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 ,一路走好——读《和孩子一起高考》有感
前些年有一档娱乐性节目,叫做“全家总动员”。这个节目是用来展示一家人快乐生活的,但未必每个家庭总动员之后,都会留下幸福的记忆——尤其是对面临高考的家庭来说。
“家有考生”是一家大事,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然而最为劳神费心的无疑是考生的父母。限于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上的困难,往往束手无策,同时也对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好高考,捉襟见肘。针对这种情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译林出版社联合推出了这本《和孩子一起高考》,可以说为广大不知所措的家会长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这本书集中了八位家长的成功的助考经验,从衣食起居到应考计划,从循循善诱到出谋划策,从寻找契机到志愿填报……可以说是覆盖面极广的一本“家长助考指南”。
当然,这本中所列举的八位学子和对他们倾尽全力的父母都笑到了最后。对于备考过程的回忆,难免都有了一丝温馨的感觉。八位烤爸烤妈通过不同的手段分别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对自己孩子的精心呵护:有敢当孩子的出气筒的,有步步为营精心策划的,有小心翼翼及时监控的,有处处留意全面监控的,有放弃工作一心伴读的……这些极为宝贵的经验无疑对其他面临高考的家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然而,这八位父母的经历,虽然体现出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一些目前教育现象中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名校情结。北大、清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11重点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这些响当当的院校名称,无疑是各位家长追求的目标,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较好的院校意味着较好的资源,较好的资源意味着较好的出路,较好的出路意味着较好的收入。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这种名校情结后面的,往往是各位烤爸烤妈,而不是准备应考的莘莘学子。对于这些涉事未深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实现了自己的追求,还是圆了父母的“名校梦”,抑或是实现了双赢?这个中的细微差别,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来回答了。
第二个问题是人生规划的缺席。按说,每个学生走过从小学到高中这十二年后,都已经是成人”了(或接近“成人”的标准了)。但我们在这几位成功的学子身上,找不到他们对人生的强烈追求,无论是从生活起居到行为自律,还是从文理选择到职业规划,似乎都是要遵从父母的“巧妙”安排。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说“家庭协商共同谋划”不好,而是要说,大学不是学习生活的结束,只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如果学子们在举步之前,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可能会更快地达到属于自己的目的地。如何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们对生活产生切实的憧憬,进而形成自己人生的动力,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不应忽视孩子们的努力。几位家长在叙述过程中,突出了自己的智慧、耐心、远见、自豪等等,这些的确是一般家庭中很多家长难以做到的。但不要忘记了,在整个的考试中,最为辛苦的是准备应考的孩子们。如果孩子们没有足够的内驱力,没有足够的毅力,那么诸位家长能否笑到最后,还是一个未知数,其实在这本书中,还应该有一些属于孩子们的声音,他们也应该享受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掌声。
在书中,有位家长把高考比喻为一场马拉松比赛,这个比喻其实只能是暂时的,因为通过了高考的孩子们会在大学校门前进入一场更长马拉松比赛——人生。
在这里,祝愿每个考生,每个家有考生的家庭,都能够一路走来,一路走好,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