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之死真的因为萧何?人心决定真正的原因 2024-03-31 00:41:39 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谚语说的是,事情的好坏全都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显然“萧何”是事情的关键人物;但是历史上韩信的败亡的根本原因不在萧何;这句谚语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是伴随着韩信、刘邦、萧何形象的流变而逐渐形成的;其中的过程比较复杂,文化意蕴极其丰富;反映出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改变。韩信平民出身,没有背景,最初在项羽阵营不受重用,转而投靠刘邦;被丞相萧何看中,推荐给刘邦,于是韩信封王一步登天;所以说,“成也萧何”;之后萧何又助吕后除掉韩信,表面上看是“败也萧何”;但是造成韩信之死的关键不在萧何;萧何和韩信的故事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流变;每个朝代对其理解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特点;其中蕴藏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来看看! 史载萧何、刘邦、韩信的故事萧何与刘邦是同乡,二人感情非常要好;刘邦沛县起义后,萧何等推刘邦为沛令,他深得刘邦的信任,视为心腹;公元前206年,刘邦起兵进攻三秦,令萧何守汉中,“为高祖足食足兵”,可见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成也萧何”韩信本是淮阴一无业游民,自称大侠,专门劫富济贫;项梁起兵后,韩信投奔他,怎料没有受到重用,于是转而投向汉王;一开始与萧何接触;萧何发现此人有非一般的才能,多次向刘邦举荐,可是刘邦始终不相信,于是韩信一气之下出走;据《史记》载:“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何曰: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非信无所与计事者。’”这段说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得知韩信出走,追赶他,并向刘邦举荐,封其为大将军;韩信一步登天主要得益于萧何的赏识,所以说“成也萧何”,这一点所有史料记载都相同。 “败也萧何”韩信之败亡,原因极其复杂;历史上对其记载评论非常多,唐宋以后,在史料记载的基础上,还出现了戏曲、民间评话等艺术形式;而《史记》、《汉书》、《汉纪》这三部史书的年代最接近真相,对“韩信之死”一事的记载是最原始的版本,虽然三部史书的作者因立场不同,表达的观点有不同的地方,但综合来看,事实有以下两点:第一,韩信两次被削兵权。第一次公元前204年,成皋之战;刘邦战败之际,不满意韩信的决策,“北渡河……入韩信壁,而夺之军”;第二次,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项羽于乌江边自刎而死;战事暂时告一段落;刘邦伪游云梦,“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第二,陈豨连同韩信谋反,萧何助吕后除掉韩信“汉十年,豨果然反……信乃谋……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韩信欲行刺吕后和太子,这时吕后听到风声采取行动了,她决定先发制人,“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让萧何骗韩信入宫,吕后将其杀死。从以上记载来看,萧何在韩信之死这件事里,只是起到配角作用,就算没有萧何,韩信也难逃一死;造成事件结果的根本原因不在萧何。 刘邦想除掉韩信战争年代造就了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在战场上无人能敌;随着项羽逐渐败亡,韩信也逐渐强大到刘邦无法掌控的程度;他经过经垓下之战杀掉项羽,已将兵二十万,是又一个霸王,已然是汉家的心腹大患,所以刘邦恐其功高震主,削其兵权,韩信因此怨旷,与陈豨谋反。韩信骄傲自大韩信可谓军事奇才,将兵多多益善,然政治才华极其平庸;垓下之战以后,韩信本应韬晦自保,然却屡次于刘邦前炫耀兵威;而且据势要挟刘邦封其为齐王;刘邦担心韩信会谋反,于是动了杀念。所以,韩信败亡最根本原因在于刘邦恐韩信为乱;这和萧何并没有多大关系;萧何又是怎样成为韩信之死的关键人物呢? 萧何与韩信的故事首先被太史公写进《史记》,后来又出现了《汉书》《汉纪》;后世史传、文学作品,对萧何与韩信故事的记载,均源于这三本书。在《史记》中,太史公褒扬韩信在建立汉朝时所立的功勋,一方面承认韩信确实存在叛乱动机,而一方面对韩信赞赏有加;他肯定韩信之功勋,对其叛汉多有同情,对其贫而有志格外赞赏;然而太史公尽管对韩信同情,但对刘邦逼迫韩信反汉亦持否定态度。“……韩信其志与众异……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而班固对韩信则无一美言,否定其德行,称其善诈力,这是因为《汉书》秉持汉家正统观,为刘邦辩护;班固将韩信与四位叛臣合传,全盘否定韩信助汉之功,无限放大了韩信叛乱之事。 “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诈力成功……岂不哀哉! ”(《汉书》)《汉纪》成书于东汉,其中对萧何举荐韩信故事的记载与《史记》《汉书》大体相同,但对韩信之死的记载,则与《史记》、《汉书》略有不同;其中增加了对韩信谋反原因的探索。“初,豨适代时……韩信既废,恐惧怨望,乃与豨谋曰‘……天下可图也。’”(《汉纪》)据作者表述,韩信谋反是蓄谋已久,这样的说法增加了韩信的罪恶,由于《汉纪》成书于皇纲不振的历史时期,是意主宣扬汉家正统观念的著作,所以全书为汉家正统辩护痕迹非常明显,如对王莽僭越凌主、擅行废立的强臣持批判态度,对光武帝继承汉家遗脉格外赞扬,因此韩信叛汉自然会受到批判。我们来看看历史事实,首先是刘邦两次莫名其妙地削了韩信的兵权,如此对待功臣让人寒心,同时刺激了韩信;之后韩信谋反,萧何助吕后将其杀死也是事实;而韩信为汉朝建立了不世之功同样是事实;所以相比而言,太史公对韩信的评价比较中肯,也相对客观;然而,这三本书中的记载都没有说萧何是造成韩信之死的关键;两千年后,萧何怎么成了背锅的人呢? “败也萧何”的历史演变后世史传记载韩信的故事内容基本与三部史书相同,但在表述形式上差别较大;这些差别促成了萧何与韩信故事的流变。中肯的评价《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与前史差别较大:“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作者首先对韩信加以褒奖,认为汉家天下乃韩信之功;其次对韩信骄傲自满给予否定,认为韩信被杀有自身的原因;与此同时,司马光也批判刘邦,说韩信本来未必会反,是刘邦疑其心疑心太重、气量狭小,无缘无故削了将士的兵权,刘邦无理在先;所以,司马光认为韩信叛汉是刘邦逼迫而成。这是司马迁、班固、荀悦均没有表达过的观点;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及刘邦过失的批评,是极为中肯的,比较客观。 同情韩信,批判刘邦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于韩信死后引胡三省的评论:“……信功不可忘也……拒徹之意可以免失期之罪……”认为韩信功过可以相抵,是无罪被杀,对刘邦寡恩多有批评,且认为处理韩信刑法过重,对其之死深表遗憾;朱熹此论过犹不及,偏离了历史事实。宋元以后的戏曲小说中,继承了史传作品对韩信的同情,如《前汉书平话续集》,“平话”是民间文学的代表,在平话中,作者对刘邦和吕后是极力批判,甚至虚构一情节:高祖亲征陈豨前,曾密令吕后杀韩信;平话作者还发表一番评论:……韩信归世……长安无有一个不下泪,哀哉,哀哉……人皆言萧何共吕后定计……人皆作念怨之。评话作者强烈批评刘邦兔死狗烹的卑劣行径,也批判萧何与吕后合谋杀害韩信的恶行。后来不少文学作品都表述,刘邦杀功臣不得人心,其负恩形象遭人痛恨;到了《三言二拍》中,冯梦龙艺术加工修饰,形成《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刘邦薄情寡义、滥杀无辜的形象更加生动。 矛头转向萧何元杂剧是宋元间民间文学的另一代表,在两汉戏韩信之死一节;与平话不同之处在于,比起萧何,平话作者更憎恨刘邦和吕后;而杂剧作者则极力为刘邦回护,更不提吕后之事;“小官在朝,只有一件事放心不下……现今韩信军权太重……那韩信元是小官举荐的……日后有事,必然要坐罪小官身上……小官昼夜寻思,则除是施些小计……先去了此人爪牙……”表示韩信败亡实乃萧何设计诬陷;这是怎么回事呢?避贤者讳杂剧作者多为社会下层的士大夫,韩信落难,萧何不但未能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助纣为虐,他们对萧何这种不讲义气的人格外愤恨;这些均源于下层市民最朴素的思想;他们敬关羽那样讲义气的好汉,尊崇孔孟之道,在文学创作中还特别注意避贤者讳;刘邦乃汉高祖,自然是上贤;因此极力受到知识分子的维护;正是因为如此,在杂剧创作中就要回避刘邦杀韩信的情节,所以杀韩信之罪过便全部归咎于萧何,这就是“败也萧何”的主要文化意蕴。尾声时至清朝,两汉题材小说作者基本继承了平话和杂剧作者对萧何与韩信的评价;而故事的文化内涵有更丰富的发展:清朝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为了巩固政权,统治者极力推崇汉文化;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刘邦作为汉朝开国皇帝,自然也受到维护,对刘邦杀韩信避而不谈;于是韩信败亡的主要原因逐渐演变为萧何设谋擒韩信,萧何成为韩信败亡的罪魁。 赞 (0) 相关推荐 韩信被萧何骗杀后,张良闭关绝食,吕后对他说了17个字放心离去 张良的家族曾是中国的第二大世家,地位仅次于孔家.同时张良也是三杰中结局最好的一个,这也与他的大智慧脱不了干系. 刘邦得天下后,开始铲除功臣,先后被杀的有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这些人都是大汉的开国功臣, ... 韩信为何难逃一死?他没张良的特殊地位,也没萧何的自保能力 西汉立国初期,在刘邦铲除大多异姓王,稳住了大汉局势之后,汉初三杰也迎来了不同的命运,其中最为大家评判的就是韩信之死了,在吕后的萧何的共同谋划之下,韩信被杀,刘邦心中大患被铲除,也是可以舒心了. 可能同 ... 韩信从被刘邦赏识,到被吕后斩杀,为何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汉初大将韩信成败兴亡的经典概括.他的发迹得自萧何的推荐,而最后被杀也是因为被萧何诓入宫中,这当真是造化弄人. 韩信早年栖身市井,但从他身佩一柄当时作为贵族象征的剑来看,可能是个 ... 韩信冤死之后,百年后有人替他报了此仇,拿下刘家的江山 自刘邦打下江山之后他刘家就掌管了天下数百年,但他杀掉此人之后,三百年后有人给他报了仇,刘氏基业,刘家的江山就落入他人之手,他和刘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此人就是韩信.韩信也是一个典型的为主立功, ... 韩信被处死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沉默良久,说出一句肺腑之言,道尽原因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便是如此,皇帝是掌握天下大权的人,而且性格喜怒无常,由此是一些功高震主的人,更是容易得到皇帝的忌讳,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的下场往往都不是很好. 广告到贵州旅游, ... 韩信之死,究竟是刘邦不讲武德,还是韩信咎由自取?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分封了几位在"楚汉之争"中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为异姓王.然而随着汉室江山的逐渐稳定,刘邦担心异姓王会危及到自家政权,所以便对他们开始逐一铲除.而在所有被铲除的异姓王中 ... 韩信被杀后,萧何盯着他的遗体冷冷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经历堪称传奇,年轻时从来不干农活,整日游手好闲,因此经常受到刘老太公的训斥.后来好不容易当了一个小亭长,奉命押送徒役去骊山,结果刚走到半路这些人就跑了一大半.刘邦见无法交差,被逼无奈 ... 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人血的狮子 衣赐履按:历史上,多认为刘邦大杀功臣,忘恩负义,其中最典型.最有名.最悲情的例子就是诬杀韩信.而韩信的悲情就在于,他为刘邦夺得天下居功至伟,他最有能力背叛刘邦,他多次被人劝说背叛刘邦,但他没有背叛.而 ... 韩信不得不死的原因,看看他的简历都能吓死人,必须杀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如果刘邦不杀韩信,那么韩信会反吗?当然,历史没有假设,更没有如果.很多人都骂刘邦是小人,得到天下就杀功臣,而更多人没有去关注被杀的这个人本身,韩信是一个很可怕的人,我们来看看他的简历 ... 韩信被处死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仰天长叹,说了一句肺腑之言 要说起历史上清洗开国功臣最严重的皇帝,你肯定都会想到两个人--刘邦和朱元璋. 先来说朱元璋:在他晚年的时候,几乎将大明帝国所有的开国元勋全部清理干净,仅一起'蓝玉案',就诛杀了上万人.无论是文臣,还是 ... 视频丨韩信之死到底冤不冤?其实更多是自己害了自己 韩信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杰出的将军之一,用兵如神的他被后世称为"兵仙".司马迁认为,楚汉相争中,刘邦之所以能最后获胜,韩信的作用非常之大,最终逼得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但就是这么一个智 ...