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66):莫敢谁何——释“何”
朱英贵
“莫敢谁何”这个成语源自汉代贾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常都是将其解释作没有谁敢怎么样。其实,这个成语中的“何”字是含有盘问、责问、谴责的意思的,而这个意思才是最接近“何”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何”字的形义关系。
一、“何”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对“何”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通常的解释是这样的:
像是一个手握锄柄用肩扛锄的侧面人形,它是负荷的“荷”的本字,由于“何”字经常被用作疑问词,于是又造了后起字“荷”,然而草字头的“荷”又被用作荷花的“荷”,于是“何”字的造字本义便隐藏在“负荷”的意思之中了,无论是“何”还是“荷”的常用义都不是用的造字本义。这样解释的依据还是根据许慎的《说文》一书:
《说文解字》卷八人部:“何,儋也。从人,可声。”
“儋”是“擔”(简化字作“担”)的异体字,因此许慎解说的意思是:“何”,就是担负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人”作表意偏旁,用“可”作声旁。
宋代徐鉉对《说文》“何”字的注释曰:“儋何,即负何也。借为谁何之何。今俗别作擔荷,非是。”徐鉉强调“何”字的本义就是“负何”,有时可解作“谁何”之“何”,并且认为俗字将“擔何”写作“擔荷”是不对的。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说文》中“从人,可声”的注释为:“按今义何者、辞也。问也。今义行而古义废矣。亦借为呵。”段注的意思是:按今天的意思,“何”这个字是一个表疑问的词,今义(表疑问)盛行而古义(表担负)就废掉了,“何”也可以借用作“呵”。
针对上述解说拙论有如下几点疑问:
其一,“何”字真的像是一个手握锄柄用肩扛锄的侧面人形吗?说具体点,那个侧面人形手握的真的是锄柄、肩扛的真的是锄头吗?
其二,“何”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真的是“担负”的意思吗?
其三,荷花的“荷”真的是“何”字本义的后起字吗?换句话说,“何”字是“荷”字的初文吗?
其四,“何”字与“呵”字真的是借用关系吗?换句话说,“何”字与“呵”字真的没有意义联系吗?
其五,“何”字的众多的表疑问的意义真的是凭空产生的吗?它跟“何”字的造字本义竟然没有什么联系?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有必要来仔细观察一下“何”字的古文字字形。“何”字的甲骨文字形十分丰富,不同的形体有数十个之多;“何”字的金文字形也比较丰富,不同的形体至少也有一二十个。下图是“何”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字形:
“何”字的甲骨文字形
“何”字的金文字形
从上面两图的“何”字的古文字字形来看,确实像是一个握持并肩扛器物的侧面人形,只不过这个器物不像是锄头,更像是戈一类的兵器,其金文字形明显就是兵器“戈”。
这引起我们做出如下思考:汉字造字时代农业耕种基本上还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春天撒下种子,秋天就去收获,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用锄头除草等精耕细作的阶段,因此“何”字肩上的器物不大可能是锄头,此其一。
另外退一步说,即便是为肩扛锄头去从事农业劳动造字,也没有必要造那么多个不同的字形,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难以表现的意思,此其二。
那么,如果“何”字肩上的器物不是锄头而是兵器,就有必要造那么多个不同的字形吗?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肩负兵器的意思也并不比肩负锄头复杂难以表现,何况其造字本义也仍然是“担负”,只是将农具换成了兵器而已。这就涉及到上面提到的第二点疑问:“何”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真的是“担负”的意思吗?
为什么要为“何”字创造那么多的字形,想必一定是有比“担负”更为复杂的难以表现的抽象意思才是“何”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才有必要不吝创造如此多的不同形体。那么,这个较为复杂的难以表现的抽象意思究竟是什么呢?愚以为就是“呵问”的“呵”,“何”字与“呵”字的构字理据应该是一样的,一个从“人”(亻),一个从“口”。只不过,从“口”的“呵”字更能表现其“呵问”的构字理据,然而《说文》之前的先贤并没有创造这个“呵”字;从“人”(亻)的“何”字不便表现其“呵问”的构字理据,然而它却正是为“呵问”的意思而造的字。
那么如何来解读“何”字的“呵问”意思呢?愚以为,从“何”字的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只能演变出类似“仃”字的形体,而“何”字中的“口”是后来添加上去的,“何”字的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中原本并不含有“口”这个构件。为什么要加上“口”这个构件呢?因为“何”字的构字理据应该是表示士卒肩扛戈戟。士卒肩扛戈戟干什么?守卫关卡,盘问路人。所以“何”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就是表示守关士卒手持兵器,盘问路人。也就是说,“何”字中的“可”这个部件是由“戈”与“口”组合而成的,“人”持“戈”用“口”盘问,这就是“何”字的造字本义。《说文》虽然没有“呵”字,却有一个“訶”(诃)字,这应该是“何”字造字本义的后起字。不知各位学人以为然否。
这样说来,如果前两个疑问可以作如此解答的话,那么此前提到的后三个疑问也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三,荷花的“荷”真的是“何”字本义的后起字吗?换句话说,“何”字是“荷”字的初文吗?答曰:“何”字不应该是“荷”字的初文,荷花的“荷”只是利用“艹”作形符、利用“何”作声符的一个表示植物类的形声字,至于它被借用做“负荷”的“荷”应该是一种勉为其难的借用用法。
其四,“何”字与“呵”字真的是借用关系吗?换句话说,“何”字与“呵”字真的没有意义联系吗?答曰:“何”字与“呵”字不是借用关系,“何”字与“呵”字不仅有意义联系,而且“何”字的造字本义就应该是类似于“呵”的询问或盘问意义。
其五,“何”字众多的表疑问意义真的是凭空产生的吗?它跟“何”字的造字本义竟然没有什么联系?答曰:“何”字众多的表疑问意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是“何”字的询问或盘问造字本义的引申义。
以上只是拙文的一种假说,谨此抛砖引玉,此说成立与否还有待于学人的进一步证实。下面来看“何”字的字形演变(见下图):
“何”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何”字中的“口”是什么时候添加上去的?是后期的一些金文字形添加上去的。再去看此前两个甲骨文与金文字形详图,很容易看出:“何”字的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只是一个侧面人形,并无人“口”的标志;而早期金文字形(第一行金文)已经增加了侧面人形的实体头部,到了晚期金文字形(第二行金文),就已经用带有“口”的头部取代了实体头部,这就是“何”字构形中“口”的由来。到了战国大篆与说文小篆,就已经明白无误地写作含有“口”的“可”了,而隶书与楷书的“何”字是在篆文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形成的。
二、“何”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何”字的构字理据当为士卒手持兵器,盘问路人,它的造字本义应为持戈询问或盘问的动词义,含有呵问、呵斥的感情色彩。例如:“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罪耳。”(《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谴,责也。何,问也。”再如:“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唐·韩愈《刘公墓志铭》)又如:“(王琚)过谢东宫,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新唐书·王琚传》)
由此造字本义,“何”字朝着三个方向产生引申义,有些引申义还可以再行引申。现举例说明如下:
其一,表示以肩承物的动词义。例如:“彼候人兮,何戈与祋。”(《诗·曹风·候人》)高亨注:“何,通荷,扛在肩。”(按:拙文对“通荷”的说法持有异议)再如:“相者二人,皆左何瑟。”(《仪礼·乡饮酒礼》)又如:“不能不恨于破甑”(《世说新语·黜免》)刘孝标注引《郭林宗别传》:“(孟敏)尝至市贸甑,何担堕地坏之,径去不顾。”
由此又可引申出承受的意思。例如:“何天之衢。亨。”(《易·大畜》)李镜池通义:“何,借为荷,承受也。”(按:拙文对“借为荷”的说法持有异议)
其二,用作疑问代词的疑问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是表示什么。例如:“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刚而塞,彊而义。’”(《书·皋陶谟》)再如:“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又如:“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宋·欧阳修《秋声赋》)
二是表示谁,哪个。例如:“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左传·昭公十一年》)再如:“失子将何尤?吾将上尤天。”(唐·韩愈《孟东野失子》诗)又如:“突厥先问唐将为何?”(《太平广记》卷一九一引唐胡璩《谭宾录·薛仁贵》)
三是表示哪里,什么地方。例如:“请问于服兮:‘予去何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再如:“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于何听闻,云我当去?”(唐·韩愈《送穷文》)
四是表示怎么样。例如:“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再如:“尔无如彼何,可畏宁独人?”(宋·王安石《车螯》诗之二)又如:“呜呼,我非不知银行之可以发财也,其如‘道不同不相为谋’何。”(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六》)
五是表示为什么,什么缘故。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再如:“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史记·孟尝君列传》)又如:“大贤如孟子,其可议,有或非或疑或辩或黜者,何也?”(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一)
其三,用作副词的强调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是表示怎么,哪里,表示反问。例如:“赐也何敢望回?”(《论语·公冶长》)再如:“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又如:“去自去耳,吾何驭而追?来自来耳,吾何妨而拒?”(宋·苏轼《白鹤吟留钟山觉海》)
二是表示何止,岂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例如:“唆都让之曰:‘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邪?’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明·高启《胡应炎传》)
三是表示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例如:“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再如:“今委国一人,其道必守,何顺心佛命群臣?”(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原注:“言一人足矣,何必从心所欲大命群臣也。”
四是表示多么,表示感叹。例如:“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汉书·东方朔传》)再如:“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唐·杜甫《塞芦子》诗)又如:“入门两眼何悲凉!稚子低眉老妻哭。”(金·王若虚《贫士叹》诗)
根据上面对“何”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何”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何”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何”字的成语并不是很多,绝大多数都是疑问代词或者副词,只有“莫敢谁何”中的“何”有责问之意,应该是接近造字本义“询问或盘问”的,然而词典还是将其当作疑问代词“怎么样”来解释的。因此,这些成语就可以大致分为如下两类:
其一,成语中的“何”字用作疑问代词的。例如:
莫敢谁何——没有谁敢怎么样。源自汉·贾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百身何赎——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赎抵。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源自《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不可奈何——犹无可奈何。表示没有办法。语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
出何典记——指无稽之谈。语见《后汉书·边韶传》:“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出何经典——指不知所说出自何书,有无根据。语见《后汉书·孔融传》:“融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操不悟其嘲己,问‘出何经典?’”
傅粉何郎——傅粉:敷粉,抹粉;何郎:何晏,字平叔,曹操养子。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泛指美男子。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何患无辞——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源自《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何乐不为——乐:乐意;为:做。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此地河道,为患已久,居民被害已深,闻贵人修治河道,虽士商人等,亦必乐于从事;况又发给工钱饭食,那些小民,何乐不为?”
何去何从——去:离开;从:跟随。离开哪儿,走向哪儿。多指在重大问题上选择什么方向。语见战国·楚·屈原《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语见《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今夕何夕——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指此是良辰。语见《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日饮亡何——每天饮酒,不过问其它的事情。源自《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馀事”。
谈何容易——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语见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汉书·东方朔传》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语见《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语见《礼记·大学》:“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相煎何急——煎煮得为什么那样急。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去几何——去:距离;几何:多少。彼此之间相关多远呢?表示差别不大。语见《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有何面目——指没有脸见人。语见《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语见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其二,成语中的“何”字用作副词的。例如:
何所不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语见宋·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檄,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见闻所未及,遂以为诞也。”
何足道哉——足:值得。哪里值得谈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语见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语·杜牡之》:“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何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提及,谈及。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源自《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何足介意——指没有必要放在心上。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度尚传》:“所亡少少,何足介意!”
何足为奇——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表示不值得奇怪。语见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孙先生,恰才你摆的阵势,都是可破的,何足为奇。”
噬脐何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源自《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
于心何忍——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语见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追悔何及——悔恨以往的事情,但已无法改变了。亦作追悔不及”。语见《旧五代史·庄宗本纪八》:“将士经年离隔父母,不取敕旨归宁,上贻圣忧,追悔何及!”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慎守诀》:“世上之人,多嗜欲伤生伐命,今古共焉;不早自防,追悔何及?”
弋人何篡——弋人:射鸟的人;篡:取得。射鸟的人无法取得。旧喻贤者隐处,免落入暴乱者之手。语见汉·扬雄《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