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死神敲门,你是顺从,还是战斗?
01
昨日去医院时,跟一位健谈的长者,聊起了生死身后事。
他笑着说,我已经跟孩子们说好,等我以后哪天该走了,不要给我实施任何急救措施,我不愿身上这里被动一刀,那里被打一个洞,或者浑身插满了各种管子,能好好地死,比好好地活更重要。
实际上,即使是这点要求,在国内,还真是难。
前几日,曾火遍两岸三地的琼瑶女士,登报预留遗嘱,一时间引发了众人对死亡方式的热议。明年即将80的她告诉儿子儿媳,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强调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她对死的豁达让人肃然起敬。
中国人对死一直讳莫如深,一想到死亡,就有莫名的恐惧。民间传说也给予了很多不好的暗示,什么黑白无常,什么阎王审判,什么小鬼难缠,什么地狱油锅,让很多人都贪生怕死。
也正因为此种思想根深蒂固,老年保健品市场异常活跃,很多子女也竭尽全力想表达自己的孝心,绝对不会让父母“轻易”死去,宁愿用各种先进的医疗科技手段与死神较量。且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服输,不管它付出了让生者如何痛苦的代价。
02
三个月前,一位朋友的母亲被宣布脑死亡,身边摆放了各种仪器,身上插了各种用来维持生命体征的细管。医生多次委婉相劝,固执的朋友坚持母亲还活着,自己能负担医疗费。他声称,母亲活着一日,自己就有一日的母亲,哪怕她听不到自己说话。
实际上,他的母亲已经死亡,不过是由于科技的介入维持着生存的假象。“植物人”无论躺多少年,都有机会醒来,而脑死亡患者却没有恢复的可能。朋友在感情上无法接受,不仅花钱无数,而且家里矛盾丛生,谁建议他放弃治疗谁就是想害死他母亲的杀手。
有做医生的朋友透露,一般老人上了一定岁数,如果不幸患重病,多会告知家属保守治疗。但不少子女却不愿面对,选择治疗。不但花费了不少金钱,还让患者经受了巨大痛苦,最终还没让死者好好告别,痛苦且仓促地离世。
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在临床中执行脑死亡的标准,并对脑死亡进行了立法,以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即便家属在经济上能够承担,但这实质上也浪费了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如果把这部分医疗资源用于那些可以拯救的患者会更有意义。
如果能选择,我想大多数人都宁可有尊严的死,不愿没尊严的生。比一掷千金的过度医疗,学会临终关怀,让死者能从容告别,更是博大而深沉的爱。
03
我的爷爷生前嗜酒,每日必喝,逢喝必多。六十一岁那年冬天,他被查出胃癌,已经晚期。尽管他对生死豁达,一再反对治疗,还是被强迫送入医院,每天输液。过年前,他死活也不肯继续,生生拔掉了输液的针管,坚持要回家。家人这才无奈同意。
在家平静地呆了七天,他逐一跟儿孙交代完后事,平静地与世长辞。
那是时年14岁的我第一次接触死亡。虽然也有悲伤,但我也知道了,这世界上有个必然叫死亡。无论这个人是谁,无论有多少人爱他,无论他对这个尘世有多么牵挂多么不舍得,都会被它带走。
有时,对生过于执着,会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生命是他自己的,能让生者自由选择死亡的方式,自主安排余下的时间,是对死者莫大的尊重。
婆婆去世那年,女儿小学五年级。当时有人建议说,孩子太小,不宜参加。但是,我却坚持让她在场。生老病死,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早些接触,早些知道,不是坏事。
那是女儿人生经历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触死亡。从头到尾,她一直跟着我参加。那一次,她至今记忆深刻,也因此知道生命宝贵,须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
04
日本有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叫《入殓师》,讲的是一位日本入殓师由入行到抗拒到接受,再到热爱的过程。影片中充满着“尊重”二字,它让你知道,人生只是次短暂的旅途,我们都不是归人,都是过客。因此,好好活着是尊重生命,好好告别也是尊重生命。
感谢死亡,让我们知道这世间除了生离,还有死别。这样,才能让我们更热爱当下。
《入殓师》中负责火葬的师傅说,“死亡只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结束。穿过它,进入另一个阶段。我是守门人,送很多人穿过这扇门,告诉他们路上小心,后会有期。”
死生契阔,无论爱恨,都终有一别,再见可能都会无期。活着能精彩地活,死时别受罪,能好好告别,也是你我最大的福报。
终有一日,死神在你年迈时来敲门,你是选择自然顺从,还是以科技为盾牌,做勇敢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