乎所有的制度,当然也包括军功爵位制 ...

  • 喝酒,喝酒,就是喝酒!

    读史明鉴,今天说说萧规曹随的事. 汉惠帝二年,就是公元前193年,萧何病危.汉惠帝才当了两年的皇上啊,就急三火四去他家里探望. 萧何家在郊区,青砖瓦舍,连院墙都没有.皇上想,这开国功臣挺简朴,也没住贵 ...

  • “萧规曹随”的背后没那么简单

    这个成语并不陌生,表面意思是: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褒贬不一,但大部分人都将其定义为"因循守旧".进而我们更加的认为萧何"天下第一"实至名归,再配上高祖&qu ...

  • 萧何怎么死的

    萧何是病逝的,汉惠帝二年,因过度操劳,积劳成疾,卧病不起,随后去世.萧何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在早年入仕秦朝,后辅佐刘邦起义,楚汉之争时,为汉军巩固了后方,对刘邦战胜项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西汉建立后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九章 功述身退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困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羣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冨而骄,自遗咎也. 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二.译 ...

  • 《道德经》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悟读述杂【17】

    《道德经》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悟读述杂【17】

  • 老子《道德经》,为什么读不懂?有这三大原因|道德经|圣人|领导者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读<道德经>,很多人一说"道"就感觉玄妙,虚无缥缈,只可意会 ...

  • 《道德经眇解》 | “无私”“上善若水”“功述身芮”的奥义!

    原创 未来生活学馆 未来生活学馆 5月20日 今日音频:  - <道德经眇解>第7.8.9章 无私.治水.持盈00:0012:24 (点击圆按钮听音频) 第七章 无私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 ...

  • 道德经译成·道经九章·功述身退篇

    道经九章·功述身退篇 不改变外观而期望能永久地呈现原有外观, 这种行为要主动中止. 不改变状态而期望能永久地处于变化之中, 这种行为不能长久保持. 财货藏匿于密室, 做不到永久守护. 富贵而致骄横,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九章·功述身芮篇

    道经九章·功述身芮篇 一. 王弼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河上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 ...

  • 《道德经》瞻阅有感积功自有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原文 第二十四章 四十八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惑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道清有感: 现实中会有,为了彰显,自己比别人高,而 ...

  • 第七十七章 - 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 《道德经》第17章:功成事遂

    [原文] 太上①,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③.功成事遂③,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释] ①太上:最上等的. ②贵言:珍惜言辞,即很少发号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