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儒小贤|名字虽然是神话中的仙山,但是在唐代却十分重要!
我是儒小贤
来自齐文化发祥地淄博
关注wo,我有话对你说
蓬莱原本只是个小港湾,汉武帝因寻觅三座传说中的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不成,便将此地命名为蓬莱,以解心头挂念。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置登州府辖文登、观阳二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唐武则天时再置登州府,府治原本设在牟平,神龙年间迁蓬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一度改登州为东牟郡,但在干元元年又改为登州。此后,登州一名一直沿用了1000余年。其辖区包括今天烟台市的牟平、蓬莱、龙口、海阳、莱阳、招远及威海市全境,也就是山东半岛的东半部。
唐代的登州“东扼岛夷,北控辽东,南通吴会,西翼燕云”不仅是与广州、交州、扬州并称的四大通商口岸、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而且是重要的海防前哨。境内又多良港,黄县(今龙口)、芝罘(今烟台)、成山(今荣成)等很早就见之于史书。
登州也是唐时国内陆路交通网的东方终点。唐代国内交通干线称为“贡路”,从两京(长安、洛阳)通往全国州、府和羁縻州的主要经线“贡路”共11条,经线间横向连接的主要纬线“贡路”又六条,每条经线、纬线又有主线、支线相联通,加上唐代修筑的13条陆路交通线,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再连接7条通往域外之道。如此,登州作为东方门户的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唐与东北亚、东亚交通的主要窗口。大批的学问僧、学者、留学生、使者往来各地,唐代使臣渡海去朝鲜、日本的出发地也在登州。
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发动著名的“大化革新”,曾经连续18次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前几次的路线都是由江东半岛穿过庙岛群岛到达唐朝的东方门户——登州,再由登州到达长安,回国时也走这条道路。当时日本称此条线路为“新罗道”也是当时最安全的道路。
唐永隆三年(公元681年)新罗新文王继位,接受唐朝册封,恢复正常邦交,其后与中国的使节往来及留学生的派遣走的也是这条道路。在唐代,由登州往返的朝鲜遣唐使达30余次,至于往来的商人、学者、留学生、学问僧等更难以统计。大批新罗,百济人在登州的蓬莱、牟平、文登经商、做官、定居,久而久之,他们聚居的街巷被称为“新罗坊”(直到今天烟台,威海一带仍然有许多韩国人聚居,市面上韩文招牌比比皆是),著名的新罗商人张保皋,曾经在徐州(武宁军)当军将,后回到新罗被任命为清镇(莞岛邑)大使。张保皋既有唐朝军,又取得新罗政府的支持。公元828年他在山东半岛和苏北沿海从事贸易,其事迹,中、日、朝三国史书都有明确记载。
登州在唐朝的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东亚各国的贸易。日、朝使节与商人在登州港上岸后携带货物在此交易,或南下楚州(淮安)、扬州、明州(宁波)、广州换回自己的所需的货物。登州港背后有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内陆作为依托。在古代,青州、淄博的纺织品、编织品、瓷器;济宁的农副产品都是从登州出口到日本、朝鲜。
蓬莱,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与中国“西方昆仑神话”相对应的中国“东方蓬莱神话”。三神山传说的流传,历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动的兴起,奠定了蓬莱在中国东方神话中的地位,使得“蓬莱”成为“仙境”的代名词。
根据史籍记载,蓬莱北边的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因而演绎出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
“八仙过海”,是著名的道教故事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宝,铁拐李有铁杖,汉钟离有鼓,张果老有纸跌驴,吕洞宾有长剑,何仙姑有花篮,韩湘子有箫管,曹国舅有玉版,蓝采和有大拍板。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宝各有妙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八仙的文学艺术作品比比皆是,甚至在新娘出嫁时所乘的轿子上以及印糕上,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造型。明代出现的青花瓷瓶上有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图案,其中也有八仙祝寿的场面。在民间,有一种颇为人们所喜爱的方桌叫“八仙桌”,都说明八仙在人们心目中的深刻影响。
八仙过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见于明吴元泰的《东游记》。该书写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
据说八仙过海就是从蓬莱入海,更为蓬莱的神仙传说增添几分色彩。
我是齐鲁儒小贤
关注我,带你一起了解齐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