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经常被“忽略”的一位,即使知道也一时想不起来是谁

如今曾巩的名气远不及唐宋八大家里其他七位,可是在他那个时代,曾巩之名盛传天下二十多年。尤其是曾巩的文章,无论是士大夫还是普通人,都争相抄写诵读,据说其文章自落成那一刻起,不出一月就能传遍天下。

进士之家

曾巩在年纪尚幼之时,就表现出极好的学习天赋,初读诗书时便能成诵,到十八岁时便结识了王安石,两人以文章相识并结为好友。

很快,曾巩靠他的学识把名声传到了四方,只不过他不擅长那种应试教育的时文,故而数次参加考试都榜上无名。
在其父亲去世之后,曾巩只能离开太学回家侍奉继母,抚养弟弟妹妹。连曾巩也算上,家中一共是一十四口人,很难想象他是怎么渡过了接下来的十年岁月。
直到公元1057年的时候,这一届会试由欧阳修主持,将时文考题更换为古文、策论。苏轼、苏辙两兄弟也是这一年参加会试,兄弟两人都同登进士及第。
曾巩这边更厉害,两个弟弟一个堂弟连他在内,兄弟四人同登进士及第,中国科考历史里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盛举。

小说中范进中举就喜极而疯,而进士在曾家却显得格外平常,曾巩这一辈进士有6个,他父亲那一辈也是6个,他爷爷辈7个,百年里三代人中了19个进士,自古以来没听说过第二家。

曾巩的文章思想

文章的形成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等,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思想为核心,词句为外表,这就成了文章。

想要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就得看作者往文章里倾注了多少思想,一个人的阅历越丰富,他的思想也就越有价值。

曾巩的文章在当时确实是一枝独秀,例如王安石就曾说过,同他交往的人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写出曾巩文章的水平。

在文章思想上,曾巩主张文以明道,这个“道”有许多种含义,曾巩文章里的不外乎两种,“先王之道”和“圣人之道”。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曾巩的先王之道就是“养民之性,防民之欲”,用文章来教化治理百姓。
曾巩推崇儒家学说,他认为只有振兴儒学才能以文章济世,圣人之道就是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的经书典籍。
既然要明道,那就必须合乎“理”,如果不合理又怎么能明道?而这个理便是出于道,道同则理同,道不同则理不同。

所以曾巩就反对百家的理,尤其是佛道二教的理,神仙菩萨、生死轮回这种说法明显不合乎理。他认为只有推崇儒家孔孟的理,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

曾巩的文章风格

历代对曾巩的文章评价不少,当归结起来时就是一个“素”字。曾巩的这个素也就是质朴、淡雅的意思,没有堆砌辞藻,也没有繁杂的典故引申。

正是因为他的文章素,所以现在曾巩才不像八大家里其他几位一样知名,甚至人们在谈及八大家里都有谁时,他总是其中被漏掉的那一位。
主要还是现在人们评价文章时,无外乎是什么如天马行空、如崎岖的山峰,还有长江黄河、汪洋大海之类,想要说明的无非是磅礴大气、奇绝犀利等等。
曾巩的文章别具一格“如泽波春涨”,属于那种你不认真读就不知其中真正滋味的文章,没有金句绝句,如今少有人知也很正常。
无论是山还是海,都是在远看时才能感受到那种气势,而曾巩的文章你必须靠近了仔细研读,但现在的社会恐怕很少有人有那个闲工夫。
曾巩为什么好,就是人们能从他的文章中学到东西。越有生活阅历的人,越能感到其中的妙处,有一种“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觉。
譬如李杜,数千年来也就只有一个李白,别人模范反而显得不伦不类。而杜甫则显得更亲近一点,人们好歹还能触及到一点。
并不是贬低杜甫抬高李白,而是两人风格的不同,李白实在学不来,而曾巩的文章便是如此,而且你还能学得有模有样。换言之就是懂得自然懂,你不懂也有机会懂,比想要搞懂李杜简单太多了。
曾家才子无数,曾巩是在其中是最为出色的一位,除了文学方面“衍俗雅重,自成一家”之外,他的思想的深度也是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原因。
在2009年,曾巩写给同乡的一封信就拍出了上亿的价格,是中国第一件拍卖过亿的书法作品。除了历史意义以外,可见其书法也是当得起大家之名。

参考文献:

《宋史·曾巩传》

《曾巩文章论》

《论曾巩的影响和评价》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微信号|历史典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