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疗效,是衡量医生的金标准”
“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9月6日,微博名人李开复罹患癌症的消息再一次令公众的视线投向这个可怕的生命杀手——癌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就是这样一位倾其毕生与肝癌奋斗的“真的勇士”。从医四十年来,汤钊猷和他带领团队的工作使我国肝癌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在9月10日教师节到来之际,他喜获2013年“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40年前,肝癌病人被认定只能生存3—5个月,中山医院组建“肝癌小组”之初,医生们几年里就眼见了几百个病人死去。汤钊猷说,他没有理由对这一切无动于衷。于是,他带领肝癌小组,提出以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治疗伴肝硬化的小肝癌,使肝癌切除的5年生存率翻一番(小肝癌为57%,大肝癌为31%)。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ans Popper认为“亚临床肝癌概念是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汤钊猷随后又将其原理用于大肝癌,通过综合治疗使之变为小肝癌,创建了“缩小后切除”的策略,使部分原无切除机会的病人获得切除,甚或治愈。
阶段性的成功并没有使汤钊猷真正舒一口气,“我们每年都应该有一点新的东西”,这句在肝研所传了三代的话激励着团队中的每个人不断追求突破。上世纪90年代,他们将主攻方向转到肝癌转移研究,发展了“种子与土壤”学说,建成的模型系统筛选了多种药物,其中干扰素已在临床证实有预防转移作用。该模型已向全球近百研究机构推广应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用此模型后认为“这是目前可供研究肝癌转移和识别抗转移药物的第一个模型,对学术研究和药物筛选均很有用”。
“他的思想永远领先你一步。当绝大多数人刚爬上三楼的时候,汤钊猷院士已经在十八楼上'观风景’了。”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副主任周俭教授这样评价汤钊猷。从事肝癌研究40余年,汤钊猷自身的科研与临床成就固然举世瞩目,但他更关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眼下,汤钊猷带领的肝癌研究所已形成拥有肝肿瘤内、外科和设备完善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起初的“七八条枪”发展到今天的上百人,40余年的历程使其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重要肝癌诊疗中心、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肝癌研究所已有中青年教授领衔获得国家级奖项:樊嘉教授因肝癌门静脉癌栓机理与防治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汤排第8),钦伦秀教授因肝癌转移机制的新发现获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汤排第3)。
虽年过八十,汤钊猷仍然活跃在医教研第一线,领导一个小组,带领博士生从事肝癌转移课题的研究,每两个月定期给研究生开组会,直接指导他们的研究工作。为他们改论文时,竟会细心专致到标点符号、错别字、格式等,常修改六七遍。他在给学生的邮件里谆谆叮嘱着,“博士论文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作品,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首先是科学性但也要重视艺术性,最后还有逻辑性。”这种慈父严师般的关爱,常常令学生震动。
“我再能干也只能是一个人,只有不断培养人才,一代接一代地努力,才能最终战胜肝癌,让更多的患者幸福生活!”汤钊猷将他从我国普外科奠基人沈克非教授身上受益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学生,面对眼下重论文、轻临床的职称考评体系,汤钊猷认为:“现在许多医生都很注重写论文。论文的确需要写,但无论你的论文在哪里发表,如果病人的疗效没有因此而提高,那论文就是废纸。提高疗效,永远是衡量医生的金标准。”
2007年汤钊猷被评选为上海电视台“《走近他们》年度十大人物”,在颁奖典礼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颁奖嘉宾是他的6个学生代表。提起他们的导师,学生们感慨不已:“恩师常说他时常被一些伟大的东西所感动,而体现在他身上的'伟大的东西’同样也时刻感动着每一个学生、每一名病人。”
(本报上海9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