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家园】正学书院印象记
正学书院印象记
文/晏金福
2010年的一天,我因事走进阔别多年的母校灵璧中学。一进西大门,突然眼前一亮:左侧出现了一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明代风格的建筑群,门楣上书写着“正学书院”四个大字。我很纳闷:这不就是原来的食堂吗,何时成了正学书院了?
我的高中时代是在灵璧中学度过的,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清楚地记得,那时这里有两排瓦房,面对面。面北的是教工食堂,面南的是学生的大伙房。只觉得那是很老的房子,青砖砌墙,小瓦缮顶;琢花窗棂,雕梁画栋。只是瓦楞上衰草飘摇,墙面上墙皮脱落,断砖铺就的地面坑坑洼洼,一幅破败景象。那时根本就不知道有正学书院一说。所以,今天见了,纳闷之外还有点惊奇:何为正学书院?非常想进去看看。
2012年,母校七十周年校庆之际,我终于如愿以偿。应校长王峰邀请,我和灵璧部分作家一起,走进正学书院。通过王峰校长和张新清主任的介绍和实地参观,我不仅对正学书院有了直观印象,而且对书院的历史变迁也有了初步了解。
最先看的的是书院门前的巨型石碑,上刻“正学之门”四个大字,字体古朴端庄。据介绍,这是乾隆皇帝1762年御驾亲临正学书院时所题,这令我十分吃惊。据我了解,古代闻名的书院,尤其是位列榜首的应天、岳麓、嵩阳、白鹿洞四大书院,都有御笔题写的匾额,但那都是因为书院人才济济、闻名海内,皇帝应当局奏请题写。像正学书院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书院,且能蒙御驾亲临题写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这足以让正学书院为之骄傲!
接着看到的是门楣上的“正学书院”四个大字,这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熙亲笔题写。字体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尤其是那“书”字,横书六七笔,似信手拈来,龙飞凤舞;而那中间一竖,如定海神针,一柱擎天。值得一提的是卢老的题字向来都是端庄的正楷,像这样流畅而又不失庄重的行书,可以说是十分罕见。卢老肯以这等书法视人,我们应该不难揣测到他老人家题字时的愉悦和自信。这也是正学书院应该引以为荣的。
进入大门便是学道堂。在这里,首先看到的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嵌字联“正气凝天地,学风融古今”,这本应为书院的大门联,可惜因为历史的原因,书院的牌坊、照壁等均已灭失,这幅圣联只好暂时栖身于此。接着看到的是一代名臣、著名理学家曾国藩题写的“长将静趣观天地,自有幽怀契古今”和“是真读书瞒不过天聋地哑,作大学者撇得开利锁名缰”两幅对联,这是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亲临正学书院时题写的。字体刚劲有力,语意明白清晰,堪为学子们的座右铭。
进入院子,甬道的右边是一眼古井,古老的石井沿上镌刻着一条龙,是龙的第九子螭吻,巨首利爪,摇尾挺身,作吸水灭火状,活灵活现。井沿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绳印,如老人脸上的沟壑,悦尽人间沧桑。
后面便是礼堂,里面的墙上、柱上满是历代和当代名家为书院题写的楹联。这些珍贵的楹联本该布置在各个厅堂号社了,也是因为书院建筑物的灭失而临时屈居于此。我很想把这些楹联抄下来,可是因视力不佳,看起来很吃力。这时,王校长适时捧出了一大摞厚厚的《正学书院志》,赠给大家每人一本。我大致翻了翻,不仅书院的历史、人物俱全,而且所有的楹联都已收入,我拿在手里,如获至宝。最近听说灵璧中学即将搬迁,期待将来复建正学书院,让这些珍贵文物能够各归本位。
书院的东面有两棵皂角树。一棵高过十米,粗可盈抱,为当年曾国藩手栽。此树已逾百年,枝残叶疏,垂垂老矣。另一棵虽小,但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两棵树显示着正学书院代有才人、各领风骚的悠久历史和光辉前景。
书院的东南角本来是大礼堂,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我当年在那里住了近两年(详情见拙作《我心中那间永远的小屋》),可是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倒是前面的泮池令我耳目一新。当年,这里只是一个小池塘,池浅水浊,周边杂草丛生。如今的泮池,南北宽二三十米,东西长近百米。池边花香鸟鸣,垂柳依依;池内荷叶田田,蛙声一片。委实是学子们读书、休闲的好去处。
今年是正学书院建立420周年,盼望再次走进这所灵璧最古老的建筑。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宿州作家协会会员、灵璧师范学校退休教师、《磬乡文学》执行主编,灵璧家园网优秀版主晏金福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