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的故事
一九八六年九月,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同学,背着书包,开心地组建成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初一(6)班。
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比较偏远的地方不少。对于所有同学来说,是一段崭新生活的开始。以前我们在家主要吃饼、卷子,有时候是菜饼,过年时吃馒头,馒头里包豆糜、萝卜、酸菜……馒头大,馅儿少。
在家时,受父母管理,没钱。现在独立自主,自己在县城读书,住校。家长怕孩子受委屈,在家省吃俭用。离得远,一个月回家一次,家里给的钱,除了交给食堂的菜钱,一般剩下十元、五元不等。记得我们一周是六天,每天二毛钱的菜钱,一周一块二,一个月就几块钱,平时我们一般不乱花钱,省下钱来买学习用具,自己订报纸杂志,记得当年我订的是《少年智力开发报》,想想那时我是多么爱学习哟。也有的同学离家近,一周回家一次。
我们住校生,平时吃卷子,偶尔吃豆腐卷也开心许多。一周两周回家一次的同学,回校后,一般都会在宿舍分享各自带来的美食。有的同学带饼,有的带花生,也有家在果园的同学,把苹果分给我们吃,记忆最深的是还是巧丽同学带的“三合炒”。据说是她奶奶做的,“三合炒”是面里加碎花生米和糖,放在油里炒,非常香,感觉就是现在的桃酥味道。装在玻璃罐头瓶里,这个可以吃时间长,晚自习分给我们吃一两口,美味至极。偶尔下晚自习会去门口下半份面条——一份两毛钱,学生优惠,可以买一毛钱的。有汤有水,吃饱喝足。
但是,最难忘的美味还是包子。肉包子太好吃,特别是八十年代,对于我们那是奢侈品。那时候的肉包子,一毛钱一个。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货真价实,那时的猪肉确实香,咬一口,满嘴流油,满口肉香。
尤其是学校门口的那家包子铺,早晨蒸笼抬起,热气弥漫,人们排长队买包子。直到今天,那家店县城还有,拆迁到别处了,包子生意依然兴隆。
我有个好友,个子不高,人也较瘦,大眼睛。她家在集镇南面,大运河边上,离学校十几里,每周六放学,如果她父亲有空,一般都骑车来接她回家,如果放学时父亲没到校,也说好,按着约好的路线顺着大运河步行。
刚开学三周,家里农活忙,准备收水稻。那周放学后,父亲没到,她觉得自己肚子“咕噜噜”在叫,如果步行回家,怕走不动。摸摸自己的口袋,还有一块钱,走学校门口买了十个包子拎着,沿着大运河堤岸往家走。背着书包,顺着运河边,边走边吃,边吃边玩,一口气吃八个。那时包子个大,油多,肉香。已经吃饱了,还剩下两个包子,攒劲又吃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真是吃得多,剩下一个实在吃不下去,怎么办?走了很长一段,还没遇到父亲。怕父亲看见说自己乱花钱,也觉得包子在手里碍事。顺手把包子扔进大运河喂鱼了。
同学聚会,她讲给我们听时,满脸愧疚,糟蹋粮食,更后悔自己没想起把包子放在书包里,带给父亲吃,带回家给弟弟吃。其实父亲很少吃包子,一是乡下没有卖包子,二是有包子,也舍不得自己买着吃,而是省给孩子们吃。
我们班有两个男生,个子都不高,一个胖胖的,一个瘦瘦的,他们两个是同桌。开始他们也不知道包子好吃。一个周末,从家到学校,还没到晚饭时间,肚子在“咕咕”叫,两人相约到门口买点东西垫垫,就转到包子铺门口。包子的香味扑鼻而来,馋虫被包子勾上来了。一人买两个包子,真是没想到还有这么美味的东西,三口两口,包子已经一扫而光。听到学校吃饭的铃声,迅速回到学校准备吃晚饭。学校的卷子、稀饭哪里比得上包子啊,经常吃,天天吃,再好吃的东西也不好吃,何况刚刚吃了那么美味的包子呢。晚饭草草收场。晚自习后,两人相视一笑,不约而同来到包子铺,每人稍微留点量,一口气吃五个。
从那天后,两位同学像变了一样,以前吃饭时很积极,现在每顿都随便吃点,早自习下课不见踪影,笆斗经常剩下两个馒头,伙食委员找不到他俩,经常把馒头放在他们的桌子上,直到上课他们才慢吞吞回教室。晚自习下课,不见他们回宿舍,而是向外面跑。有同学发现端倪,告诉老师。老师找他们谈话,他们支支吾吾,说家里亲戚在门口开包子铺,他们在那里吃包子呢。几天后,他们向同学借钱,周末回家告诉家长要买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家长哪里知道,他们把钱都送给包子铺了。后来实在编不下去,开始在包子铺赊账,因为最近天天去吃,老板认识,也赊给他俩,俗话说:“开饭店还怕你肚子大吗?”
好景不长,赊账不结账,店主找到教室,我们经常看到他在教室门前徘徊,在窗户口张望,教室里很少看到那两个同学的影子。其实也就少包子铺二十几块钱,但是在十几岁孩子的眼里就是天文数字。心也散了,学也不敢上了。后来和家长沟通,他们被家长带回乡中学读书了。
二〇一〇年元旦同学聚会,没有联系到他们,有位同学老家离他们老家不远,听他家人说,已经很多年不曾见到他们。我成了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后,想起“包子惹的祸”就心痛,包子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但是,又常常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许因为转学退学,这两个同学或许有更精彩的人生故事,有更好的生活。祝福两个同学!
现在包子已经成为家常饭,有很多孩子不爱吃包子了,很多时候孩子吃饭变成一种任务。
岁月更迭,我难忘中学时代的包子味道,难忘中学时代快乐的学习时光。
刘水芹,女,1973年生,江苏省泗阳县人。喜欢每一片绿叶,耕耘在黑土地的园丁,爱与儿童在一起,喜欢读书,文章散见各类报刊。散文《车来车往》暗合2017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后被拍摄成视频散文,腾讯视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