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分清讨论【层次】
在孩子们作文的常见问题里,有一类我们之前还没谈到过,那就是对讨论角度的选择,以及对细节的筛选。
有时候孩子们写一件事,会把所有细节,不加选择地都写进来,但这些细节却分属于不同的层面。这会导致他们在确立文章核心的时候,显得很飘忽,既想谈这个、又想谈那个,结果哪个都没有谈透。
的确,现实中的许多事情就是如此,细节纷繁、涉及到好多个层面。但在写作中,我强调过:一篇文章只能有1个核心。这就需要我们对所写的事情有所分析、对细节有所选择。
比如最近我有个学生,写了篇关于编程课的文章:
前半部分,写他发现某个同学在考试中接受家长的远程指导;中间写他把这件事告诉父母,但父母没有反应,令他略感失望;后半部分写他无意间发现父母在悄悄学习编程,希望能在未来给他支持。
这个故事,就属于比较典型的“重点漂移”。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要批评这种作弊的行为;看到中间部分的时候,我对“略感失望”的理解也是:作者或许希望父母能对这种行为有所批评。——这看起来像是一次对价值观的思考。
但后半部分的故事却转到了另外一条轨道上,说的是父母不懂编程,无法(像其他某些父母那样凭借专业能力)引导孩子;但他们虽然表面上不说,却并非不关心孩子,他们悄悄地学习,就是为了陪伴孩子。——是不是画风完全变了?
我相信这前后两段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作者在经历这两段情节时的感受,也是真实有过的。我也能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它们都放进了文章里——因为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都与“编程课”有关。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这其实是2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分属于2个完全不同的层面。
把层面分清楚了以后,作者就要做个取舍:
如果想重点谈父母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孩子(虽然我觉得这个话题略有点老……),那么就要把文章限定在学习与陪伴层面,把开头部分的重心放在:自己在学习编程时遇到困难;而同学有具备专业背景的家长指导,这样的一个冲突上面;弱化对作弊问题的讨论——不是说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如果你想讨论,最好另外再写一篇文章。
那么,如果想重点谈作弊问题,那么就要重点叙述考试与远程指导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可以探讨“指导”与“作弊”的边界在哪里,也可以探讨不同的人对这件事的不同反应——比如同学、同学家长、自己的家长;以及包括自己又羡慕、又觉得好像不太对、又怕这个“不太对”是不是嫉妒使然……等等的复杂心情。
最后试着找出自己的观点。至于父母悄悄学编程支持自己,也可以往对作弊问题的思考上靠:父母的做法,不正是“不作弊”、踏踏实实学习,学到多少支持孩子多少吗?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要点呢?
❶ 直接来自生活的片段,只是素材,还需要经过分析、裁剪,才能形成文章。这就像刚挖出来的钻石,还需要经过切割、打磨、镶嵌等一系列的工序,才能够成为璀璨的首饰。
其实这也就是我反复在强调的“五步写作法”:收集素材——选择&建立核心——搭建结构——补充细节——落笔写作。
不过,之前说得更多的“收集素材”没有做到位,导致内容欠奉;而今天重点强调的是“选择并建立核心”没有做到位,就会出现(1)有不相干的细节乱入;(2)文章的核心不清晰、或重点漂移。
❷ 一篇文章只能有1个核心,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只讨论1个问题、只表达1个观点,要聚焦。所有内容都要像对准箭靶射箭一样,盯牢这个核心;不相干的内容要坚决放弃。
但我知道大家可能遇到的情况是:这也是真实感受、那也是真实想法;这也想谈、那也想讲。对这种情况,处理办法是:选出最想谈的那个点,先写成文章;其他的点,如果还是很想谈,就另外再写。
当你想到还可以另外再写一篇文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丢掉其他想谈的内容,或许取舍就会变得容易一些。(也有可能你想到还要再写一篇,实在太烦了!就直接把这些次要的点抛弃了……)
❸ 为此,就一定要把事情、把问题的层面分清楚。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同一件事(比如都是关于编程课的),但从本质上看却是2件不同的事,分属于2个不同的层面。
这一点是最难的。前面两点其实只需要大家真的注意起来,肯花时间、花力气去做就可以了,但这第三点却需要相当程度的思维训练,才有可能达到。怎么做呢?
这就没办法一蹴而就了。建议大家平时遇到事情(其实任何事情都可以),多思考、多讨论,有意识地去分辨:这件事情里包含着哪几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要把它们混杂一起。
我知道这样讲还是不够,未来再好好琢磨怎么给大家做思维训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