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就一个字

村上春树在书中写道: “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听起来很残酷,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既然失去是寻常,那些学会珍惜,才是我们对遗憾最好的报答。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就一个字:惜。 01

惜命,是中年人最大的责任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这或许是年轻人眼里最正确的废话,但却是中年人经历世事磨练后,最朴实的座右铭。 每个中年人的身后,都站着一群人,父母、爱人、孩子...... 年纪越大,越惜命,曾经活得有多么无所畏惧,现在就有多么小心谨慎。 莫言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每次回到家乡,总是有赴不完的宴席,喝不完的酒。 母亲见到后,非常担心,一再劝说他要节制,不要伤了身体。 可每次上了酒桌,他都招架不住别人的劝酒,觉得别人敬酒是给他面子。 所以,几乎每次他都是被人扶着回家的。 直到有一次,莫言饮酒过度被送到医院抢救,折腾半天,吓坏了母亲和家里人。 他才干脆戒酒,谁劝都不喝了,莫言说:“性命毕竟比别的事更重要。” 健康时,不知道病痛的折磨;活着时,不知道死亡的绝望,只有生病和死亡,才是最好的励志鸡汤。 冯唐说:“身体是老天白白给你的,但不是让你用来白白糟蹋的。”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肆意挥霍你的健康。 惜命,你才能为孩子遮风挡雨,陪父母安度晚年,和爱人白头到老。 从今天起,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定时运动,好好活着,便是人生好光景。

02

惜缘,是中年人最深的醒悟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世上所有的关系,都是由缘分注定的,相遇别离自有时。 走过半生,看着生命中的人来了又走,有多少人能一直陪在身边呢。 相识是命中注定,相守是上天馈赠,愿你懂得,之后珍惜。 珍惜和父母的缘分。 岁月催人老,我们仍年轻力壮,父母却已两鬓斑白,看着他们佝偻的背影,不禁红了眼眶。 说到底,父母子女只有今生的缘分,来世不复相见,所以一定要倍加珍惜。 世间遗憾千万种,最痛苦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所以,与父母每一次的相伴,都值得珍重,每一回天伦,都不要错过。 珍惜和好友的缘分。 成长是一座越走越窄的桥,同行的人不少,但能陪你走到终点的人寥寥无几。 人到中年,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前行,最欣慰的就是有个心意相通的朋友。 常言道,三两知心好友,胜过万千点头之交。 迷茫时为你拨开云雾,得意时提醒你戒骄戒躁,得此挚友,当以无价宝物待之。 珍惜和爱人的缘分。 民间谚语说:“一日夫妻,百世姻缘。” 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在这红尘人间,最简单,也最难。 漫漫人生路,是爱人为我们驱散一身风霜,消解内心的疲惫,和你一起抵抗外界风雨,战胜生活琐碎。 相爱相守一场,何其有幸,且行且珍惜。 余光中曾写道:“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一句话,成了多少人的真实写照。 所以,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错过才懂惜缘二字。 亲情经不起蹉跎,友情经不起消耗,爱情经不起敷衍。 人,因不惜而散,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段缘,千万别弄丢了那个对你好的人。

03

惜福,是中年人最好的依靠

林清玄说:“娑婆世界,惜福得福。” 人这一生,衣食财禄都是善心善行积累的福报,是有定数的。 如果好好珍惜,才能颐养天年;反之,如果过度挥霍,福报享尽,必然不得善终。 人到中年,我们应常怀有一颗惜福的心,不放纵,不淫逸,敬天爱人,积功累福,让福分细水长流,惠及后代子孙。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半生繁华,半世空门,他始终奉行惜福二字。 李叔同会说话后,他的哥哥便教他念大厅柱子上的字:“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等李叔同念熟了,吃饭时,不会随意丢弃桌上的一粒米,穿衣时,会小心谨慎地不把衣服弄脏。 那时李家的豪富繁华,李叔同尚不知晓,但他已经懂得:惜福,就是珍惜眼前的一切,而不是随意浪费。 后来,他成了弘一法师,一盏青灯,几卷经书,粗茶淡饭,芒鞋布衲,亦不改其乐。 弘一法师圆寂后,烧出了1800多颗舍利子,600多舍利块,可见福报深厚。 曾国藩说:“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未圆,有福不可享尽。” 一个人若是开始肆意享受,消耗福分,那就离祸患不远了。 人生在世,福禄寿皆有定数,积福延寿不容易,浪费败福一瞬尽。 京博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马韵升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懂得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我们的国家和企业还不富裕。为此,小到个人,不浪费一分钱;大到企业,不浪费每一份资源。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价值最大化,是京博人不懈的追求。” 要知道,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知福,惜福,才能有福。

国学大师林语堂说:“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人到中年,尤其如此,惜命,惜缘,惜福,才能真正过好后半生。 别等到失去的太多,才后悔懂得太晚,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学会珍惜。 往后余生,愿你所有的珍惜,都是上天的馈赠,再也不会因为失去而懂得。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樱桃 ※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京博国学

最 有 格 调 的 国 学 微 刊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好物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樱桃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