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名方大全 > 汤类10篇神昏错语泻火通便 糖尿脑炎肺炎暑热 失精梦交自汗盗汗 补脾胃益精气骨节痛 四肢厥逆宣通上下 赤痢下血里急后重 滋阴清热百合病 肺气壅滞咳嗽气喘腰膝浮肿小便淋涩 怔忡 肠风下血

所谓中草药,是中医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

  中草药名方分类:汤 丸 散 饮 糕 酊 剂 煎 酒 粥 方 膏。

31. 白虎承气汤

白虎承气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24克(细研)生大黄9克生甘草2.4克知母12克元明粉6克陈仓米9克(荷叶包)
【用法】水煎,元明粉冲服。
【功用】清热泻火,通便。
【主治】伤寒阳明病,邪火壅闭,昏不识人,谵语发狂,大热大烦,大渴大汗,大便燥结,小便赤涩。本方是治疗伤寒阳明热盛,火邪上攻神明,下灼胃肠津液之症。以神昏错语,狂躁不安,高热烦渴,大汗处,小便赤涩,大便燥结为据。用于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性热性病过程中见大便燥结者。                                                                                         【方论】本方为白虎汤与调胃承气汤合方,一清胃经之燥热,一泻胃腑之实火,为胃火炽盛,液燥便闭之要方。

32.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人参白虎汤(《玉机微义》卷九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知母18克石膏30~45克(碎,绵裹)甘草(炙)6克粳米12克人参9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
【功用】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主治】伤寒或温病,里热盛而气阴不足,发热,烦渴,口舌干燥,汗多,脉大无力;暑病津气两伤,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主治伤寒、温病、暑病气分热盛,津气两伤,身热而渴,汗出恶寒,脉虚大无力;火热迫肺,上消多饮者。临床凡是里热炽盛,伤津较重,或伴伤气症状,热、渴、烦、汗、恶风、舌红、脉大为主症,可选白虎加人参汤。目前用本方治疗糖尿病、各种脑炎、小儿夏季热、暑热证、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红斑狼疮、产褥中暑等。          【方论】本方所治为气分热盛而津气不足之证,故在白虎汤清热生津的基础上,加人参以益气生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此方以生山药代粳米,则其方愈稳妥,见效亦愈速。

33. 白龙汤

白龙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桂枝白芍(酒炒)龙骨(煅)牡蛎(煅)甘草(炙)各9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大枣2枚,水煎服。
【主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自汗盗汗。本方是用于阴阳失调,精关不固所致遗精、梦交和营卫不和之自汗,盗汗的方剂。具有镇静、收敛。止汗的作用,且可增强体力,提高机体抗病力。                                                                                                                                    【方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龙骨含碳酸钙,磷酸钙,有镇静、收敛作用,可收敛涩精。牡蛎含有碳酸钙、磷酸钙即有机成分加强收涩之力。桂枝含桂皮油,有解热、发汗、抗病毒作用,但其解热、发汗作用和缓和。白芍寒芍药甙,挥发油,鞣质,有镇静、解热、止汗作用,大枣寒枣酸,鞣质,即多种营养成分,有镇静增强肌力和体重的作用,可提高机体抗病力。甘草含甘草甜素,有解热,镇痛作用,且可矫味。合而用之,本方具有镇静、收敛。

34. 白术附子汤2

白术附子汤2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五引《近效方》。
【组成】白术9克附子10克(炮)甘草6克(炙)桂心12克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为三服,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即解。
【功用】补脾胃,益精气。
【主治】风虚头重,目眩,不知食味,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体微肿者。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35. 白通汤

白通汤
【来源】《伤寒论》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                                【组成】葱白4茎干姜3克附子10克(生)
【用法】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下利,四肢厥逆,面赤脉微之戴阳证。                                                      【方论】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须详加领悟。

36. 白头翁汤2

白头翁汤2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
【组成】白头翁厚朴阿胶黄连秦皮附子黄柏茯苓芍药各6克干姜当归赤石脂甘草龙骨各9克大枣30枚粳米12克
【用法】上十六味,叹咀。以水1.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清热止痢。
【主治】赤痢下血,里急后重,连月不愈。

37. 百合地黄汤

百合地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百合汤(《伤寒全生集》)。
【组成】百合7枚(擘)生地黄汁200毫升
【用法】以水浸洗百合一宿,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地黄汁,煎取300毫升,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服后大便色黑如漆。
【功用】滋阴清热。
【主治】百合病(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阴虚内热,神志恍惚,沉默寡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时而欲食,时而恶食,口苦,小便赤。

“百合病”的命名与祖国医药从单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关。因百合治疗这种病有效,故以百合来命名。其最早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历代中医学家也有阐述,认为“百合病”是血热留滞,损伤心肺之阴而损及百脉,其症状有精神恍惚、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食欲时好时差以及口苦、尿黄、脉象微数等。该病多由于外感热症后余邪未尽,复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或由于情志不调、七情内伤、神不守舍等引起。治疗需分别阴虚内热、痰热内扰、心肺气虚等类型辨证施治,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及时调整。

百合病案例:头内烘热眼睛胀,胃部不适四肢懒。百合的鳞茎既可做菜,又可入药。然而,中医还有一种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却容易被忽视和误诊。广西来宾市的丁大妈,前不久到郑州探亲,下飞机后感到身上寒冷,穿上棉衣还冷得打颤,而别的旅客穿着夹衣还热得直冒汗。到女儿家后,丁大妈感到心慌,神志恍惚,坐卧不安,于是到一家医院诊治。医生根据其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情况,按免疫力低下用药,输注参脉液、黄芪液和氨基酸等。几天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少气懒言,似睡非睡,周身出汗,蒙头裹脸,自感头内烘热、眼睛发胀、胃部不适、口苦发干,四肢困乏,听到别人讲话就心烦。她辗转来到郑州大学四附院中医科,李顺景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了病情,根据脉象及症状,认为符合“百合病”特点。病人本属阴虚体质,又输注益气升阳的热性药物,虚阳上升,心肺阴虚,诸症丛生。因此采用养阴润燥、补虚清热的治则,应用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主药有百合生地、北沙参、黄芪桔梗玄参丹参、全瓜蒌等。服用20多服中药后,丁大妈身体逐渐恢复了正常。

38. 百合汤

百合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组成】百合人参紫苏茎叶(锉)猪苓(去黑皮)桑根白皮(锉)大腹皮(锉)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30克马兜铃7枚(连皮)麦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各3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如枣大)1块,拍碎,同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肺气壅滞,咳嗽气喘,胸闷口渴,腰膝浮肿,小便淋涩。

39. 柏莲汤

柏莲汤
【来源】《辨证录》卷四。
【组成】人参麦冬玄参各15克茯苓柏子仁丹皮各9克丹参6克半夏莲子心各3克生枣仁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怔忡。

40. 柏叶汤2

柏叶汤2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组成】侧柏叶当归生地黄黄连枳壳(麸炒)槐花地榆荆芥川芎各等分甘草减半
【用法】上锉一剂。加乌梅1个,生姜3片,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肠风下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