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朝阳镇那口老水井
灵璧县朝阳镇朝阳街老井
文/赵秀永
我的家乡在灵璧县朝阳镇朝阳街凤凰山西南脚下。朝阳西街、镇老医院门前、路南,有一口老井。用石头围砌而成,井口很大,伸头朝井里一看:黑森森的。看不到底,深数丈。这是老租宗遗留下来的这口井,何时而建,有多少年?
带着这个疑惑,笔者采访了退休老教师、年超九旬的宋学芹,李金平老师。他们回忆说:这口井,是老祖宗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原来咱这个街不叫朝阳集,大约在宋太祖建隆年间以前,就有人居住。原名叫圣水寨,以凤凰山上有圣水寺而得名。那时候咱这个地方属邳州府管辖。后来从邳州府里来了一个陈姓府官,到咱圣水寨巡视。见这里东靠凤凰山,西倚母猪山,是个风水宝地,依据苏东坡古诗:凤鸣朝阳“一词,便改:圣水寨“为:“朝阳集“。开始是赵,孙二姓先来居住,其它姓氏是后来迁来的。这井也是赵,孙两姓修的,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
据考证如宋李二位老师而言,早在宋太祖建隆年间以前,赵、孙二姓就先在这里居住。由于圣水寨地处凤凰山坡下,地势较高,人们用水非常困难。都得远几里路外挑水,于是赵、孙二姓合议,共同出资出工打一口水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于是便找人卦地,选择吉日,焚香敬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祭拜土地神。开工那天热闹非凡,全寨的人都来了,挖坑拓石。深数丈,井底部用木料做成圆圈做井的底盘,在其磊石围圈。四周用士夯实,圈出地面高数尺,四周用石板铺实,以防泥水进井,保证井水清洁干净。
水井建好无,泉水望盛,清澈如镜,味之甘甜,直接入口,清晕润肺。无论寒暑论夏,直接入口、从不生病?
特别是在夏天,汛期来临水位较高,井里的水自动外溢。人们直接用桶舀水就可担去,到了冬天,水位下降,人们只好带着绳索俗语叫井绳,头部拴一个钩子,挂上桶梁到井里提水。井沿四周青石留下累累痕迹。
井沿是人们情感的交流的地点,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平台。特别在汛期,人们在从湖里干活回来,不论男耕女妇,都要到水井沿傍,洗洗脸,:刷涮脚,吃根烟,唠唠嗑!尤其那些表叔爷么,妯娌娘们,相聚一起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话题较多,东庄的王姑娘不守妇规,西村的刘二打骂父母。南门外张三偷人的鸡啦!北门的李家的驴下了骡子。特别是那些能说会道的后生,和俊俏的泼辣的小媳妇,更是热闹非凡,引起笑声一片!这里是传播乡情、亲情的大场所!
水井挖好后,给朝阳集街上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生活用水方便。北到小寨,南到南门外,西到圩河外,整个街都用这井水。人们都说赵、孙二姓办了一件好事!
本人在上小学的时候,逢年过节学校就组织我们给五保户、军烈属、困难户挑水送柴。都把各户水缸倒的满满的,通过这项活动,凸显助人为乐,敬老爱幼,扶贫救国的良好风范,从小在我们心里扎根!
后来,由于朝阳镇地处灵璧县最北部商贾云集,物资交流发达,外来做生意迁来户较多。用水量越来越大,这一口井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特别在早辰和晚上挑水人太多。有时只好排改队等候。针对这种情况,几大族合议,决定分别在朝阳集的南门、北门和胡场挖了三口井。但是水质都不如老井甘甜,尽管路途较远还有不少人舍近求远到老井取水。
朝阳集老井,自建以来已有千年历历沧沧,光阴茬苒。演绎了很多动人故事,到了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压水井。和近年来国家搞了饮水民生工程,人们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从此朝阳集的人们告别老井,但是老少爷么仍对老井一往情深。这毕意是老祖宗遗留的宝贵财富,誓言不把老井丢悼,于是大家用石板和水泥把老井保护起来,成了朝阳集的地下文物珍藏至今!
作者:赵秀永,曾任灵璧县朝阳镇旗杆村党支部书记,刘八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灵壁县九顶区朝阳镇党委员,镇政府副镇长。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员,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灵壁县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