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邪之入于脉也》
经文里,黄帝有问:“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也就是说,黄帝希望知道邪气侵入人体经脉之时,病人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另外医者又该怎样治疗呢?
对此岐伯曰:“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翻译过来此段说的是,病邪侵入人体经脉,如是寒邪,则容易使血行滞涩;如是热邪,则容易使血气滑润流利;而要是虚邪贼风侵入人体,则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人体经脉的搏动,会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这时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人体经脉中流动,但医者如果在寸口处按病人之脉,则指下就会感到脉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总之,邪气之运行,并没有一定的位置,其或在阴经或在阳经;而医者则应该进一步用三部九侯的方法检查。医者临证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就应急早治疗,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医者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医者吸气时转念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再慢慢地起针;等呼气尽时,即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便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