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歌朗诵会
2004年,我和刚参加工作的老师一样,充满激情,向往远方,一副典型的文艺青年的样子,常把语文课上得不像正常的语文课。为此,我被领导批评过,被老教师提醒过,但那时就是听不进去。
十年前,五月,我有幸参加了在淮阴中学举办的“赵恺诗歌朗诵会”。朗诵会级别很高,当时省内很多文艺名家和市委书记、市长都出席了朗诵会,可以说是淮安历史上唯一一次为当代诗人举行的诗歌朗诵会。张九妹朗诵的《我爱》,饱含深情,荡气回肠;申申朗诵的《第五十七个黎明》坚韧大气、巍然毅然,戈弋朗诵的《周恩来》,字正腔圆,激情似火;市委宣传部刘希平部长即兴背诵的《母亲》,真挚厚重,情理兼备,更是把朗诵会现场推向高潮。这场诗歌朗诵会,给我以极为强烈深刻的冲击,让我觉得诗歌的感染力真是太强大了,置身这样的诗歌朗诵会现场,绝对是一种精神享受。
回到学校以后,我和学生商量,能不能举行一场乡村版的“赵恺诗歌朗诵会”?出乎我的意料,我的想法得到了全体同学的赞成。
想要办好赵恺诗歌朗诵会,必须要先熟悉诗人,为此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介绍了诗人赵恺和他的诗歌成就。我们选了《我爱》、《第五十七个黎明》、《如果》、《开国大典》这四首诗歌作为朗诵会的作品,学生们一字一字把这四首诗抄在本子上,先是熟读,后是背诵。
前期工作准备妥当,只欠东风。我们选择了周四的作文课,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我把学生带到学校院墙西边的一片梨园里,朗诵会如期举行。数十棵排列整齐的梨树,虬枝盘旋,一看就有历史的厚重感,雪白的梨花肆意绽放,仿佛人间仙境。更有趣味的是水边倒垂的杨柳枝条早已被调皮的学生折去,编织成花样迭出的帽子戴在头上。朗诵会即将开始。
摆好凳子,就是舞台,卷起书本,当作话筒。主持人、朗诵者,一一到位,班长大声吆喝一声,主持人已隆重登场。语文课代表田甜的主持风格,有板有眼,一句不乱。《我爱》的朗诵者赵小磊和刘文静,煞有介事,煽情十足,赢得了阵阵掌声、笑声。束鹏和倪素钱朗诵的《第五十七个黎明》,因为中间常忘词,被大家善意地赶下台了,这个细节,至今还被很多同学多次提到。临危受命的是姚大伟和朱婷同学,果然不负众望,两人配合默契,朗诵铿锵有力……我还记得,当时为了活跃气氛,我还带领学生一起深情朗读了赵恺的《周恩来》选段,我读一句,大家重复一句,个个摇头晃脑,声嘶力竭,沉醉又清醒,仿佛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穿越,声音响彻整个梨园,还引来了周围农夫驻足观看。
就在朗诵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束立传同学把从家里带来的一盆煮熟的咸鸭蛋,每人分了一个,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我幽默地对大家说,今天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日子,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春天的诗歌朗诵会。
十年以后,我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动,那些曾经一张张熟悉又模糊的面孔,飘过我的心田,我竟然泪湿眼眶。那一段的美好时光、那些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令我如此怀念!如今,应试的脚步让我们跟心灵的自由渐行渐远,但我将在守护诗意、追求自由的路上跋涉前行……
(此文发表 2013年4月12日 《淮安日报》“洪泽湖”副刊)
致唐伟
淮阴 赵恺
拼板櫈当舞台,卷课本当话筒,以禾苗作背景,以秧歌作伴奏: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中国之一隅的苏北,苏北之一隅的淮阴,淮阴之一隅的蒋集,一所叫做蒋集中学的乡村中学,乡村中学的一个班级,在田野之一侧举办了一次“赵恺诗歌朗诵会”!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抚今追夕,感慨无限。“赵恺诗歌朗诵会”不重要,“诗歌朗诵会”重要。诗歌是人类的良心。中国是诗国。诗在良知在,诗亡良知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孩子是在保卫乃至拯救良知。如果屈原、杜甫、李白、苏东坡们知道当会作何感想?如果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知道当会作何感想?诗歌眼里闪着泪光。
唐伟,男,1983年出生,蒋集九年制学校语文教师。教学之余,读书写作。近年来,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南方周末》《教师博览》《江苏教育研究》《语文学习》《江苏教工》《扬子晚报》《淮安文艺》《淮安日报》等媒体发表文艺随笔、教育反思上百篇。是2012年第3期《语文学习》封面人物。创作题材多以乡村教育生活为主,文风质朴,追求一种接地气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