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饿饭到冲饭|文化名人文隆胜寄语青年“珍惜今天”

年轻的心,壮志凌云
青年节快乐
[5/4]
冲饭

青年人就是要有一股子冲劲!

冲饭勾起的记忆

看到图片题名“冲饭”,感到新奇,勾起了我的记忆,有人主张改,我觉得不必。这青春矫健的脚步是奔向食堂,大家每天要去的地方。

我是农村来的“大肚汉”,在恩高食堂吃了3年,给我留下最深的记忆是不堪回首的“饿饭”,整整饿了一年半。那是三年困难时期,“老大哥”弃义,政府工作出错,老天爷又偏偏不下雨。

那时我们吃的是缽缽饭,拳头大的一块包谷面坨坨,菜是稀汤寡水的白菜萝卜,打“牙祭”那是奢侈的事。饿得我,不,我们头昏眼花,夜里睡不着觉。好心的几个女同学,饭量小,有零食,星期天可以回家,她们分工,每人抠指头大一坨,保我们几个大肚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记忆犹新,仍存感激之情。

屋漏偏逢连阴雨,那年地区召开公社会计大会,为了助兴,举办青年摔跤比赛,居然把我作为学校选手,几个回合,我勉强赢了一局,十分狼狈地败下阵来,想想,一个吃不饱饭的人,能赢吗?

离高考不远了,一天我去到张德洽副校长办公室,提出辞去“学生会主席”,他问:“为什么?”我说:“我要备考?”他问:“还有呢?”,我说:“我饿”。他不再往下问,我发现他眼圈红了,就离开了。

一天夜里,我们几个干部开会,开得很晚,实在饿得不行,冒着被发现,受批评的风险,不约而同,想到去“偷”班里自留地的白菜,拿来洗吧洗吧,开水一煮就吃,连盐都没有。

有一个厚道老实,成绩也不错的大个子同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天他“偷吃”了一缽饭,被人发现,告了密,在那个“左”的年代,被视为经不起“考验”,立场不坚定,居然以政治“不合格”剥夺了高考资格。后来他的人生路是如何走的,是我一直不忘,一直惦记的问题。

我们这帮人就是饿着肚子,也要奋发读书、积极劳动、关心社会,老师们、教工们、同学们相互鼓励、相互安慰、相互帮衬,跨越了那段难熬的历程,走向阳光灿烂的彼岸,我们多数人取得了比较好的高考成绩,走入社会做出自己应该,也能够做出的一份贡献。

由于这些磨难,让我养成了一生节俭,不浪费一分钱、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的习惯。每当看见一些人为了“面子”,浪费的比吃下的多,面对自助餐“不拿白不拿”,很多菜倒入“泔水桶”,虽然多由公家开支,我也十分难受,常常想起那忘不掉的灾荒年。

年轻的校友们,赶上好时代,不再饿饭了,这就是幸福。不知我们的恩高食堂现采取什么就餐方式?是大锅饭、份饭,还是刷卡,无论哪种方式,都不能浪费,都要注意节约,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

勤俭节约,不浪费,不仅仅是一点物质、粮食而已,它是一种精神,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就是我们恩高的传统、灵魂,我们要永远继承它、保持它、发扬它。

我坚信,今天在校的年轻校友,多数人都会做得很好,因为其中不少同学来自农家,他们亲眼目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自己,地里劳作的艰辛,他们也会牢记并践行唐朝诗人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恩施高中1960届校友文隆胜2017年5月4日来稿

一名外交官的成长经历

文隆胜,男,193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他曾是外交学院科班出身,学的是法语,从事文化外交和科技情报工作,一辈子和法语国家打交道,从翻译到副局级文化参赞,19次公派出国,常驻、考察和访问的国家达18个。

  1938年3月5日,文隆胜出生在湖北利川团堡茅坡口。

当地有一种说法:“宁可死做官的爹,不能死要饭的娘。”可偏偏文隆胜两岁多时,母亲因病离开了人世。父亲是又忙又严厉。继母能干少语,不容易亲近,生了5个弟弟。倒是姐姐背他抱他哄他,洗洗弄弄缝缝补补,承担起了母亲的义务。

  别家的孩子可以捉迷藏、打陀螺、放风筝、掏鸟窝,文隆胜不行,放牛、砍柴、割牛草、编草鞋,什么事儿都做,但他最怕的是磨包谷和裹烟叶,因为要熬夜,又太累,别说一个孩子,就是大人也受不了。

  1945年,文隆胜7岁时,家里把他送到离家5公里外贺家坪的私塾启蒙。13岁时,他父亲腰痛病加重,文隆胜被迫辍学,当起了没有犁头高的农民。中耕、薅草、施肥、犁地,样样独当一面。

除种地之外,文隆胜还积极参加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热情高涨,13岁就被破格吸收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夏天复学,1954年于利川团堡中心小学毕业,到恩施参加会考,以恩施考区第一名考取了恩施初中,毕业后升入恩施高中。

  初、高中6年,文隆胜一直是班干部: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团总支委员、团委会委员。除专心读书之外,文隆胜还要处理很多事情,开会、谈话、调解、演出、游行、比赛……什么都得计划组织,样样都要带头,假期还要做工挣学费,很少能回家。

  1958年,北京举办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文隆胜作为全地区唯一的中学生代表参加参观团,第一次进省城,第一次到首都,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积极性更高。

  中学6年,他吃了超过常人的苦,受了超过常人的累,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收获:三好学生、模范团员、红旗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乃至被树为专区红旗青年,事迹在专区报上登载,红榜、奖状一大摞。

  1960年高中毕业时,省教育厅来恩高预选两名留苏学生。领导谈了话,文隆胜填了表,办了手续,后来大概因为中苏交恶未能成行。

高考后,文隆胜被文史类名牌大学——北京外交学院(当时叫国际关系学院)录取。

  1965年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后。他曾先后在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国家一机部、文化部外联局及中国驻阿尔及利亚、法国、贝宁等国大使馆工作,历任翻译、一秘、处长、文化参赞等职。

  三十多年出国19次,足迹达18国,为建设辽阳化纤厂引进设备和检验,为北京从国外引进机械化饲养牲畜和禽类先进技术设备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作出了贡献。

文隆胜给收心斋的留言: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年近“耄耋”,仍时时怀念母校——恩高,怀念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怀念老师们谆谆教导,是恩高的力量,激励我顽强的奋斗。新校区我还没机会走进,看来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非昔比。希望年轻的校友们,倍加珍惜,继承和发扬黄家峁的艰苦奋斗精神,好好学习,全面发展武装自己,随时准备为建设和保卫我们的祖国做贡献。 借此感谢制作这个图文并茂好作品的所有工作人员。 1960届老校友 文隆胜 2017.04.29 于 法国

文化名人
文隆胜翻译出版小说《可恶的牢院》,编著《巴黎旅游指南》、《从土家苗寨走向世界》,参编《法国机电词典》、《法国文化概况》等书,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介绍异国风情文章多篇。

冲饭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