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愤怒是本能,自渡是智慧,渡人是境界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念念
知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
雨果于1828年开始构思《悲惨世界》,直到1861年才完稿出版,历时整整33年。
30多年的时光,人事变迁。
在此期间,法国经历了多次革命,人民生活在枪林弹雨中,世道艰难,民不聊生。
雨果本人也因政治斗争,被拿破仑三世放逐国外,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流亡生涯。
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独特的经历,让雨果对世间不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全方位的目光和思考,写就了一个真实的“悲惨世界”。
但正如他在书中所写:
人生困苦历尽,还未泯灭希望;哪怕长夜漆黑,也将升起太阳。
生活再悲惨,都不该成为自我沉沦的理由,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弱者愤怒
故事的开头,主人公冉阿让终于刑满释放,结束了长达19年的牢狱生活。
但冉阿让出狱之后,感受到的却不是重获自由的欣喜,而是无法言说的愤怒。
他恨这个世道的残酷,恨社会的不公。
事实上,在此之前,冉阿让的人生确实是十分悲惨的。
他是一个贫苦的农家青年,和姐姐相依为命,每天从事繁重的劳动,只为帮助姐姐抚养七个孩子。
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全家无以果腹。
看着饥饿的孩子们,他于心不忍,不得已砸碎了面包店的玻璃,想要偷取一块面包。结果被警察逮捕,以“夜闯民宅行窃罪”判处五年徒刑。
服刑期间,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他四次尝试逃跑,导致刑期从五年增加到了十九年。
漫长的牢狱生活,日复一日的折磨,让他的心灵逐渐变得干涸而冷漠。
不仅如此,冉阿让出狱后,还被永远贴上苦役犯的标签。
带着一纸黄色通行证,从此走到哪里,都要遭受歧视的目光,忍受不公的待遇。
正因为如此,刚出狱时的冉阿让对一切都充满了仇视。
他不相信任何人,寡言少语,从不发笑,脸上只有愤怒和绝望的神情。
被米里哀主教收留后,他依然心存犹疑,根本不信对方能有如此善意,还在半夜偷走主教唯
一值钱的银器。
在流浪的路上,他遇到男孩小杰尔卫,又萌生愤怒之心,故意把男孩的钱币踩进土里。
书中,和此时的冉阿让相似的人还有很多。
像德纳第夫妇,他们原本也是普通的农户,经营着一家小旅馆。
因为没有生意,便走向堕落,以想方设法欺骗他人来谋生。
还有维克图尼安太太,自己生活不如意,就见不得他人好。
她故意去告发别人有私生女的秘密,断了别人的生路,却为此洋洋自得。
他们都是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出身低微,生活困顿,于是就选择了怨天尤人,将人生的不幸
和对社会的不满都发泄到别人身上。
有句话说得好,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愤怒如一剂毒药,不仅伤害他人,还将毁灭自己。
苦难有时并不可怕,可怕是,缺乏自我救赎的志气和勇气。
强者自渡
“穷困是一个熔炉,每当命运需要一个坏蛋或一个神人,就把一个人投进去。”
这是雨果写在书中的一句话,也揭示了冉阿让的蜕变之路。
偷走主教的银器后,冉阿让又被警察抓住。
好在,他幸运地得到了米里哀主教的宽恕,免于再次被捕。
在此之前,冉阿让一直活在被歧视和被伤害中,第一次碰到像米里哀主教这样善良的人,让他既震惊又无所适从。
他终于意识到,盲目泄愤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堪。
在良心的重负之下,他颓然倒地,痛哭着大喊:“我就是无赖。”
这是十九年来,他第一次流泪。虽然伤心至极,但久违的泪水在冲走他满腔恨意的同时,也为他干涸已久的灵魂找回了信念。
在那之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在蒙特伊城,他靠黑玻璃饰品制造业的工艺改革起家,后来又建立工厂,于年过半百时,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书中并没有具体讲述,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冉阿让到底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但从他后来在蒙特伊城的生活习惯,就不难看出,使他熬过苦难,迎来新生的根本原因,是他极度的自律和勤奋。
即使后来当上市长,他还始终保持着初到蒙特伊城时的朴实作风,认真工作,独来独来。闲暇时间除了散步,就是手不离书地坚持学习。
可惜的是,当他以为自己可以用后半生的努力来弥补前半生的遗憾之时,灾难再次降临。
警探沙威开始怀疑他的过去,一直在试图找证据抓捕他。
为了试探冉阿让,沙威告诉他,有一个叫“尚马秋”的人已被误当成是冉阿让而被捕。
为了不冤枉他人,几经思考后,他最终决定遵从内心的选择,走上法庭,承认了身份。
就这样,马德兰又走进了监狱,从市长变成犯人。
但和曾经的冉阿让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没有再坐以待毙,没多久就投海越狱,再获生机。
命运未曾放过他,他亦未曾饶过命运。
面对层层难关,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活成了无人可以打败的强者。
《了凡四训》中有云:“命自我立,福自我求。”
人间多苦难,没有人会知道下一刻,自己又会面临怎么样的困境。
在命运残酷而湍急的河流面前,逃避永远没有出路,最好的活法,就是自渡。
万般磨难皆跨过,回眸一望是修行。
人生所有难题,都是对自我的磨砺和考验。
你若无所畏惧,定能乘风破浪。
圣者渡人
在薄情的世界里,到底该如何深情地活着?
我想,从米里哀主教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米里哀是迪涅城的主教。在那个乱世里,即使身为主教,也只能过着贫困无比的生活。
但他对此不仅毫无怨言,依然秉承慈悲之心对待周围一切的人和事。
冉阿出狱之初,流浪到迪涅城,被所有人拒之门外。
只有米里哀主教二话不说收留了冉阿让,尊敬地称呼他为“先生”,并邀请他和自己共进晚餐。
那个夜晚,冉阿让被安排在离主教最近的房间。
他既感动于自己的被善待,又怀疑主教的真实用意,直到禁不住内心的诱惑,偷走银器。
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因偷银器被抓捕,再站在米里哀主教面前时,米里哀主教却声称,银器并不是冉阿让所偷,而是自己赠送给他的。
警察走后,主教郑重对冉阿让说了一句足以震撼他灵魂的话:
“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的一方,而属于善的一方。”
这是一场看似平静无波,却足以改变冉阿让命运的救赎。
还有从小在修道院长大的散普丽斯修女,自己生活清贫,却对他人充满爱心。
散普丽斯修女生性正直,从不说谎,但看到沙威追捕冉阿让之时,为了保护冉阿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撒谎。
正是因为受到这两个人的熏陶与指引,后来的冉阿让思想境界才得以日益提升,从一个只知愤世嫉俗的苦役犯,变成宅心仁厚的侠义之士。
他越狱成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完成对芳汀的承诺,四处寻找她的遗孤柯赛特,并将她视如己,抚养成人。
晚年,为了成全柯赛特和马里尤斯的幸福,他又不惜和盘托出自己的身份,背负所有误解。
故事的最后,马里尤斯终于知道冉阿让原来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救命恩人,但冉阿让此时已经生命垂危,最后在柯赛特和马里尤斯怀里溘然长逝。
这样的结局在外人看来也许有些遗憾,但对于冉阿让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安心和满足。
因为他已经尽己所能,实现了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米里哀主教、散普丽斯修女和冉阿让,都与普通人一样,尝遍众生疾苦,看尽人间丑恶。
不同的是,他们懂得心怀善念,敬天爱人。
助人者自助,在温暖世界的同时,也让自己找到了超越苦难的力量。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一个人的境界,是自己修炼出来的。
你的心胸有多广,就能看淡多少得失与悲喜。
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一心向善,何惧苦海无边。
《悲剧世界》作为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曾被喻为是“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但它真正的伟大,并不只在于对那个时代不幸的记录,更在于它对人性光辉的呈现。
身处乱世,人如蝼蚁,只能于挣扎中求生存。
可总有一些人,坚守住了内心的信念,迎难而上,将苦难踩在脚下,让这个悲惨的世界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温暖与希望。
雨果写道:“要在逆境中,把俯视墓穴的悲痛,转换为仰望星空的情感。”
面对苦难,愤怒是本能,自渡是智慧,渡人是境界。
愿我们都能做生活的强者,知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
点个在看,熬过至暗时刻,终会看到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