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裂了打吊针?这个有讲究

随后大家就开始讨论,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有啥用?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研究员@文物医院 用我国石窟类文物举例,第一时间为大家进行了科普。

“我国石窟类文物长期面临着水患、石窟岩体稳定性及石雕表面风化等病害的威胁,岩体裂隙灌浆的办法是目前解决石窟岩体稳定性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无法加压渗透,只能采取这样自然渗透的方法,以防止小的裂隙病害继续恶化。”

网友恍然大悟,原来为石窟文物“打吊针”,是有讲究的。

其实,为石窟文物“打针”、“输液”的操作,多年前就被报道过。这种方法,是保护石像,壁画等文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新闻网2011年曾报道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的工程师用“打针”的办法,修复山西太原王家峰徐显秀墓中的古壁画。

当时山西新闻网指出,工程师会用胶粘、打针、输液、接骨等方法,对千年壁画进行修复。

在常年潮湿的墓室中,壁画空鼓最为普遍和严重。治好这样的“大病”,打针是最好的方法。打针的注射器用的是最细的1号不锈钢针头,注射器内装有20毫升乳白色液体,这是专家们为徐显秀墓壁画特别配制的黏合剂,混合有白灰水、聚乙烯醇缩丁醛等,十分黏稠。在空鼓中注入少量黏合剂,就能将白灰层和外壁黏合为一。这种注入黏合剂的方法叫做“点状注射法”,是目前修复壁画空鼓最有效的方法,2004年,莫高窟第85窟壁画采用“点状注射法”成功修复。

此外,媒体报道,今年,在重庆大足首次对宝顶山结界造像强项加固。工作人员将灌浆材料环氧树脂,通过皮管输入到裂隙内部,像“输液”一般,来稳定岩体。除此之外,在造像的下部,已经通过条石砌筑实现了基础的稳固。

2019年,明孝陵600多岁神道石像首次大规模“美容。神道石刻所用岩石材料均为石灰岩,600多年来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表面污染以及生物侵蚀、溶蚀、裂隙、残缺、断裂、空鼓等多种类型病害。为了更好地保护神道石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文物价值,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经过慎重考虑、严格筛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明孝陵神道石刻保护修缮项目前期勘察实验方案设计”的任务,根据文物自身病害特征,选择其中一对翁仲石刻进行修复实验。

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鹏斗介绍,翁仲路主要有石像8个,4个文臣4个武将,而且是2对年轻的,2对年老的,表示后继有人。这次维修的是翁仲路的第1对年轻的武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修复技师韩允建介绍,这两个石像表面的苔藓特别多,还有裂隙,大的裂隙、贯穿的裂隙也比较多。

参考石质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修复人员采用物理清洗、表面脱盐、空鼓灌浆、裂隙灌浆、细小裂缝修复、局部修补等一系列针对性修复技术对石刻实施保护,并将在后期进行定期养护与监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