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通彻天地”的站桩功,修炼身心最独特的方法,要诀何在?
采编:长生证道
站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古代养生术,因缺乏文献,现已无从考证其起源于何时。但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经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后世许多文人武士也是依此来修身养性。
站式练功法于唐宋时期日趋完善,并且已经出现了八段锦、金钢十二式、罗汉十八法等多种功法,由于其效甚捷,法门简便,且讲究“与天地相沟通,借天地之气而养我身”,故被誉为“通天彻地”的功法。
但是到宋朝末年,受当时政治、社会影响,“禅坐”吐纳兴盛,而随着时间流逝,真正的练功方法、真正的武术却逐渐被湮没。至清末民初,残留者只散见于民间。
一、站桩养生在于增补元气
站桩功法在古代被当作练习拳术中的辅助健身法,并不被当作医疗的手段。其原理在于在练习站桩不动的过程中,能够较快地得到元气充盈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内劲”,而这种劲道很难从拳脚套路中练出。通过站桩的辅助练习,有了源源不已的内劲,不仅容易“出功夫”,还能起到健身养生的功效。
道医学认为,道教养生术之精华在于以丹田运化为修炼核心,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宗旨。人之三宝精气神,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使精、气、神相凝聚,必能身体强健,益寿延年。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站桩功的医疗治病功效就在于既能保养心神,又能使身体得到锻炼。《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通过站桩养神,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力气。
二、习练站桩功的要领
养生站桩功种类很多,不论动、静、行、站、坐、卧,所限条件极少,简便易行。如需依靠站桩之法医疗治病,还需要在专业医师和教练指导下练习。下面介绍一下笔者所练习的站桩静功。双脚分开略与肩宽,身体自然站立,下沉顺应膝盖的自然曲度。
双手十指微分开,但又似有合力,双臂内抱,意念中怀抱似球。舌尖顶上颚,口微闭,面似带微笑。
此间要注意下身重心下沉,双脚脚趾轻抓地,正如足下生根;上身立身中正,头上虚领顶劲,如天悬之线系于头顶,上下之力以通贯督脉。不得不提的是,习练过程中有一些细节之处需要注意:
第一、站桩时长依个人而定,初期练习可以在五到十分钟内,练习久了可逐渐增长时间。很多初学者盲目追求站桩时间的长久,认为久站效果就会更好,实则不然。时间过长,腿部力量不足,继续站下去则气血运行不畅,反而不利于身心。且站桩之时,意念更为重要,久站神疲,不能意守,神思涣散,毫无意义。
第二、久疏练习者可以先做些全身或下身的拉伸练习准备,以助通达气血。
第三、在个人练习过程中保持自然呼吸即可,不可刻意追求呼吸方法,以免练功中出现偏差。许多初学人试图调整、控制呼吸,以期有更好的效果,但实际上这样操作往往适得其反。须知,习练站桩功是一个长久之事,不求速成。因此操作上以简便易行,得以坚持为主,首先降低练功的难度,养成练功的习惯,避免练功走火的副作用,在此之上,随着练功时日增长,功法愈加熟悉,再考虑配合呼吸为好。
第四、关于意念。有些书会说练功时什么都不要想,一片虚无。但实际上许多人即便是练功很长一段时间,都达不到如是高深境界,这一问题也曾困扰笔者很长时间,并且一直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法。直到读过陈氏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的文章,才茅塞顿开。马先生说:“打拳时,大脑可以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平静,而肢体则在进行难度较大的运动时,正好是’司令部’得到休整的最好时机,'以一念代万念’之谓也。”由此得到启发,在站桩时,意念也就是“神”要随时纠正身体的错误动作。依此不仅能更加集中精神,更能感觉自然之气。
最后一点关于练功后,这也是大部分人最容易忽视的一点。一般人会认为,练功结束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练功过后要散步,使气血逐渐归于平静,也是使功夫“化”入身体的过程。另外,形意拳名家唐维禄在指导弟子时还指出,练武后连说话都不许,否则元气奔泻,人会早衰早亡。所以练功后还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
在本文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及其弟子何镜平先生的文章,和陈氏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的著作。前人著作,读之收益。此外本文尚有笔者习练后的一些认识体会,有不到之处还望个中高手不吝斧正。
站桩是修炼身心最独特的方法
医学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之说,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过四十岁,臀部肌肉往往就逐渐萎缩、下垂、下半身越来越单薄。
站桩是在脚的基础上进行稳扎根,接天地、调气机,以较小体能消耗进行涤阴增阳的健身活动,对于体虚而又往往消耗过度的现代人,实在更显重要。
愿您能把站桩列为修身的功课!
站桩
修炼身心最独特的方法
站桩无非是让你在那个姿势当中保持不动,并且在那个姿势当中感受到压力。
据说达摩讲过一句话:“外歇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就是把外在吸引你的这些全部关闭,你内在的思想也不像呼吸喘气一样来来回回地运动,也就是没有过多的杂念。
外面断除干扰,内心如明镜,心像墙壁一样平静,你就可以入道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独立守神其实是用功、修行的方法,是指生活中、尤其是练功时超然独立(比如站桩),心里的念头保持专一,类似于佛学说的“不动定”,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
站桩是最独特的修炼方法。
它是以静站的方法养练气息,增强力量,锻炼周身气血的活畅,达到强身、健身、养身、防身的目的。
站桩的桩字取义于“桩”,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说像“树桩”那样静止稳定不动,在不动中修炼内脏气息的调动,锻炼劲力的增长,即所谓“静中求动”;
另一方面则是说通过桩功的锻炼,气息调动了,劲力增长了,下盘能够像桩那样稳固不动。
站桩是一调代三调,以调身代替调心、调息。
它通过起势启动带脉,带脉一动,任、督二脉也动,十二经脉随之而动,实质上是外静内动,动中求静,故“桩功是休息中的锻炼,是锻炼中的休息”。
站桩时,头顶百会与天气相接,脚底涌泉与地气相连,手心劳宫穴与自然之气相通。
膝关节神经受到强刺激,真气由此而生,稍练片刻,即感身热手胀发麻,体内病气、浊气、邪气随汗而出。
站桩功是在脚的基础上进行。脚现在被称为劳苦功高的“第二心脏”、“精气之根”。
人体30%的神经集中于脚底,站桩是打开会阴穴和疏通经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人体气机的快速启动,促进和增强督脉与任脉的循环功能,以活络诸脉。
气行血行,血行气盛,随着体内气机的理顺活跃,各种症状均能很快得到改善,实现对疾患的不治而治。
正如苏东坡评价气功时说的:“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
所以坚持不懈的练习,会感觉气血增加,内气饱满,元气充盈!
站桩疗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无副作用,不论室内室外,摆好姿势,站立不动,犹如树桩,自然呼吸,全身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从而达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其道生”的境地。
站桩的时间愈长,疗效愈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站桩疗法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深沉、广泛地抑制下来,使身体各组织系统增强抵抗力,使身体机能得到调节、增强和提高,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功效。
站桩激发身体能量。把重心放到你双脚涌泉穴向后到脚跟之间的区域内,膝盖的最前端不要超过脚趾尖。
当你站桩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双腿都在压力下渐渐颤抖,这个颤抖实际上是在激活你腿部的细胞和能量。
你的肌肉、骨骼,里面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但他们是潜伏着的,除非你开始颤抖它,以张力压迫它,这股潜在肌肉里的能量才会被释放出来。所以当你的腿部在颤抖当中的时候,腿部肌肉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并形成磁场,包裹你的整个身体。
所以站桩是一个物理性的锻炼,激发你身体内、肌肉内没有被激发的能量。
可以,但会消耗很多元气。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排毒是以消耗元气为代价的。
针灸按摩,只是当时打开病灶的气脉而已,也是以消耗元气为代价的。艾灸固然是好方法,但仍需倚借器具材料。
排毒最简单最好的方法是自己站桩。每次早晚站桩三十分钟以上,每次都站到出汗为止,便是最好的排毒。
站桩不单排骨髓及气脉之毒,还可以炼气入骨,生养元气。
有,那就是辟谷。常辟谷之人是很容易入定的。但辟谷比站桩更需要细致指导,如果方法不当,还有危险。
现代人,阴寒之气强盛,如果不站桩,不易筋洗髓,炼气入骨;要精气不漏、血暖、骨髓饱满,真是非常困难。
如果不能做到精气不漏、血暖、骨髓饱满,断攀缘心,也有点像痴人说梦。
站桩时独立守神,“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六根清净方为静,放下身心见乾坤”。
修行修行,就是修出来的;修炼修炼,要炼出来。知行统一,持之以恒的坚持站桩,功夫都会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如果练练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功夫就会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
站桩的方法、要点与注意事项
一、体态形式
1、站立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可以略微内八字。两膝微曲,膝不要超过足尖,这样不伤膝盖。
身体的重心重心在涌泉穴到后脚跟中间的这部分区域,后背挺直,臀部后坐。站好之后,两手从自然下垂的最低位起来做“抱一”。
2、抱一
两手像要往外拉似的抱圆于胸前,手心向内。太上曰:“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二、要点
1、身体状态:
1)整个过程脊柱正直;
2)头部往上顶,下颌微收,仿佛要把喉咙给“藏”起来似的;
3)上肢:肩膀放松,小臂自然下沉,上肘部略低于肩膀,手略低于肘部;关注公众号太乙玄门
4)手:两手“抱一”于胸前,指尖相对,指尖相距约自己的一个拳头大的距离,手心朝内;
5)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曲,膝不要超过足尖,重心稍微往前脚掌,身体放松下来;
6)体察全身内外放松不放松,守平庸,莫好奇的感觉。睁眼、闭眼随意。
2、呼吸方式:
自然呼吸,尽量做到吸气微微,呼气绵绵。
3、意念活动:
诚如晋代孙绰先生在《喻道论》里说的:“耳绝淫声,口忘甘苦,意放休戚,心去於累,胸中抱一。”
4、适宜人群:
久坐体虚,愿坚持锻炼改善身心状态的男女老少。
收式:在每一个桩位结束的时候,可以做一个双手从两侧分别向下,然后手掌向上捞起,双手从中间聚拢之后,从胸口再手掌向下往下压,一直压倒小腹丹田的位置。这是一种简单的收功。
三、注意事项
1)练习结束后,要擦干汗水,尤其是脖子后面大椎处的汗要擦干,夏天不能立即去洗澡(最少要等半小时)。
身体出现微汗,意味着你的病气被逼出来了,站桩中一旦发汗要擦干净,不要让那个汗再吸回去。
2)尽量避免在电风扇下和空调房里练习站桩,易感风寒,在没有冷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下站桩,效果更佳。
3)练习结束后最少半小时内不可以接触冷水,尤其是在夏天,要尽量避免在此期间喝水和洗澡等,最好不要在练习结束后半小时内大小便,所以最好是在正式练习前喝水,排便!
4)早晨和下午站桩是比较好,睡觉前不宜站桩。
5)不要在饭后半小时内站桩。
6)收功之后,搓热双手,分别抚摩膝盖,拍拍膝盖,甩甩手臂等。
7)每天每次30分钟-45分钟即可。
站桩的功感效应
站桩时只要感觉舒适得力、协调平衡,不憋气,不过于紧张,练习后稍有疲劳或留有余兴,就可以坚持练下去。
练习时,不要针对某一种意念找某一种感觉,那样可能练出副作用,只要注意精神切实、意念具体就行了。
让各种感觉自然而然地形成,自然而然地消失,这样才能把功夫练到自己身上。
桩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会有不同的反应并表现出不同的功能态,此外,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不一,练功目的各异,个体神经敏感度有差异,因而练功者也会出现各种各样、各自不同的反应,对这些反应,任其自然即可。
以下二十一种感觉、知觉和反应都是正常的功感效应,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有意识的追求它们,所谓“功到自然成”。
1、动觉:
人体皮肤上出现蚂蚁爬行之痒感,也会出现肌肉振颤、身体摇晃等动感。蚁行感是气血流行表皮所致,摇晃是人体自身进行自发调整、寻求平衡的一种表现,无需理会。
刚开始站桩不久的人,容易出现四肢肌肉颤抖的现象,尤其是腿部颤抖者多,这是桩功适应阶段的正常现象,全然不必介意。
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动感现象就会自然消失,进入“不动”之佳境。
2、麻觉:
练功初期,会感到皮肤发麻,尤其是手掌和脚掌部位感觉强烈,这是气血尚不够流通的正常反应,久之自然消除。
练功到一定程度,麻觉特别是电麻感是人体生物电的反应,是功力增长的表现。关注公众号太乙玄门
麻觉时有时无,有时弱、有时强,练时有、不练无,以后又过渡到练与不练一个样的反应。
3、热觉:
练功时,出现温热感,感觉身上某部位有一股热流在流行,或者全身发热,并伴有微汗,这是气血流通的好现象,即“气不运而自行”,但不能追求,要任其自然发展。
4、胀觉:
膨胀感是筋骨训练中“挺筋腾膜”的正常效应,也是气血运行过程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正常反应,到了高级阶段会感到周身微胀而及其舒适。
5、酸觉:
一般初练者都会有肌肉发酸或酸痛的表现。例如,身体感到不自在,局部出现酸痛,特别是两肩,尤感强烈。
这是因为局部肌肉紧张造成的。
虽然站桩强调放松,但还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力量保持间架的平衡,因此,站桩初期,往往松紧不能协调一致,或者虽然放松了,但松不透,所以出现肌肉酸痛或酸胀的反应是正常的,随着练功的深入,会自行消退。
6、痛觉:
有些疾病患者,练功初期会感到局部疼痛加重。一般来说,这是通过练功后气血冲击病灶的良性反应,符合“痛则不痛、通则不痛”的中医原理。
坚持练功,“气冲病灶”的反应会越来越弱,最后疾病也得以治愈了,这是正邪相搏而最终正胜邪败的结果。
7、喜觉:
练功中感觉极其舒适愉快、心旷神怡,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此时感觉是最幸福、最惬意的时刻。
练功中要淡然处之,不能贪恋喜气,过喜伤心气。
8、响觉:
肌肉、内脏、骨骼、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同响动,都正常。如嘶嘶声、嗡嗡声、啪啪声、鸣叫声等,还会有打呃、肠鸣、放屁等现象。
9、沉觉:
站桩中有浑厚、沉实、沉重的感觉,重心下沉,势如“不倒翁”,进一步则有“身如灌铅”的感觉,这是高级功感效应。
10、整觉:
全身似被凝固,动弹不得,两手欲撑不开、欲合不拢、欲抬不起、欲放不下,人体与外界形成了整体,再进一步则会有“体整如铸”、“肌肉如一”的感觉。
整体感是站桩中的高级感受,也是浑圆力的外在可感状态的表现之一。
11、轻觉:
周身轻灵如燕,肌肉松柔,柔若无骨。身心同时感到轻松,如欲拔地起飞,随风飘荡。
12、飘觉:
身体飘飘然,既有我,有无我,好像光有灵魂没有了肉体,只觉得周身轻灵飘渺,如一缕烟霞,如一片云朵,身心无拘无束,欣喜快乐,形体只有依稀自知。
此时身已失重,但尚未失形。
飘觉的出现表明练功者已进入了形神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
13、化觉:
形体越来越轻,其轮廓越来越不分明,最终形体“气化”,与宇宙自然之气融为一体,这表明练功者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飘”与“化”在感觉体验上的根本差别就在于:“飘”只失重而不失形,“化”则既失重又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