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风情】灵璧钟馗画与民俗
灵璧钟馗画与民俗
文/游传化
不久前的一次民俗研究会上,一位长期从事非遗申报工作的专家说了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她说,灵璧钟馗画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屡屡受挫,其应该从民俗学角度来申请,而不是从美术项目角度。我非常认同这位专家的观点,灵璧钟馗画本来就来自民间,理当属于民俗范畴。
我不懂美术和艺术,不敢妄加评论。但钟馗丑中蕴含正直,刚烈,威武,其作用民俗认为在于驱邪纳福。
其实,灵璧民间过去贴钟馗画的位置无非两个地方,一是门后,一是床前,因为这两个地方阴气较重,少有人去,容易隐藏秽鬼之类,很少有人把钟馗画挂在中堂或置于屏风之上。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件事:几年前我特意送给一位南方客人一幅灵璧钟馗画,打开画时,他突然惊叫一声“哦呦——猫猴子!”可见钟馗画丑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了。
我们来看看钟馗画的起源。相传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镇宅驱邪之神,曾被唐玄宗赐为“镇宅圣君”、“万应之神”,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吉神之一,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古书载,钟馗,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正气浩然,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因其相貌丑陋,被剥夺状元功名,刚直不阿的他头撞殿柱而死。后来,唐玄宗在骊山行宫夜做恶梦,群鬼围攻,正当他惊恐万状之时,钟馗现身撕鬼而食,次日唐玄宗命吴道子为钟馗画像,由于吴道子也做了个和唐玄宗一模一样的梦,所以画起来轻车熟路,很快还原了唐玄宗梦中的钟馗形象。唐玄宗大喜,命人将吴道子画的钟馗悬置于龙榻旁,之后唐玄宗便不再做恶梦。唐玄宗乘兴赐钟馗“镇宅圣君”、“万应之神”。这里说的把钟馗画悬置于龙榻旁,到了寻常百姓家岂不就是挂在床前吗?
灵璧钟馗画,民间叫他“判子”、“判官”、“灵判子”,等等,时有民谣称“家有灵判官、妖魔不敢沾”,其作用依然是驱邪打鬼。史载,清代灵璧古城内,画店林立,画商如云,清乾隆年间《灵璧志略》称,“每岁可售数万纸”,“画工衣食于斯”,可见当时盛况。灵璧民间已经把钟馗画当成了年画和门神,户户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等,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此种习俗至今依然流行。因此画工依然把画钟馗当成职业。
近代,灵璧钟馗画多以朱砂绘制,因朱砂从古至今都被称为辟邪圣物,其功效在于放家中镇宅、保平安、转运、驱邪等。画法上也多呈现民俗风格,大多剑眉圆目,阔口虬髯,粗犷雄刚,威武逼人等特点。灵璧钟馗画曾于民国四年(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我想获奖原因除了“神、丑”外一定有他的民俗内涵。
现在的灵璧钟馗画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画法,多种风格并存,工写兼备。民俗风格运用传统造型,仍施以朱砂,不计工拙,以貌取神,代表画家有已故画家尹玉麟先生。墨舞龙蛇,潇洒奔放的写意画派代表人物则是赵英汉先生。孙淮滨先生以墨线勾勒,以矿物质颜料层层渲染,设色艳丽又不失庄正,威严,具唐人气象,是我县工笔重彩的泰斗。但无论如何灵璧钟馗画都摆脱不了民俗元素,只有融入民俗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我想这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吧。
一言以蔽之,灵璧钟馗画是民俗的产物,它源于民俗,也应以民俗姿态发扬光大。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请,最好还是从民俗角度发力。
(本文作者游传化(尤传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中国红杏诗社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谣)申报人、灵璧红杏诗书画院秘书长、灵璧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审核小组顾问、第十届灵璧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