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实习录—六经辨证方法(刘渡舟)
观序中的“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的提法,可见古代已有辨证的专著。
日人山田正珍说:“《平脉辨证》诸书,今皆不传”。
其实早在战国时别《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引进医学领域以后,就大入开阔了医学家辨认疾病的眼界,并以此奠定了中医的开证思想基础。
为此,张仲景的三阳三阴六经辨证,以及后世的八纲辨证,无不以阴阳为辨证之纲,这完全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实质。
因为诊病时,能运用阴阳的辨证思想,就能“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
否则,就“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所以,阴阳学说渗透到祖国医学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它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而且也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张仲景继承了阴阳学说,并结合临床实践,使之又有了新的发展。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以阴阳为纲,即用三阳、三阴的阴阳两纲总统六经。所以,六经辨证应首先解决病发于阴,还是病发于阳。
阴阳病性既明,则是治病求本之道,也是以纲带目之法。
然后在阴阳两纲指导下,进一步探求病位之所在,病情之所属,病势之进退,而判明表、里、寒、热、虚、实的情况,自可迎刃而解。
八纲辨证可以说是辨证中的先决条件,但是,如果只辨到八纲程度为止,那还是不够的,
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把人体的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结合起来,就好像找人只找到了街道,还没有找到住户一样,仍然不能确切而深刻地阐明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而六经辨证就恰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把八纲的内容落实到脏腑经络之上,使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也就弥补了八纲辨证之不足。
如果离开经络学说,对上述各个证候的发生与机理,就无法进行解释。
又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络交会,使人体的五脏六腑、表里上下、四肢九窍、皮肉筋脉等各个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因此六经辨证也特别注意脏腑经络病变的表里相互影响。如发热、恶寒而脉浮者,是属太阳经表受邪;若脉不浮而反见沉象,则知太阳表邪而又内累少阴。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当少阴阳气不足而外感风寒时,可以两经同时受邪,形成太阳与少阴的“两感”证。
脾与胃互为表里,在发生病变时亦相互影响,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这种病机的相互影响,表现在具有表里关系的经络脏腑之间联系,所以,辨证绝不能离开经络。
宋人朱肱认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他说明了认识经络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