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 | 《创新:不灭的火炬》:科技创新是能源革命之匙

摘要

绿色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本质是成本竞争,即降低绿色溢价。在资源品属性明显的化石能源时代,边际开采成本也不断推高,创新驱动的目的是最大化使用有限的化石能源。而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制造业属性较为明显,我们认为未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能源制造业将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具体看,绿色能源创新的激励是通过更低的制造成本限制竞争对手进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但行业后发技术优势明显,限价获得超额利润持续时间有限。从过往发展来看,我们认为绿色能源创新是以渐进式创新为主,激进式创新为辅。

绿色能源科技创新以激进式创新为代际标志,体现为光伏、新能源电池产品在效率、性能上呈现跃进,但初期成本不一定占优,需借助渐进式创新,通过设备国产化、材料单耗下降等小步快跑的技术迭代,形成成本优势、主导市场;能源互联网技术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打通各要素,产生经济效益,为绿色能源赋能。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光伏、新能源电池在技术上与海外不存在代差,同时成本具备竞争优势,带来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全球配套份额的提升,头部企业获取到超额利润;而能源互联网/能源数字化带来增量市场空间收益和对于基础设施环节的外部性激励。创新的来源主要来自R&D,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等。资金来源方面,政府财政、政策性银行、资本市场、企业自有资金及VC/PE机构从不同程度支持了行业的发展。

从光伏、锂电过去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的创新以渐进式为主、激进式为辅。在整个过程中,政府政策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补贴培育需求、引导需求升级,再到“示范项目”促进行业技术不断进步,为产业链规模化生产、成本下降提供试错平台。企业间则是通过激烈的竞争给行业带来了“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式升级。我们认为当前的扶持政策仍可在其他绿色能源发展如氢能、储能、碳捕捉技术应用中推广。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我们在激进式创新方面仍较为薄弱,人才和科研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增强,同时更好的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将促进企业创新动力,并需对产能无序扩张加以关注。

我国绿色能源产业链横向风险主要来自新型电池激进式创新技术风险,该方面国内企业与海外均处于同一起跑线,研发进程不存在明显落后,风险整体可控。纵向风险主要来自部分未国产化环节和稀缺资源环节,技术环节除半导体属于系统性落后,其余设备和材料环节落后幅度较小,风险整体可控;而关键性资源主要依托新型电池技术如钠离子电池来部分解决。同时,我国光伏及动力电池由于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需安全系数较高。

正文

绿色溢价—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的本源

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的本质是降低绿色溢价

根据我们在《碳中和经济学》中的定义,绿色溢价是指使用零排放技术的生产成本较当前有排技术提升的比例。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能源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降低绿色溢价的过程。我们认为主要在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是刚性的,能源领域创新并非为创造新的需求和产品,而是在较为一致的终端能源形式下(如电)的成本竞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制造和使用成本是能源创新的方向,比如煤炭替代自然能源,油气替代煤炭,光伏、风力发电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逐步取代。因此本章我们所谈的绿色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本质是成本竞争,即降低绿色溢价。

图表11.1:过去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中成本变化

资料来源:BP,Solarzoom,风电、光伏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能源创新特点:从资源品属性转向制造业属性

化石能源时代,能源具有强资源品属性,伴随化石能源消费量增长,其边际开采成本也不断推高,开采难度逐渐增大,创新驱动的目的是最大化使用有限的化石能源。而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资源品属性大幅弱化(太阳能、风能资源均来自太阳辐射),展现出强制造业属性。我们认为未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能源制造业将是能源安全的核心。

图表11.2:绿色能源时代资源竞争转向制造竞争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当前绿色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关键在于降低绿色溢价,在《碳中和经济学》中,我们测算在2021年,电力行业在发电环节有6%的正绿色溢价、消纳环节有36倍的正溢价,输配电成本假设不变,电力行业合计有17%的正溢价。到2030年,在发电环节有17%的负绿色溢价,电力行业合计的绿色溢价转负至-4%。

图表11.3:电力行业绿色溢价2021/30(中金研究部电新组预测2051年起我国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

资料来源:中电联、风光水核公司公告、高工产业研究院,艾意凯咨询,国家能源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能源科技创新总图

绿色能源创新是不断降低绿色溢价的过程。具体看,绿色能源创新的激励是通过更低的制造成本限制竞争对手进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凭借成本优势获得超额利润,但由于后发技术明显,限价获得超额利润持续时间有限,展现出技术创新快速迭代的特征,究其创新来源,我们认为是以渐进式创新为主,激进式创新为辅。

纵观绿色能源发展,渐进式创新可谓贯穿发展全过程,比如光伏晶硅中的硅片切割方式变化、钝化发射极及背接触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ontact,PERC)取代常规铝背场电池等;动力电池的三元配方改进、隔膜工艺改进等。这类创新主要依靠工艺、流程优化,更多来自做中学、用中学。而激进式创新往往是由研发主导的跨代际的产品突破,比如光伏领域,薄膜电池、钙钛矿电池,动力电池领域,液态钴酸锂电池、液态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和固态电池。

收益方式方面,我们认为研发投入带来的超额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是绿色能源行业主要的方式。资金来源方面,政府财政、政策性银行、资本市场、企业自有资金及VC/PE机构从不同程度支持了行业的发展。

图表11.4:绿色能源科技创新总览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能源创新:渐进式是主线,激进式跨代际

创新类型

整体上,绿色能源科技创新以激进式创新为代际标志,代间通过渐进式创新持续迭代。激进式创新以代际为标志,产品在效率、性能上呈现跃进,满足需求转换或升级,但初期成本不一定占优,需通过规模化以及渐进式技术迭代推动成本下降,构建绿色能源成本竞争核心优势。

图表11.5: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类型

资料来源:GGII,CIAPS,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能源激进式创新

►光伏:激进式创新主要为底层吸光材料介质的变化。光伏技术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提升光伏发电较其他电源的经济性。光伏的激进式创新主要在于底层吸光材料选择的变化,吸光材料的性质(带宽)决定其理论光电转换效率极限和生产成本极限。

►新能源电池:新能源电池激进式创新是为了获得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及经济性的产品。新能源电池的两次激进式创新:(1)2010年后,锂电需求由消费电子转向电动车,后者对能量密度、安全性及成本的需求驱动锂电技术由液态钴酸锂转换为液态磷酸铁锂和三元;(2)未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第三代电池技术有望带来更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低成本的产品,我们预计规模化量产在2030年左右。

图表11.6:光伏电池激进式创新

资料来源:First Solar,晶科能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7:新能源电池激进式创新

资料来源:GGII,CIAPS,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能源渐进式创新

新一代技术凭借渐进式创新,通过设备国产化、材料单耗下降、材料效率提升等小步快跑的技术迭代,形成成本优势、主导市场。

►光伏:当前主流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以渐进式创新为主。过往15年,依次通过:1)多晶硅生产国产化+冷氢化技术突破,多晶硅生产能耗大幅下降;2)单晶硅片金刚线切割技术突破,高效率单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3)高效PERC电池取代传统铝背场电池,实现了光伏度电成本下行94%、效率提升10个百分点。

►新能源电池:渐进式创新及规模化驱动降本。渐进式技术创新体现在2点:1)核心技术,如锂电设备、锂电制造、锂电材料国产化,如锂电核心设备国产化率从2008-2020年由20%提升至90%;锂电和材料制造国产化率由2010年40%提升到2015年100%;2)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带来单位材料用量下降,如磷酸铁锂通过工艺优化提升压实密度,能量密度由110-120wh/kg提升至200wh/kg;三元锂通过材料优化提高镍含量,能量密度由160wh/kg提升至300wh/kg。

图表11.8:光伏电池渐进式创新

资料来源:BP,CPIA,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9:新能源电池的渐进式创新

资料来源:GGII,CIAPS,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能源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能源行业正在面临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考验。能源互联网将能源电力基础设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多种形式、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在感知下进行决策与控制。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重构现有的能源产销体系,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打通各要素,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为绿色能源赋能。

►能源互联网/能源数字化本质上是对传统能源产品生产、输送、消费的流程创新。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在于打通互联网、传统电网,甚至包括水、热、气等基础设施网络,将互联网技术融合至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是对现有技术的融合和重组。

►能源互联网/能源数字化也是一种服务创新。通过数字化为传统电网赋能,改变传统能源服务的模式与格局,催生新业态,全方位提升用户用能体验,同时也丰富收益方式,进一步带动能源互联网发展。

创新激励

创新激励方式包含:新产品/技术可以垄断价格获得超额利润;降低产品价格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阻止竞争者进入;此外还存在增量市场空间、外部性激励等方式。

激励方式:降低成本/价格获取市场份额

以光伏为例,多次技术变革均推动了度电成本在2010年~2020年之间大幅下降84%至0.38元/度电,逐步对传统能源形成替代。如多晶硅环节协鑫突破冷氢化技术;硅片环节,隆基将传统的砂浆切割切换为金刚石线切割。光伏行业的渐进式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降本的过程,而降本则带来了产品在市场上更高的竞争力,以及下游光伏作为一种能源和其他种类电源相比的性价比优势。而在整个降本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家层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帮助生产企业,1)通过补贴提升光伏项目投资收益,创造国内下游需求,减轻“双反”(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对国内企业的需求影响;2)通过“领跑者示范项目”加速技术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和推广,加快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产业升级。

图表11.10:光伏度电成本及各国年新增装机占比

资料来源:BP,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11:光伏主材各环节中国产量份额

资料来源:BNEF,CPIA,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进一步关注单个环节的技术,以光伏PERC电池对传统铝背场电池的取代过程为例,可以发现,创新带来了效率提升,使得单位瓦数成本降低,实现了PERC电池对铝背场电池的取代。

图表11.12:单晶PERC电池与单晶电池价格对比

资料来源:Solarzoom,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13:2016-2020年各类电池技术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CPIA,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能源电池方面,下游新能源车具备消费品属性,电池技术以满足电动车消费需求(主要是续航和安全性)为首要前提,在技术相当下,成本为企业竞争市场的核心要素。在中国动力电池2010-2020年发展期间,激进式和渐进式创新共同推动中国动力电池技术与海外电池厂商保持同步,如宁德时代在2014-2015年率先突破中镍三元电池技术、并在2019年成功量产高镍NCM811三元电池,在高续航电动车电池技术上具备与海外电池厂LG Chem、松下等相当的实力;同时,在磷酸铁锂技术上,宁德时代通过材料体系和工艺迭代,使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由期初120Wh/kg提升至200Wh/kg,在中低续航电动车电池技术上处于行业领先;在整个电池技术方面,国内与海外无明显代差。在技术同步基础上,中国通过补贴政策和“电池白名单”制度,为国内锂电产业链创造需求、带来规模效应;电池企业和产业链也通过持续的提升核心材料国产化率以及材料体系和工艺迭代降低成本,带来产品在市场上更强的竞争力,使得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在全球的配套份额不断提升:中国动力电池价格在2010-2020年下降83-85%,当前比海外低15-20%;对应的在全球锂电(含消费等)供应份额至2020年提升至35%,其中动力电池提升至46%;四大材料环节2020年中国占全球供应比例达到60-70%。

图表11.14:全球锂电供应份额和价格变化

资料来源:GGII,CIAP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15:动力电池各环节中国产量份额

资料来源:CIAPS,中金公司研究部

激励方式:外部性+增量市场空间

能源互联网/能源数字化的创新激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数字经济赋能带来的增量市场空间收益;二是对于基础设施环节的外部性激励。

►通过外部性激励传统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积极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对于电网企业等基础设施运营商,能源互联网/能源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带来的价值体现在提升对用户、上下游产业链、社会公众、政府的服务质量提升,包括:1)服务政府科学监管、社会治理、智慧城市建设;2)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高电气化水平、提升终端能源综合利用效率;3)促进电网更加安全可靠、友好互动、开放共享;4)提升用能体验,服务质量;5)服务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通过增量市场空间激励各类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创造新型业态。除了由基础设施运营商提供的传统能源服务以外,基于能源数字化可以开展面向能源消费用户的增值服务(能效管理、虚拟电厂、能源交易等),面向上下游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信息咨询等),面向社会公众的衍生服务(金融、电商、广告、流量等)。

图表11.16:电网创新激励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17:商业模式创新激励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创新来源

创新来源:始于R&D,精于技术升级和规模化应用

成本下降是光伏、新能源电池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而创新来源渠道往往是多样的,既可以来自多年的实验室的学术研究-从“零”到“1”,也可以从生产过程中找到突破口,实现不断地升级,两者相辅相成。

►激进式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承担着引领技术革新的重要责任,通常首先依托于实验室多年的科研成果,进而实现产业化、在市场上展现竞争力和活力。光伏的两代技术-50年代的晶硅发电技术和70年代的薄膜电池技术首先诞生于欧美发达国家,当前第三代的钙钛矿技术正在实验室、高校研发到量产过程中。而锂电池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则是看到每次技术创新除了带来更高的效率外,也在适应不同阶段下消费需求的升级和转换。创新团队打造、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渐进式创新往往是体现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对既有的技术加以优化升级,企业是推动创新的主要力量。我们在光伏行业的各个环节都看到了企业发动渐进式创新的影子和效果,一直在更高发电效率和更优经济性中寻找平衡和突破。而锂电池中渐进式创新表现在核心设备、上游材料的国产化率不断走高和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摊薄材料用量。磷酸铁锂和三元的能量密度提升使得2010-2020年间动力电池Pack成本下降~85%。此外我们认为电网端的渐进式创新,调度能力增强为能源互联网提供基础,丰富应用场景、带来更多商业模式创新。

图表11.18:光伏各环节颠覆性技术创新

资料来源:图中多家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注:百兆瓦级到吉瓦级均视为量产。

图表11.19:2016-2020年各类电池技术市场份额比较

资料来源:CPIA,中金公司研究部

创新来源:技术融合+商业模式创新

能源互联网/能源数字化的创新来源。能源互联网和能源数字化的本质是能源物联网,需要先进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能源互联网需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由传统的To-B不断转变为To-C,由此产生增量市场空间,具备盈利能力。

收益方式

领先者优势,获取超额利润

高研发带来毛利率提升:我们对比国内单晶硅片及多晶硅片龙头,发现在2012-2015年,隆基股份较保利协鑫更高的研发费用率,带来了硅片的毛利率的逐渐领先,我们认为高研发投入能够带来创新力溢价。但创新力溢价维持能力不强,存在后发优势。在隆基股份分享了金刚线切割技术之后,隆基与中环股份之间的毛利率差距缩短。

图表11.20:隆基股份高研发投入带来超额利润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电网环节降本增效+增量市场商业模式创新

能源互联网/数字化的创新收益来源于基础设施的降本增效和增量市场空间的收益。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高电网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电力市场化改革后,电网企业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输配电价。电网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复杂电网驾驭能力;以数据作为提升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推动商业与运营模式转变,实现管理与业务变革,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拓展业务模式和创新商业模式,获得增量收益。我们认为能源互联网带来的新型商业模式,将成为一片“蓝海市场”,可以由新的市场主体进入,带来新业务、新用户的增长点,收益空间可类比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典型的新型主体类型包括:综合能源服务商、分布式能源供应商、用户服务提供商、数据平台运营商等。

资金来源

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政府、长期资金和市场投资三类。

政府

一般有国家直接补贴和国有企业针对国家战略或政策指明的具体方向进行创新资金投入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直接创造市场需求,提升市场规模,从而促进产业创新发展,适用于已经拥有明确市场需求空间的渐进式创新领域,例如新能源汽车、能源;后者一般针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创新投资,由国有企业开展一些具有较强外部性属性的创新活动。政府来源的创新资金通常不具有技术选择性,凡是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获得支持。

典型案例:光伏产业方面,国家发放可再生能源补贴增强下游电站投资吸引力,提升光伏产业需求;动力电池方面,自2011年起给予新能源车国补和地补,同时免征购置税,直接刺激新能源汽车需求;能源互联网方面,国家电网在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积极开展电网芯片研发,带动了相关行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长期资金

通过长期信贷或发行支持特定行业的长期债券,为重点行业企业提供较低成本的融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信用等级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创新。此类创新资金类似于政府资金投入,同样不具有较强的技术选择性。

典型案例:1)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专项贷款:2020年,国家开发银行宣布设立2500亿元专项贷款,重点支持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全球产业链方向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等领域。2)“碳中和”主题绿色债券:截至7月底,市场共发行了129只碳中和债券,发行主体均为中央或地方国有企业,规模合计1348.94亿元人民币。

市场投资

一级市场,通过私募股权基金或风险投资募集资金,为中小规模初创企业开展激进式创新开展,因此具有较强的技术选择性-由投资机构选择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技术方向进行投资。二级市场,一般通过增发方式筹措资金,推动新技术的量产和规模化生产。

典型案例:1)PE/VC参与光伏电池设备技术孵化;2)宁德时代融资:在上市前,宁德时代获得过20余家机构的投资。按目前股价,这些机构在这一个项目上总共获利超过400亿元。其中两轮投入近40亿元的招银国际资本,账面浮盈已经超过170亿元。

我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思路:政策创造需求,规模化降成本,实现内生驱动

当前绿色能源产业链的国家政策在未来40年是否可以沿用?

复盘绿色能源产业链成功原因:我们做对了什么?

1)政府补贴政策刺激需求,抢夺终端话语权,扩大内需为企业提供规模化生产机会。我国政府通过度电/购置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为光伏和新能源车创造经济性,刺激国内需求,同时通过“电池白名单”提高国产厂家竞争力。随着中国市场的建立和扩大,产业链的健全,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凸显,企业有足够多的创新试错机会,市场可以容纳各种技术路线共存。规模和集群优势进一步推动成本回落。此外,在足够大的市场下创新的边际效应高,通过降本获取市场份额和回报,再投入研发,稳固竞争力。

►光伏产业:美欧“双反”影响电池组件出口,国内启动补贴政策培育内部需求。2010-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出口占比高达90%,2011-2013年美欧相继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并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2012、2013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分别同比下降超40%和8%。2012-13年我国连发多项对光伏的支持性文件,我国2013年光伏新增装机11GW,同比增长205%,占全球新增比例为32%,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完成主力光伏需求从欧洲到中国的转换。

图表11.21:2012-2013年“双反”伊始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光伏激励政策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22:1997-2020年全球光伏年新增装机百分比图及政策复盘

资料来源:BP,各国政府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23:中国光伏产业出口金额增速及国内新增装机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CPIA,BP,中金公司研究部

►动力电池产业: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创造新能源车需求,拉动动力锂电产业发展。动力锂电的需求来自新能源车,而在发展初期需求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1)与燃油车相比不具备经济性;2)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政府通过补贴、免征购置税、免费发放新能源牌照、路权等政策为新能源车创造与燃油车相当的经济性,刺激需求为锂电产业链带来规模效应,并通过“电池白名单”制度,提高国产厂家竞争力;同时,通过不断提升补贴技术门槛(电池能量密度),引导中国锂电技术不断迭代。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从2010年1400辆发展至2020年117.4万辆,规模增长接近900倍,带动锂电装机规模增长接近100倍,过去十年新能源车和动力电池装机主要集中在中国。

图表11.24:中国动力电池历史发展变化

资料来源:SNE,GGII,工信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2)国家层面指引技术升级方向,提供试错平台,但产业链重研发和创新、将具体技术路线选择权留给市场。政府通过“有形之手”对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指引和修正,市场通过“无形之手”实行技术路线最终选择,共同促进光伏和动力电池行业向新的技术方向发展。

►光伏产业:大方向上,政府要求新能源消纳比重提升,给出各省需要达到的权重,但不会给出具体风电、光伏占比,成本更低者胜出。我们注意到,2015年国家开始推出《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对新建光伏项目的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和衰减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通过领跑者计划将发电效率要求提高1个百分点,促进高效光伏产品的市场应用,打破我国过去光伏产业多年的粗犷式发展。然而,政府并不对具体光伏电池组件路线进行限制,后者则是通过市场化竞争,以性价比、经济性指标胜出获得市场份额。

►动力电池产业:国家通过不断提升补贴技术门槛(电池能量密度),引导中国锂电技术加速迭代:2016年国家在新能源车补贴中增加对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的门槛要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不得低于90Wh/kg,且补贴额度向高能量密度倾斜、能量密度越高可获得更高的补贴权重系数;并在2018、2019年将补贴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门槛持续提升,加速推动中国电池技术主流路线从磷酸铁锂切换到更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实现与海外技术的接轨;且驱动中国电池企业在磷酸铁锂和三元技术上持续的进行材料、工艺、结构的迭代,在高镍三元、磷酸铁锂正极、CTP/CTC电池包结构上取得技术突破,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持续提升。在动力电池的发展上,政府同样未干预技术路线的选择,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对技术路线进行筛选和下游需求的匹配。

图表11.25:2015年领跑者效率较市场准入效率标准更高

资料来源:工信部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3)政策支持基础设施优化,丰富应用场景。

►光伏产业,电网消纳是最终应用端,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光伏装机需求。为了减少弃风弃光,国家发布《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调“完善电网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同时设定了清洁能源消纳率于2020年达到95%的目标。自2018年以来,国家电网范围的新能源弃电率逐年下降并控制在5%以内,国家电网运营的18条和南方电网运营的4条特高压线路输送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超过30%。

►动力电池产业,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年-2020年)》,同时各地出台充电桩建设和运营补贴政策,支持第三方参与建设,完善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

►电网、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光伏、动力电池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图表11.26:国家电网“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并网投资

资料来源:国家电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27:国家电网风电光伏装机及弃电率

资料来源:国家电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上述政策是否适用于储能、氢能、碳捕捉等绿色能源新技术应用?

►储能:顶层政策创造储能应用场景,仍需解决经济性难题

当前我国储能行业整体规模偏小,截至2020年在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中占比不足20%,行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需求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缺乏应用场景;2)不具备经济性。具体来看,应用层面,储能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配套、电网的需求响应以及用户电费管理,而我国当前电力供给以煤电为主,且电网结构较强以及终端电价便宜,整体上储能缺乏应用场景;经济性层面,当前储能(主要指电化学储能)成本偏高,且收入端商业模式单一,储能项目经济性普遍较差,我们测算发电侧光伏配储项目IRR 4-5%,内生动力不足。针对当前国内储能行业的发展瓶颈,我们认为当前的政策已部分借鉴光伏、新能源电池的成功发展经验,但仍需进一步细化,解决储能经济性难题:

· 顶层政策支持电力供应结构转型以及优化电力市场机制,创造储能应用场景。正如国家发展电动车为新能源电池创造需求场景一般,“双碳”目标从顶层驱动电力供应结构由当前煤电向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型,带来对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以及电网辅助服务需求的提升,创造发电和电网侧储能应用场景;而完善分时电价机制政策,也为用户侧储能峰谷价差套利创造了应用场景。

· 政策仍需解决储能经济性,拉动储能需求。在具备应用场景的前提下,拉动储能需求的核心要素是解决经济性问题,当前对储能经济性的扶持政策力度有所不足,参考光伏、新能源电池发展的经验以及海外储能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政策可以从两个维度出发为储能创造经济性:1)给予储能项目补贴,或者低息的资金支持;2)开放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服务,并建立较完善的储能电价机制,为储能增收。

· 引导储能技术发展,满足多元化应用场景需求。储能下游的可应用场景丰富,包括电力储能、通信储能,电力储能又包含发电、电网、工商业、家庭用户等场景。不同场景对储能的经济性、产品性能、功能要求等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不同场景,需要政策引导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开发满足适配的储能技术以达到经济性和性能的平衡。

►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借鉴了我国在光伏与电动汽车领域的成功经验

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在1)燃料电池及氢能应用成本高昂。对于一辆10.5/12米长的燃料电池公交车,其售价超过200万元,而燃油公交车售价仅约50万元,购置端价差高达数倍。而目前氢气价格大多在60-80元/kg,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成本相比燃油车用油成本高一倍以上。在工业供热、储能等应用领域氢能则更不具备经济性。2)关键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国产技术落后。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电堆的国产化,但在关键原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储氢瓶用碳纤维等材料上仍然主要依赖于海外企业。3)氢能产业链体系与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目前在制氢、储氢、运氢上暂未形成完备高效的产业链,且加氢基础设施不足,进一步限制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范围推广。

我们认为即将正式落地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与光伏上网电价、电动汽车的补贴类似,将通过政府采购与补贴带动放量,小规模放量促进降本。政府也持续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给予补贴,同时政府端采购燃料电池公交车,拉动行业最初的放量,放量带动降本,降本催生新需求,以逐步形成正向循环,推动成本不断降低迈向平价之路。此外,此次政策在各技术指标上相比此前均有所提升。同时对中长途、中重型商用车给予更高额的补贴,明确燃料电池主要应用场景。政策强调城市示范群依托于龙头企业,组织打造相关产业链。同时应建立加氢站建设运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等方面较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构建完整的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

图表11.28:燃料电池新政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资料来源: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29:大功率、中重型商用车可享受更高的补贴

资料来源: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碳捕捉:碳捕捉技术是我国电力、水泥等行业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储存(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DACCS)和配备碳捕获和储存的生物质能(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BECCS)技术也将成为未来重要的负碳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当前最大的痛点在于经济性。以火电厂+CCUS为例,安装碳捕集装置将抬高度电成本~0.4元,使火电不再具备经济性。从历史发展来看,第一代CCUS技术成本在过去十年间下降近一半,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应和Learn-by-doing降本属性。因此,碳捕捉技术政策支持的重点在于通过规划布局开展大规模CCUS示范与产业集群建设,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同时引入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政策,提升CCUS项目经济性,争取最大的减排效益。

是否需要新政策扶持?

通过本章分析,科技创新对于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绿色能源行业科技创新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是激进式创新方面较为薄弱,不难发现大部分现存绿色能源技术的理论创新均来自海外,而产业化在中国,我们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学术研究数量大于质量是重要原因,背后是人才和科研体制的深层次问题;第二是渐进式创新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可能影响企业创新动力;第三是产业规模化的同时存在的产能无序扩张问题。对此我们的政策建议是:

►建议我国加强对高校物理、化工等基础学科领域建设重视程度,加强相关人才保护、人才储备和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产学研结合,拓宽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有效激励;同时应鼓励学术研究以质量为导向,在企业创新方面,强化对发明型专利的激励。

►建议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减少企业研发投入的后顾之忧。如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戒力度,提高知识产权维权审理效率,降低维权举证难度和举证成本。

►建议加强新上项目审批管理,引导产能有序投放,防止社会资源浪费。同时产能规划也应该考虑到需求增长带来的短缺可能性。

同时,新能源供给比例的提升以及动力电池的电力需求增加对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基础设施和电力市场化建设有待加强。对此我们提出展望如下:

►截至目前,世界上尚未有独立的电网区域实现新能源渗透率50%以上。高比例新能源下的电力系统运行问题仍然是一个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建议我国通过研发、技术和制度革新加快新一代智能电网建设,以匹配日益增长的新能源供给比例和动力电池用能需求。

►建议我国加快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经济激励促进储能、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等业态发展,并鼓励相关技术创新,力争早日打破新能源消纳的“天花板”。

绿色能源产业链风险分析比较研究

总结:横向风险主要来自新型电池激进式创新技术风险,该方面国内企业与海外均处于同一起跑线,研发进程不存在明显落后。纵向风险主要来自部分未国产化环节和稀缺资源环节,技术环节除半导体属于系统性落后,其余设备和材料环节落后幅度较小,风险整体可控;而关键性资源主要依托新型电池技术如钠离子电池来部分解决。同时,我国光伏及动力电池由于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需安全系数较高。

图表11.30:新能源产业链横纵向风险分析

资料来源:IHS Markit,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为功率半导体器件

产业链横向风险分析

产业链的横向风险主要来自新型电池激进式创新技术风险。从经济性角度,光伏、新能源电池仍存在进一步降本诉求,而新型电池技术带来的颠覆式创新,可加快降本速率。其中,光伏技术主要围绕提升光电转化效率,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迭代,我们认为目前以钙钛矿为代表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若产业化,将对现有晶硅光伏产业链带来颠覆式影响;新能源电池技术则围绕固态电池(安全性大幅提升,兼具降本潜力)、钠离子电池(降本潜力)两大方向迭代,两者均较为兼容现有液态锂电池工艺及设备,主要风险来自海外关键性材料弯道超车风险。总体而言,在新型电池技术上,国内企业与海外均处于同一起跑线,研发进程不存在明显落后。

光伏产业链横向风险主要为第三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科技突破可能对当前的晶硅光伏产业链带来颠覆式影响。生产流程上,晶硅电池是以硅为基底,通过硅料生产、拉晶切片、电池处理后制成硅基太阳能电池片,最后焊串封装成光伏组件,是从原材料到组件的垂直产业链结构;而钙钛矿电池是在玻璃上直接进行钙钛矿材料、以及其他导电材料的喷涂生长,为直接基于组件环节的一步式生产。

►由于核心吸光材料变化,光伏主产业链或面临颠覆:钙钛矿技术的突破,会对晶硅电池光伏产业链中晶硅的生产、提纯、处理、封装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生产、耗材企业带来颠覆;

►对于其他通用型辅材,也有改变的要求:玻璃由光伏压延玻璃转为超白浮法玻璃镀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导电膜层;胶膜环节需要的改造相对较小,依旧可以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乙烯与其他短链烯烃共聚物(Polyolefin Elastomer,POE)胶膜;

►核心设备不兼容,后道设备或可改良:对于设备企业而言,钙钛矿电池的主要工序(薄膜制备)一般采用液体旋涂/真空镀膜两类,与当前晶硅光伏生产设备并不兼容;后道封装加工与晶硅路线有一定的共同性。

图表11.31:钙钛矿对现有晶硅电池产业链的冲击可能性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根据《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期刊定期发表的太阳能组件实验室效率记录表,我国钙钛矿研发进度处于头部梯队。我们梳理可以看到单结钙钛矿微型组件(接近量产尺寸)的效率记录均由中国企业创造,最新效率达到了20.1%;双结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尺寸的效率记录由牛津光伏(Oxford PV)保持,采取钙钛矿-异质结叠层技术路线,最新效率达到了29.5%;中国高校则在钙钛矿-钙钛矿叠层技术路线中保持领先,实验室尺寸的最新效率亦达到了26.4%。

图表11.32:单结钙钛矿微型组件效率记录由中国企业持续创造

资料来源:《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系列文章,作者:Martin A. Green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33: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记录由Oxford PV保持;钙钛矿/钙钛矿电池效率记录由中国高校保持

资料来源:《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系列文章,作者:Martin A. Green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钙钛矿电池的量产,我国企业走在世界第一梯队。目前海内外主要有三家企业在开展钙钛矿电池在常见光伏应用场景的商业化导入,从产能规模及扩产进度上来看,我国企业保持领先。根据公司披露,杭州纤纳(中国,单结钙钛矿路线)、协鑫纳米(中国,单结钙钛矿路线)、牛津光伏(英国,钙钛矿异质结叠层路线)均有百兆瓦级的量产产线计划在2021~22年期间投产。产品主要应用于屋顶光伏/建筑光伏等高溢价场景。辅材、设备方面,我国玻璃、胶膜、电池设备企业已在针对钙钛矿应用进行实验室布局;根据杭州纤纳、协鑫纳米新闻,其量产生产线拟采用自研或国产设备。

新能源电池横向风险分析:固态电池技术弯道超车风险

从电池远期发展来看,为实现2035年高端型动力电池500 Wh/kg能量密度目标,匹配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是必然选择。现有液态锂电池体系难以与此类材料稳定匹配,造成性能与安全无法兼顾的局面。固态电池具有本质安全性和更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可实现与5V以上正极和锂金属负极稳定匹配,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具体至技术路线,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电解质为核心的准固态、全固态电池互有优势,各存大量拥趸,最终应用仍需观察技术进展。我国在固态电池路线下面临的主要风险体现为技术路线风险和专利受制风险。

技术冲击:固态电池类似技术升级突破而非颠覆创新:

►四大材料技术可能迭代,短期对现有厂商的影响较小。SES、三星等采用NCM811、955等材料分别实现了能量密度450 Wh/kg、900 Wh/L固态电池,因此三元正极仍有较大开发空间,未来应用呈现高确定性。从技术路径看,尽管硫化物、氧化物全固态电池未来将不会使用现有隔膜、电解液体系,但是其大规模应用可能仍需10年时间,在此期间的准固态电池隔膜、电解液体系可能发生技术迭代,但暂时不会被替代。负极侧则是硅碳和锂金属负极的竞争,我们认为锂金属负极中期内大规模应用概率较小。

►不同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对生产工艺及设备需求有较大差异,国内技术路线可沿用70%以上传统液态电池工艺。固态电解质材料基础性质决定了固态电池的发展路线。目前主流固态电解质种类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类,配合液态电解液构成固液共混的准固态电池大致有5种技术路线。其中日韩普遍采用的硫化物类技术路线应用仍需10年,对现有电池设备兼容性较差,目前仍在实验室阶段。我国采用的氧化物类准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则对传统锂电设备及工艺兼容性较高,约70%以上。

我国产业链在电池固态化浪潮中主要面临技术路线错误和专利壁垒两方面风险:

►技术路线错误风险:世界上主流固态电解质种类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类。日韩企业主攻硫化物类、我国企业则主要倾向于氧化物类。国内的路线可最大化利用现有产线工艺,从传统电池平稳过渡至固态电池,日韩路线则伴随设备和工艺的大幅革新。目前产业界尚未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性能上限和工艺难度产生定论。

►专利壁垒风险: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材料的核心专利掌握在日、美等国手中。从企业角度看,日韩固态电池专利数量远超国内企业。以丰田为代表的企业在基础材料方面形成了绵密的专利网,不利于我国相关产业链出海发展。

产业链纵向风险分析

产业链的纵向风险主要来自部分未国产化环节和稀缺资源环节。其中,光伏逆变器核心部件IGBT、N型电池设备、低温银浆和银粉较为依赖海外;新能源电池上游关键性资源如锂、钴、镍存在过度依赖海外风险,部分设备如隔膜、铜箔设备较为依赖海外。总体而言,技术环节除半导体属于系统性落后,其余设备和材料环节落后幅度较小,风险整体可控;而关键性资源主要依托新型电池技术如钠离子电池来部分解决。

光伏产业纵向风险分析: 落后仍然来自半导体环节

功率半导体器件IGBT是我国广义光伏产业链主要的落后环节。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链主要产品均已占据主导地位,但仍存在部分产品的部件、设备及辅材仍未国产化。分别是光伏逆变器核心部件IGBT功率半导体器件、N型电池生产设备、异质结电池导电辅材低温银浆及银浆上游的银粉。

IGBT落后是中国半导体行业落后的一个体现。IGBT功率半导体器件属于半导体的一种,此环节国内市占率低于5%,我们认为此环节落后的原因与半导体整体落后原因相似:1)半导体行业创新具有跳变性、淘汰快、成本高的特点,落后者很难追赶;2)基础研发落后,研发投入低;3)人才体制问题等。

N型电池辅材及设备差异并非代际差异。低温银浆、银粉及N型电池设备仍未实现国产化主要由于N型电池技术起源于海外,海外设备及配套辅材发展较早,而目前并无明确的较PERC电池具备性价比优势的N型电池技术,其产量较小。起步晚和量小是N型电池设备和辅材未国产化的主要原因,但该差距并非代际差异,并且已有国内厂家试产,我们认为此环节风险较小。

图表11.34:光伏产业链未国产化环节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能源电池产业纵向风险分析: 集中在上游锂、钴资源

当前中国在锂电及四大材料制造已形成自给,各环节在全球供应占比达到或超过50%;从锂电产业链看,目前纵向风险主要集中在上游核心矿产资源如锂、钴,但随着宁德时代发布钠离子电池,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逐步产业化,我国锂、钴资源匮乏劣势或将一定程度上缓解。

锂供给风险根源于全球资源分布不均的格局,而国内锂资源以青藏高原的卤水类型为主,高品质锂矿资源相对稀缺。全球锂资源虽储量丰富但分布不均,根据美国地质勘查局统计,截至2020年南美盐湖和澳洲锂矿合计占已探明锂资源储量的65%,国内锂资源储量约占全球的7%,且盐湖卤水类型的锂资源占国内储量的79%,硬岩锂矿仅占21%,优质的硬岩锂矿资源相对稀缺。锂资源供给格局也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2020年澳洲锂矿以及南美盐湖合计约占全球锂供给的79%,国内锂矿及盐湖作为补充产能,合计约占全球锂供给的10%。

图表11.35:2020年全球锂供给结构

资料来源:Pilbara、赣锋锂业、永兴材料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36:2025年全球锂供给结构预测

资料来源:Pilbara、赣锋锂业、永兴材料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球钴资源主要分布于刚果和澳大利亚,我国钴资源匮乏。全球钴产量主要产出来自刚果,2020年全球钴产量达到14.0万吨,其中刚果达到9.5万吨,占全球产量68%。我国钴资源储量仅为全球的1.1%,2020年钴的产量为0.23万吨,占全球比重仅为1.7%,属于钴资源匮乏的国家。钴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池材料、高温合金和硬质合金等领域,我国钴需求尤其集中在电池材料领域,占比高达77%。结合电池材料在钴下游中高占比,为发展新能源车,加强对上游钴资源的战略布局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表11.37:2020年全球钴储量分布

资料来源:USG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38:2020年全球钴产量分布

资料来源:USGS、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链供需结构安全稳定

光伏方面:我们将某环节上游市场份额/某环节市场份额定义为该环节的供给安全系数β,若β小于1说明该环节依赖进口;将某环节下游市场份额/某环节市场份额定义为该环节的需求安全系数α,若α小于1说明该环节依赖出口。结论如下:

►中国主产业链供需安全系数较高,但存在EVA粒子、IGBT的供应风险;需求方面,组件、逆变器依赖出口。中国硅料、硅片、电池环节:供需安全系数均接近1,安全性较高。中国逆变器、胶膜环节:供给安全系数远小于1,逆变器上游IGBT及胶膜上游的EVA树脂均严重依赖进口,供给安全风险较高;同时该两环节依赖大量出口。

►其他国家产业链较为残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给和需求安全风险,如:德国IGBT市场份额较高但逆变器环节份额较小,IGBT严重依赖出口。美国需进口逆变器、组件及电池来满足下游需求,同时IGBT依赖出口。

图表11.39:中美德韩光伏产业链供需安全系数地图(2020年)

资料来源: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胶膜、逆变器环节各国龙头公司公告,BNEF,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40:中美德韩光伏产业链供需安全系数气泡图(2020年)

资料来源: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胶膜、逆变器环节各国龙头公司公告,BNEF,中金公司研究部

锂电池领域: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需求安全系数较高、产业结构稳定;供给安全系数接近1.0,有利于地区间产业链合作。

►日韩均呈现α系数较低,而β系数较高的情况。日、韩电池产业链配套较为齐全,除韩国电池企业一定程度依赖中国材料产业链供给,日韩整体供给端安全系数较高;但日韩电动汽车需求不足,锂电池产业链较为依赖出口。

►欧美β系数极低,动力电池产业链供给端依赖东亚国家。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过去10年向东亚集中,过去5年再向中国集中,全球供应链的分工导致欧美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链上出现断层,也驱动了欧美对产业链本土化需求增强。

图表11.41:动力电池产业链供需安全系数分析

资料来源:动力电池、设备环节各国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美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组合:补贴与贸易壁垒

光伏:对内激励对外加税

美国主要依靠多种手段激励国内光伏等产业的发展:

►加速成本回收:Modified Accelerated Cost Recovery System (MACRS),加速成本回收系统,于1986年被制定,对于光伏资产制定了5年的折旧期,使得成本可以快速回收进行税收抵扣。2015年国会制定了税基的逐年递减,分别为2015-2017年50%、2018年40%、2019年30%、2020年及以后0%。但税收与就业部门提出某些符合条件的资产可在2022年之前仍享受100%的税基抵免。

►投资税收减免:Solar Investment Tax Credit (ITC),ITC是美国对于光伏激励的最重要的联邦政策之一,其制定于2006年,并历经了多次延期,2020年12月美国将其延期2年至2024年。当前,集中式光伏电站、户用光伏电站及工商业分布式电站均可以享受电站投资额26%的税收抵扣。在2024年,户用光伏将取消ITC补贴,工商业分布式及集中式电站仍享受10%的税收抵扣。

►可再生能源组合标准: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 (RPS),也称为可再生电力标准(RES),是旨在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使用的政策。政策要求或鼓励电力供应商向其客户提供的电力中来自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必须满足最低条件。大多数州都制定了 RPS 计划,如加州提出的RPS中,计划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比例在2024年、2030年及2045年分别达到44%、60%及100%。

此外美国历史的光伏支持政策还包括:1603财政部计划、贷款担保、第三方融资等支持政策,以激励国内的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

图表11.42:美国Solar ITC政策时间点

资料来源:SEIA,中金公司研究部

美国各州的政策独立性较强,各州提出了不同种类和强度的光伏政策激励。如加州,2006年提出百万屋顶计划和光伏激励计划,2019年推出建筑标准要求2020年起3层以下的新建建筑必须安装光伏;加州也采用了联邦层面的ITC计划。其他的支持还包括可再生能源配额约束、碳减排目标等。

在对外政策中,美国依靠各类税收来进行光伏产业保护。

►2011年底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对美出口光伏电池开展“双反”调查,2012年裁定对中国产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

►2014年底,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国光伏产品“二次双反”调查终裁,认定从中国大陆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从中国台湾进口的此类产品存在倾销行为,最终为这些进口产品设定了26.71%至165.04%的反倾销税和27.64%至49.79%的反补贴税。

►2018年初,美国总统批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2017年关于太阳能电池、组件进口的特别关税方案,针对所有非美国本土生产的光伏产品均无豁免,首年(2018年)税率为30%,此后逐年递减,第四年(2021年)降至15%,每年有2.5吉瓦的免税配额。

►2018年中起,美国301关税针对部分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其中包括针对光伏电池和组件(税率25%);后又将光伏逆变器纳入征税范围,2018年9月开始施加10%的临时关税、2019年1月提高至25%。

美国本土政策——锂电池

自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的新能源政策不断推进。拜登此前也多次表达对美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方面落后的担忧,其一方面敦促传统汽车企业转型,另一方面也持续推出政策鼓励电动汽车企业的发展。2021年2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美国供应链行政令,要求对美国本土包括电动汽车大容量电池在内的四大领域供应链进行全面风险审查和评估,以后续出台具体政策不断提高美国本土供应链的弹性、多样性和安全性。2021年6月8日,美国政府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发布100天供应链审查报告,其中报告认为,目前美国在高容量电池产业方向,主要风险点有上游缺乏资源加工能力,中游本土锂电产能不足,此外还缺乏熟练工人等。

图表11.43:2020年各国锂电池各环节供应占比

资料来源:BNEF,中金公司研究部

(0)

相关推荐

  • 香港中华煤气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

    7月6日,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宁德两地启动云签约仪式,双方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能源互联网建设.储能解决方案.储能商业模式创新.电池技术合作.芯片 ...

  • 携手创新,共迎TWh时代挑战

    曾毓群董事长在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上的发言 首先感谢张小飞博士提供的平台,也感谢在座所有领导,所有这个行业的同事,不管是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还是我们的客户,很高兴今天我有机会在这里演讲,所以 ...

  • 强化“五链”融合 推动绿色科技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湖南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包括 ...

  • 宝马的“绿色”攻势

    "这是我们今年最大的活动了."一位宝马中国的工作人员这样说到. 6月3日,以"引领绿色出行变革"为主题的首届宝马集团可持续发展中国峰会在北京举行.在以前,可能很 ...

  • 技术创新为引擎 产业链联动转型 宝马致力打造“最绿色的电动车”

    如果要盘点2021年上半年的热门词汇,"碳中和"或许能够当仁不让地拿下第一名.随着"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加速"脱碳"也成为汽车行业的头等大 ...

  • 一分钟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涉及多个行业,较为复杂,各产业链间传导时间比较长,所以在其各个细分领域爆破时间点会不一样.下面我分三个阶段给大家一一介绍. 首先是上游原材料.新能源汽车以锂.钴.镍.石墨.稀土为主要使 ...

  • 4大措施并举,宝马“碳中和+电动化”再提速

    4大措施并举,宝马“碳中和+电动化”再提速

  • 2021年中国光伏产业链简析

    大家好,目前看到的这篇文章是九死一生翻倍股逻辑[第135篇原创]. 上篇原创文章,我从个人理解写了<2021年半导体芯片产业链分析(简洁版)>,主要是对这段市场比较热的半导体芯片概念做了一 ...

  • 蚂蚁遭遇大象的背后,是过度的模式创新和不足的科技创新

    从上世纪开始发展固定网络,到这几年的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应用已经无孔不入.从信息共享到电商再到生活服务,互联网已经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崭新阶段,那么目前真正的 ...

  • 中金 | 《创新:不灭的火炬》:全球视野下医药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 中国药品市场需求尚待发掘,制药工业尚未形成全球竞争力.药品市场需求分散在各个年龄层次与收入群体中,以医疗保险为代表的共付体系是全球药品市场重要的支付方:药品供应核心在于针对临床未满足需求的新药研 ...

  • 中国5G远程医疗-中国科技创新

    中国5G远程医疗-中国科技创新

  • 关于公布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村科技创新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的通知

    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村科技创新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已于2021年4月1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复,政函号为津政函[2021]38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 ...

  • 以色列最酷的汽车科技创新

    (独家编辑视频)高科技含量100%的以色列车用科技!内容有:氢电池.物联网.气压轮.轻型越野车.越野装甲车.先进驾驶辅助技术.无人自驾车和飞行运输车,都来自以色列. 全球先进驾驶辅助技术 Mobile ...

  • 科技创新如何助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来源 | 石基 未来十年最确定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好数字技术,提升自身传统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正在凝聚着这种强大的内需力量.中国三.四.五线城市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这些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的改 ...

  • 天津:科技创新引领 生物医药产业步入快车道

    创新打造体外快速诊断平台,填补国内在艾滋病快速检测领域空白,这是天津医药集团所属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创造的辉煌.应对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仅用20多天时间就成功研发出检测快捷 ...

  • 大学沙龙|为何要破除科技创新神话?

    图片来源:Forbes 2015.03大学沙龙(原哈佛沙龙)第128期■时间与报名信息美东时间:5月16日 周日 9:00北京时间:5月16日 周日 21:00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文末二维码报名■讲座内 ...

  • “中医农业”--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考

    章力建 孙建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总结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经验,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