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中学的师生们
棉花中学的师生们
岁寒善友
87年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我回到了故乡淮阴,县教育局分配我到棉花中学工作。张佐潼局长拍着我的肩膀亲切地说:“我们对你们这些本科毕业生都很重视,全部分配到完中任教。”当时全县只有屈指可数的县中、渔沟、南陈集、刘老庄、棉花等几所完中。我欣然前往。
8月底的一天,带着介绍信去棉花中学报到。传达室的杨奶奶(当然,当时是不知道她姓杨的)听说我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很热情的带我去找校长。校园的中间道路两旁,是两排高大的杨树。来到一棵杨树下,杨奶奶喊道:“朱校长,有人找你。”我四望不见人,杨奶奶见我疑惑,指着树上说:“朱校长在修剪树枝。”我抬头一看,树上果有个人在修理树枝。见我们到来,他慢慢的从树上下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头戴一顶帽檐已有点耷拉的旧帽子,身着中山装,上口袋里跨一枝钢笔,脚穿解放鞋。我很惊讶:这就是我的校长,这么土气,亲自爬树上修理枝条?我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朱校长倒是很热情,接了介绍信,问了我一些情况,听说我家离学校远,说尽快为我安排一间宿舍。
刚毕业,大学同学间还有联系,当时没有手机,都是书信往来。信中无非汇报一下别后情况,诉说思念之情。我们班不少同学分配得很不错,有留校的,有到高校的,有进政府机关的。像我这样分到乡下学校的寥寥无几。跟我睡上下铺的陈君,听说我分到棉花中学,在来信中感慨:“天下之大,竟有棉花!”我的失落感又加几分。
上班后,我的心情竟有了好转,这是由于我遇到了一帮好同事和好学生。
开学初,我的宿舍还没有解决,比我早两年分来的刘家勇、戴洪友、陈言文等老师,一点也不排斥我这个后来者,留我跟他们一起吃,一起住。学校伙食差,他们得空偶尔会自己上街买点菜,点上煤油炉,烧几个可口的菜,小酌几杯,倒也有滋有味。现在再贵的菜也吃不出那时的味儿,档次再高的喝起来也没有那时的蓝双沟香。
在棉花中学工作七年,伴过三任校长,三位校长各具个性。朱培龙校长淳朴忠厚、待人诚恳,没有一点官架子。他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校园经常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清扫道路,修理门窗、栽花浇水,什么杂事都干,不认识的人准以为他是学校的勤杂工。我们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他总是和风细雨、不紧不慢的跟你谈心,只到你释然。他家就住在校园里,有时,他会让老伴烧几个菜,把我们几个单身汉喊到他家里,边吃边聊,让我们在学校也有家的感觉。
胡宗仁校长与前任朱校长不同,他很严肃,不苟言笑,给人一种敬畏感。其实,他是个外冷内热的人,非常关心我们青年教师。他曾找我谈心,希望我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可惜,少不更事的我,没有听进他的话,至今在“政治面貌”一栏填的仍是普通群众。他的烟抽得很厉害,校园里时常听到他的咳嗽声。那时仅拿几十元钱工资的我,抽的是大运河香烟。胡校长偶得牡丹一类的好烟,会很慷慨的扔一两包给我,有福同享。
第三任校长张天明,工作作风雷厉风行,敢做敢当,据说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事,在局领导面前会据理力争,甚至拍桌子打板凳。我在棉花中学工作的第七个年头,有机会调进县城,局里手续都办好了,可他就是不签字放人。他跟我说:“兄弟,论私人感情,我肯定让你走;为了学校,我舍不得你走。我跟局里谈过了,再分一个本科生给我,我就签字放人。”他掏心窝的话让我很感动,当时都有些不想进城了,但后来还是走了,没有找他签字,也不知局里有没有再分给他一个本科生。今天想来,感觉很对不起天明校长。
遇到的学生,也让我感动。87级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他们大多是农家子弟,淳朴善良,好学上进。看着他们那如饥似渴的求知的眼神,让我在教学上不敢有丝毫懈怠。那时没有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全凭死功夫。毕业后第一届学生我教了三年,三年中,我几乎把我在大学四年所学的现代汉语、古汉语等知识都教给了他们。每天握着铁笔刻钢板,不知用了多少张蜡纸,磨秃了多少支笔尖。现在想来,所做的那些有用吗?有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后对我说:“我的语文知识基本都是高中时从您那儿学到的。”这话让我有些许安慰。30年教书生涯,唯一带三年兼班主任的只有这一届,对这届学生感情很深。我的记忆力很差,教过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就会忘记,而这届学生至今我仍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
一转眼,离开棉花中学20多年了,从前的那些快乐不会再回来了,往事也只能留在记忆深处。让我欣慰的是,当年的那些学生遍布商界、政界、公安、医疗、教育,在每个行业干得都很出色,尤其让我自豪的是,棉花中学现任掌门人刘爱国是我当年在棉花教的第一届学生,相信他一定会尽心尽职,干好工作,回报母校。
刘爱国(右一)陪同上级领导检查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