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论语》:当我们感到困惑时,该从哪里找答案?
01
最近在读两本关于论语的书籍。
一本是华杉老师的《华杉解读论语》。
一本是樊登老师的《樊登讲论语》。
之所以没有选择读原著,一方面是水平有限,有些原文读不懂;一方面是害怕自己坚持不下去。
之所以没有选很多名家解读的译著,是因为并不想从学术角度了解《论语》,并非为追求学术研究。
因此选了这两本畅销书作为辅助,特别是两位作者在各自所在的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他们不仅是企业管理者,更是长期主义的读书人。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推荐这两本书,如果你是带着批判找碴的眼光去阅读这两本书,当然肯定能找到很多你不认同的内容。
但我觉得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挑刺儿,是丰富我们自身。如果一本书有那么几句话、几个段落、几个故事能够让你产生触动,进而有所改变,把书中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去,我觉得这本书对你就是有价值的。
这也许是很多普及性读本的作用,能帮助我们减轻心理负担,从而敢于去揭开那些名著的一角。
02
今天想和你们分享的是《论语》的第一篇,也就是大家很早就会背诵的这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前我们只是知道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一个人学了知识以后要经常复习,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到来,这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哪怕是误解了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作为吗?
我们都理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也认可它,但遗憾的是,“臣妾做不到啊!”
“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学习的要义。反观自身,我们常常做到的是能够学,但是几乎没有复习,反复阅读、思考。
读书时单纯追求数量,贪求进度,好像也看过不少书,但是总感觉没有什么成长,特别是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并没有因为读书而产生什么变化,这非常容易动摇我们阅读的信心,因为看不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华杉老师曾提到,我们每个人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二三十本书常常拿来温习,反复阅读,咀嚼其中的真意。
在学校的学习,需要常常复习;工作以后我们的学习更要复习。
不仅是复习我们工作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去复习我们的言行,去反思其中的不妥之处,然后不断的修正自己待人处事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是个人的学习修行,而“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是让我们不断的链接外部,与外部的智慧碰撞,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展合作,帮助自己提升,有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味道。
03
其实,孔子的这句话中最难实践的是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因为与同学、室友、社团成员、恋人、父母等各种人际关系而感到郁闷,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总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现状,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在以后的交往当中,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更加注重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得更好,避免给别人带来麻烦,努力控制好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省去很多焦虑、麻烦、指责、推诿。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因为别人不理解、不配合而感到痛苦,甚至是引发冲突。我也常常听到同事抱怨、别人怎么不配合自己的工作,别人怎么不理解自己的难处。
我们的很多痛苦都来源于改变别人。
每当我们把希望寄托于希望别人改变来顺应自己的时候,通常都会适得其反。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就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要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
因为这样做于事无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本分,然后坦然接受这个世界上存在诸多的误解。
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更不必与自己闹别扭。
被误解是人生常态。
PS:这两本书都是五六百页的内容,如果你也时常感到人生困惑,读一读会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