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奶奶为我做干粮

 奶奶为我做干粮

文/同龄人


1960年暑期,我从马集小学毕业,考取渔沟中学。我在渔沟中学只上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间隔四年半之后,1965年暑期,我再次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被高楼中学录取。当年,我的父母亲在外地,我上中学,大妹和二妹上小学,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和婶子一起过。婶子在马集小学教书,叔叔在蚌埠拖拉机附件厂工作。我上中学每个星期回家带的干粮,都是奶奶为我做的。

我记得很清楚,1965年8月28日上午,我背着沉甸甸的竹篮子,步行30里路,前往高楼中学报到上学。竹篮子里装着菜团子,是奶奶为我做的干粮。奶奶做的菜团子,是以白芋干面为主,掺上一些玉米面或者高粱面一起和面做菜团子面皮,用辣萝卜、大白菜砧碎加上一点豆饼渣做菜团子菜馅,再加上适量的盐和辣椒面,做成大大的、圆圆的菜团子(既不像菜包子也不像菜角子,好像铅球 ),放在大锅里蒸熟。奶奶做的菜团子好看,掺有玉米面的菜团子泛黄色,掺有高粱面的菜团子泛红色,比纯白干面做的菜团子黑不溜秋的好看多了。

奶奶做的菜团子好吃,馅子里放豆饼渣权当放油了,吃起来挺香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农村社员平常没有油吃,逢年过节能吃上点棉籽油就不错了。奶奶先用棉籽油炸点萝卜丸子,煞煞沫炼炼油,然后用炼过的棉籽油炒热菜、调凉菜。奶奶做的菜团子比较大,一个约有半斤重,我一顿吃一个也觉得有点饱了,再喝一碗稀饭或者菜汤就行了。那年月都是吃数字饭,哪能放开吃。奶奶还准备些下饭菜,比如萝卜豆蚀,淹的辣菜、胡萝卜菜,干的有酱豆子、辣萝卜干等等,装在小菜坛里,让我带到学校就饭吃。

那时候,星期六上午上课,学生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返校,在学校吃十八顿饭,我每个星期大约要带二十个菜团子。由于菜团子比较大,一锅只能蒸十来个,一次必须蒸两锅菜团子,先让我带够,剩下的家里人才能吃。奶奶从和面、准备馅子,到包好、蒸好菜团子,得忙活大半天。奶奶为我蒸菜团子,我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挑水、洗菜、抱柴禾、烧锅。毕竟奶奶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孙子而劳累,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那时候,奶奶给我做的干粮,主要是菜团子,只是到了第二年午季生产队分了小麦,奶奶用小麦通粉烙单餠给我带上。通粉是什么?就是不去麸皮的面粉,当时人们戏称百百粉。直到后来吃上商品粮,才知道有标准粉(85%)、建设粉(75%)、富强粉(60%)等面粉品种。

高楼中学座落在高楼街西头路北,左邻高楼小学,右邻高楼区委,并排三个大院面朝南。从学校门口到大路上有一片开阔地,中学院内也比较开阔。学校开设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50名学生(有的班因特殊情况少1人),全校大约共有300名学生。教职工有30多名。学校分别有教职工食堂、学生食堂。 那时候上初中,国家给学生补助,每人每月9斤粮票、1元5角钱。学校用这粮、款安排学生生活,每天供应早晚两顿稀饭和中午一顿菜汤。各个班的值日生负责用大木桶抬到教室里,然后给每一位同学打饭(汤)。

学生带的干粮多种多样,自己送到学生食堂去,放在本班的笼格子里,开饭时自己去拿。有的同学带生白芋,用网兜装着放在笼里蒸熟;也有的同学用搪瓷茶缸装着绿豆、豇豆等杂粮,兑好水放在蒸笼里蒸成干饭。好在我们全班只有一名机关干部子女,其余都是农村社员的孩子,生活水平差距不大,同在一个教室里吃饭,也没有谁看不起谁,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其乐融融,心理平衡。

报到人学以后,我被编在一(1)班。班主任是位男老师,名叫张大涛,年龄约三十岁。他是肥东县人,说话的口音不大能听懂,时间长了就习惯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初一学习代数)成绩是满分,语文成绩是甲上(只考作文,成绩评价分为甲上、甲、甲下,乙上、乙、乙下,丙、丁等)。学期结束时全班评选两名“三好学生”,是我和李洪发同学。第二学期开学以后,选举班级干部,我担任班主席,李洪发担任团支部书记。团支部确定我为发展对象,并且进行了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政治审查,已经填写《入团志愿书》。高楼中学共青团委统筹考虑,毕业班的发展对象先批准入团,非毕业班的暂缓发展。正当我奋起直追力争把前几年耽误的学业补回来,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开始了.....后来我获得了两个光荣称号:老三届;回乡知识青年。

1998年元月,我的奶奶走完了她的93年人生旅程,溘然仙逝!我的爷爷奶奶有八个孙子,只有我一个人回老家,协助父亲和叔叔操办奶奶的后事,藉此以报答奶奶对我的养育之恩!

作者:  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0)

相关推荐

  • 奶奶最拿手的菜团子做法,皮薄馅香,光滑不破皮,一顿4个不够吃

    奶奶最拿手的菜团子做法,皮薄馅香,光滑不破皮,一顿4个不够吃

  • 难忘的菠菜汤

    1966年,全国兴起了一股革命的大串联热潮.当时我在家乡上小学,学校停课了,要去北京看毛主席.当我们班主任老师把这消息告诉大家的时候,学生们都高兴坏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别说去北京了,出过村的人都很少 ...

  • 我的小学老师王殿士

    我的小学老师王殿士 文/张进龙 人的一生中会有好多老师,既有学习期间的,也有工作以后的.我虽然上学不多,倒也经历过不少老师,而最使我终生难以忘怀的要数我的小学老师王殿士. 一九六一年,我升小学五年级. ...

  • 「作家工场·中篇小说」石山|风吹书页哗啦啦

    作者简介 石山,原名程卫国.六十年代生人,现就职于晋城市发改委. 风吹书页哗啦啦 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考录取通知邮寄到了村里,王默生和他们村里的几个初中同学被录取到古城县梅西中学读高中. 梅西是 ...

  • 难忘的湖滨中学重点班记忆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14期 难忘的湖滨中学重点班记忆 文/若云 湖滨中学1982届1班毕业照 题记:因为你很重要,很重要 我是从1982年初中毕业前夕开始写日记的,一直坚持到现在,又从九十年代初 ...

  • 品读 | 张亚凌:我的中学伙食

    我的中学伙食 张亚凌 30多年前小镇上的初中,学校里只开有教师灶,还没有学生灶.学生们都是自带干粮,学校免费用大蒸笼为我们加热蒸熟.还有一口很大的铁锅,提供开水. 只有个别个别家境特别好的学生,她们有 ...

  • 菜团子

    香喷喷的玉米面菠菜鸡蛋馅菜团子,皮薄馅大.

  • 李家骏 | 恩师刘亚尧

    每晚10: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作者:李家骏 1952年9月,14岁的我兴致勃勃地跨进刚刚成立的孝义中学大门,被分编在第五班. 在校三年,刘亚尧老师始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他身材 ...

  • 【灵璧故事】学做木工(二)

    学做木工(二) 文/晏金福 我是穷苦人家出身,自幼爱读书.我就读的大学,有安徽最大的图书馆,藏书近百万册.我像几近干枯的禾苗遇到了甘霖,每日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毕业后,分到了一所新建的乡镇中学,那里连 ...

  • 【灵璧故事】学做木工(一)

    学做木工(一)文/晏金福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的大儿子刚刚一岁多,二儿子又迫不及待地来到人世,带孩子成了沉重的负担.如果能有一个小推车,推着两个孩子到处跑,那该多轻松.当时,我们那里还没有童车,甚至 ...

  • 灵璧人故事:愿做爸爸的小风扇

    灵璧记忆 童年趣事系列 文/张晓群 灵璧人故事:我是爸爸的小酒坛 (二)愿做爸爸的小风扇 小时候,我听过二姐和三姐在一起说好几次,爸爸重男轻女偏心眼,疼二哥不疼她们.可我感到爸爸最疼的是我,对我可以用 ...

  • 【灵璧故事】奶奶这些年

    奶     奶 文/刺猬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奶奶已经过世二十年了,小时候特别疼我们兄妹四个,尤其是我.人家都说,过世的人,活着的时候最疼谁,就会经常到她的梦里去探望,可我从来没有梦见过奶奶. ...

  • 【灵璧故事】奶奶其人

    奶 奶 其 人 文/抱璞斋主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的奶奶苏氏(1895一1982.8.),因为她裹过脚,庄邻送她绰号"苏小脚".我们庄上还有两个小脚:一个叫周千金,一个叫六夫 ...

  • 【灵璧故事】六十年前,农村人做卖鞋

    六十年前,农村人做卖鞋 文/同龄人 也许有人会问,做鞋就是做鞋,卖鞋就是卖鞋,连在一起应该说"做卖鞋",怎么说是"做卖鞋"呢?二者的区别在:"做鞋卖& ...

  • 这鬼手太吓人了,奶奶这样做,咔咔几下搞定一大堆,看着就过瘾

    这鬼手太吓人了,奶奶这样做,咔咔几下搞定一大堆,看着就过瘾

  • 苹果香蕉一起,想不到这么厉害,80岁奶奶这样做,解决男女烦恼

    苹果香蕉一起,想不到这么厉害,80岁奶奶这样做,解决男女烦恼

  • 奶奶在家做“牛肉锅盔”,先煎后烤,外脆里嫩

    奶奶在家做“牛肉锅盔”,先煎后烤,外脆里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